山水麦子二题散文
打完麦子,晾干簸净后,就开始磨麦子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包括60年代)以前,农村没有电力,也没有机械动力,只能靠磨来磨麦子。像其它的粮食,可以用碾子破碎,如像玉米粒亦可以用碾子破碎,然后用细筛筛后,留下大渣滓,然后再用箩子箩,这样就有了玉米细渣和玉米面子了。而麦子不行,必须用大磨来磨。因为大磨占的面积大,一般的磨都有磨棚(也称磨坊)。一般的磨棚是用四根柱子撑起,上边有顶,或苫苇草,或抹泥,一面敞开,另三面用土坯垒上,外面用泥抹平。
那时的农村每个村子都有两三个磨棚,在集体所有制的年代磨棚还属于集体财产,一般是由大队管理。那时在农村碾子则多些,而且没人管理,可供人们随便使用,而磨不行,须经管理人员同意才行。所以那时破碎粮食人们用碾子的时候比较多,用磨的时候比较少,也只有麦秋的时候才多用。那时家家几乎还有小磨,但小磨不能用来磨麦子,一般是磨芝麻和一些豆类等。那时农村有这样一句比喻。若说这个人懒惰,就说:“你是属小磨子的,不推不转”。
在我的记忆里,磨棚一般是方方正正,约有二十左右平方米,一间房大小,里边有一大磨。磨分上下两扇(两层),是由两个圆石做成,一般是花岗岩的,石质石材要好。磨的两扇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动,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在这两个磨扇的下面有一个大磨盘,用来承接磨下来的粮食。石磨在使过一段时间后,磨齿沟磨得平了一些,就需要找石匠再沿着纹理凿杵,我记得那时候专有凿磨的石匠,以此为营生。拉磨的牲畜一般是驴,因为磨棚小,放不下大牲畜,而拉磨也不需太大的力气,驴则可,它也温顺。拉磨的驴要先戴上捂眼(相当于人戴的眼罩),再戴上套包、套夹板以后,驴就可以整半天地拉磨了。拉磨时有的驴勤快,不用吆喝就一直地拉下去,有的驴则懒惰,磨磨蹭蹭地拉磨,拉一会儿停一会儿,还要拉屎撒尿,借机会歇一会儿。所以农村就有了这样一句嘲讽懒人干活的歇后语:“懒驴上磨屎尿多”。而磨麦子的一般是两个妇女,一个往磨眼里填粮食,加之吆喝牲畜,在磨面时还要在磨眼里插上一根或几根棍,经常晃动几下,以控制麦子的流量,而另一个人则用笤帚把碾下来的粮食往磨盘里扫,那个填麦子的人再把没有完全磨细的麦子再放进磨眼儿,循环往复,直至把麦子完全磨细。为什么生产队还要磨麦子?这是因为经常要做公用,如出河工等。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在麦秋时经常干磨麦子这个活儿,主要是因为母亲能干,还有人缘好,大家都喜欢跟她搭帮儿。我觉得母亲还有一个好处,从不往家偷拿粮食。我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去磨棚看母亲磨麦子,我那时很小,饿得两眼发蓝,腿肚子发软,眼巴巴地看着麦子,渴望抓一把吃。母亲愣是不给我,并哄我赶紧玩去。与她一起磨麦子的婶子看不过,想抓给我一把,被母亲喝住了。当我看到母亲眼里有了泪花时,立即走了。在各家磨麦子的时候,就没有牲畜使了,只能用人拉磨了。人拉磨其实是推拉结合,一般推磨两个人,推磨一人,拉磨的也可以套上绳索几个人拉(一般都是孩子们),使推磨的人省劲儿。我们那时放学后,大人收工后,大家相互帮衬着磨麦子,我们一边拉磨一边唱歌,磨棚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磨完麦子以后,就开始箩面了,也就是用箩子要把面和麸子(麦子的皮壳)分开。一般是放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大笸箩,约有一米大小,里边放置一个用木条做的形似长条板凳的器皿,我们叫它箩床。只是上边不是木板,而是两根平滑的木条。箩床腿很短,就是两块小木板。这样把箩子放在箩床上,把磨的面放在箩子里用手前后来回推拉,面就落在箩床下的笸箩里,麸子就存在箩子上面。箩子也分粗细不等,有细箩子、糙(粗)箩子之分,这样箩的面也就有了粗细和黑白之分。用细箩子箩的面又细又白,相当于现在精粉,而用糙箩子箩的面则黑多了。在农村粮食多的时候,麸子一般是喂牲口的,我记得看《儿女英雄传》第 回时,有这样一句:“赶到磨出面来,喂牲口的麸子也有了”。但在我的记忆里,麸子都是人吃。因为挨饿的时候人们把该吃的和不该吃的都吃了,麸子自然是上好的东西了。直到三年挨饿时期过后,才不吃了麸子了,但也是把麸子和面混合在一起吃,我们管它叫麸子面,而蒸出馒头来是黑的,我们叫它黑面馒头。我们管没有搀麸子即用细箩子箩出的白面蒸出来的馒头,叫白面馒头。白面馒头在农村一般也只有在过年、来客,或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能上吃。现在人们却爱吃麸子面的馒头了,这是因为小麦麸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提高食物中的纤维成分,可促使脂肪及氮的排泄。那时人们没有营养没有油水,吃粗粮和野菜把肠子都刮薄了,哪里还有什么脂肪?那时我上小学的时候,中午带饭,要是能带上个黑面馒头就乐颠了。
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镇里有了机器磨面,我们叫它打面坊。人们就很少用磨来磨面了,自然也用不着箩面了。再后来村里经常来用面换麦子的,人们不用出村就可以吃上白面了。后来磨棚被拆了,磨扇、磨盘也撂搁在一边,无人理睬了,再后来就不知去处了。听说现在有的村子又有了磨棚,用石磨磨面,不知确否?如果真有,大概也是为了怀旧吧,像我一样为了怀旧,才写出了这篇文章,以留作美好的记忆。
吃麦子
有人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问,你说的是吃面食吧?不完全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上完小学便开始务农,在那个时候就学会吃麦子了。因为那时吃不饱肚子,在麦子成熟以前,社员们饿急了,就迫不得已在下地的时候就偷偷地吃麦子。那是在麦子定浆以后,七八分熟的时候。有两种吃法:一是把麦穗捋一把,在手里揉揉,用嘴吹净麦瓤子,把青涩的麦粒吃了,甜甜的很有口感,这种吃法可以一直延续到麦子的成熟;一种是烧麦穗,即捋几把麦穗,放在干草上烧,一会儿就熟了,放在嘴里,虽略带糊味,有点烧烤的味道,也很好吃。
现在一到夏天,城里到处是烧烤,其实在那时农村的每个社员都会吃烧烤,用以果腹。如秋天豆子熟了,抱一抱来,用火点着,待豆秧子烧没燃尽后,就剩下烧熟的豆粒了,人们脱下上衣,用力一搧,拂去剩余的豆荚,剩下满地的豆粒,大家便开始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只吃得满脸黝黑,像个黑包公,我们管这种吃法叫“吃龙虎豆”。再如在玉米八九分熟的时候,在玉米地的垅沟里架上支架,把青玉米放在上面,小火慢烧,一会就熟了。因为吃烤玉米是拿起来从一头吃,吃法类似吹笛子,我们叫它“吹横笛”。在吃这些东西时,须提防看青或护秋的人,不要叫他们看见,免得生事。
还是说吃麦子吧。麦子磨成面以后,就成为了每一个家庭的主要的细粮,那时我的老家很少见得到大米。虽然麦子少,但麦子下来以后大秋粮食下来以前也要吃上一些。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可见这些面食也是那时农村夏季在时令交错变化时必须吃的。我在农村是虽然年纪小,但干活卖力气,食量也大。那时尽管家庭不宽裕,但母亲还总是不违背时令,到什么节日都给我们按时做好吃的。先说头伏饺子,家里虽然十来口人,老少四代是个大家庭,但能吃的就是我和哥哥。记得有一年过头伏,家里在大八沿锅里蒸了两屉饺子,我们哥俩吃了上边的一大屉,其他人吃了下面的一小屉。到了二伏吃面,正好未过门的天津表嫂来我家,给我们切面。天津人好吃捞面,切面切得也好,又细又长。表嫂刀声不断,面条如飞,但愣是供不上我们哥两个吃,把表嫂看得目瞪口呆,她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个吃法,回去她对人学说,天津人愣是不信。三伏烙饼炒鸡蛋就不用说了,我吃个五六张饼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饭量大,年纪大些,我愿意出外勤,如挖河修道等。等当上了村干部,我便领着社员出外勤了。有一年过完正月十五,我领着一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去挖排灌站(亦叫扬水站),足足干了半年多,也没有见一点细粮。麦秋后,我回村要了一些刚磨下来的白面。大家见了刚打下来的白面,非常高兴。我也决心让大家好好吃吃。早上,炊事员用细面蒸了几大锅馒头,长方形的大个刀切馒头,熟了摆在桌子上像一条面龙,因而大家叫它“面龙”。每人分得一条,切成十个,足有一扁担长,重三四斤吧。这是早上和中午的主食,副食是小米粥和窝头,主食不够副食补。大家吃了个天昏地暗,每个人几乎都吃掉了这一扁担馒头,那么中午吃光馒头的人就只能吃窝头和稀粥了。没几天,白面吃完了,愣是每天吃掉四五斤。我回村再要粮食,向驻村的公社书记汇报时,他不信,认为我们用面换豆片吃了。直到他来到工地,了解了情况才知道此事不虚,相信我没有说假话。其实那时公社正培养我当接班人,如果此事我说假,公社书记一定会重新考察我。
平日里细粮少,面就显得金贵,过了麦秋就很少能够吃上白面了。母亲就只能让我们吃些黑面,即麸子面了。吃麸子面,母亲有多种做法:一是烙饼。母亲把黑面发起来,在案板上檊开后,放上油盐和花椒面,烙黑面饼,虽然吃着没有白面饼顺畅,但也是有滋有味;二是做疙瘩汤。母亲在锅里放上用油,用葱花炝锅,如果在甩上一个鸡蛋,也是香喷喷的;三是摊饼。母亲把面和稀后,放上葱花,在锅里放些油摊开,熟后喷香酥软,引人垂涎欲滴,我每次都是吃得肚子鼓鼓的。
不管是麦子成熟前还是成熟后,麦子是农民度日的主要口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顾及其他。在糠菜半年粮的饥荒年代,在农村常常有一袋麦子换一个媳妇的故事,或是过年过节都吃不上一个馒头的事情,听之令人心酸。这些事情业都已经成为过去了,但我每当看到人们丢弃的馒头和大饼,以及剩下的半碗面条时,都不由地感慨唏嘘,过去吃麦子的岁月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我是终生终世忘不了,也从也不会丢下口中的一点面食。
共 81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麦子二题》两篇忆旧散文,以深情、以悲悯、以厚重、以沉郁感染人心。诚然,作者笔下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相比而言并非先进的,但内中有温情、有故事、有人文、有情怀,便足以令之在思想层面上达到先进。同时,也该看到作者的审美向度,即在苦难的生活中寻求美的辉光,在苦难中融入乐观积极的正能量。并且,文章营造出来的恬淡而清新的意味,恰好能抚慰时代浮躁的心灵,也给予了最切身的警示。纵览全文,质朴敦厚,深情拳拳,有情怀、有能量、有深意。推荐欣赏,问好老师!【山水神韵:清华晚照唐】
1楼文友: 10:15:08 问好老师,点评不到还望宽宥! 只是晚唐秋
2楼文友: 1 :06:00 麦子留给人的记忆是温馨的,农民从种麦子,到收割麦子,期间的辛苦与喜悦是许多人体会不到的。品读麦子,仿佛在品读作者对麦子的一片深情。
引起前列腺炎原因
慢性肾炎的食疗
阴部潮湿吃什么药来调理呢
生物谷灯盏花药用价值两岁宝宝经常便秘怎么办
小孩不爱吃饭如何调理
- 下一页:星月行走带着婆婆逛平遥散文
- 上一页:夕阳碎语集锦之八
- 06月21日都市大王猫教你五招让猫咪更喜欢你位置
- 06月21日都市大白熊犬便便有血丝请专家帮助解决治疗位置
- 06月21日都市大白熊犬价格大白熊犬饲养上需要注意地方位置
- 06月21日都市大户人家养一屋二哈就算了还凑齐了四种颜色位置
- 06月21日都市大家帮助怎样给雪纳瑞补钙位置
- 06月21日都市大妈遛爱犬因喷水池漏电人狗一起触电身亡位置
- 06月21日都市大狗洗澡多少钱费用大概在元一次位置
- 06月20日都市合理化的喂养博美犬大家要怎样做位置
- 06月20日都市合格主人如何巧手制作可卡犬的美味食物位置
- 06月20日都市史氏金翅雀鲷的品种简介外形很有特色位置
- 06月20日都市吃狗粮对沙皮犬的两大好处位置
- 06月20日都市吃有吃相如何柯基犬文明进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