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文化故事(1)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 谥文正,封魏国公,曾任京兆提学、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资善大夫,是中国元朝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历法学家。
许衡不食道梨。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焦作市中站区)人,字仲平,博学多识,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许衡一定遵照风俗礼仪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许衡问师。
许衡幼时聪慧过人,7岁开始读书,曾问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回答说: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他奇怪地说:难道就只为了这些?”老师被许衡这一反问,弄得不知说什么好了,只在心里暗自惊讶,这孩子是个很不一般的人。此后,老师一直留意许衡的一言一行,发现他对任何问题都不轻易放过,极善于刨根问底,不管是书中的要旨理义,还是生活中的寻常事理,他都要追问个明白。过了不久,老师渐渐地感觉到,要应付许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于是,这位老师便找许衡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悟性不凡,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我才疏学浅,不适宜再做他的老师,请你们另聘高人。”说完便辞去教席。此后,许衡的父母又接连为他请了三位老师。而这三位老师又都一个接一个相继辞去教席,而且都是出于同样原因,即没有能力满足许衡的要求。
许衡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坚持刻苦自学,常常是枕卷而眠,废寝忘食。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来感觉不到有丝毫的满足。
触奸柏。
北京孔庙位于国子监东邻,在大成殿前,有一株古柏,据有关专家考证是许衡亲手所植。野史称,明代奸相严嵩曾代表嘉靖皇帝前往祭孔,行至这棵柏树下,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吹断的柏枝打掉了他的乌纱帽,严嵩仓皇逃离。人们说此树能辨忠奸,严惩奸佞,欲意除之”因此又称其为除奸柏”
许跟虎 作。
红狮口的传说。
在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北有一个地方,人们习惯叫红狮口,此地立有一个一米多高的青石狮子,过去村民经常在青石狮子,涂上一些红色颜料,青石狮子就变成了红狮子。故而,此地就有了红狮口之称,那么,此地为什么立有一个石狮子呢?村民又为什么把狮子涂成红色呢?民间有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村庄有一户人家,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儿子,儿子18岁,叫大奎。一年秋天,瓢泼大雨一连几天下个不停,父亲冒着大雨来到村后的田地里查看,眼前的一幕让他目瞪口呆,田地已被冲成了沟沟壑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也被雨水冲了个无影无踪,而此时,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向他一步步逼近,村后山坡上的滚坡水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山洪,顺着地势由北向南,浩浩荡荡奔涌而来,当他看到山洪时已经来不及了,眨眼间就被山洪吞没了,山洪继续向前奔涌而去,进了村里,一座座房屋在山洪之中,呼救声、哭喊声响成一片。
洪水退去了,大奎和母亲怀着悲痛,重新平整被洪水冲毁的田地。经过他们的辛苦劳动,一块儿块儿田地又呈现在眼前。正当他们憧憬着美好生活的时候,老天又翻脸了。一天,倾泻而下,他们亲手开垦的田地再次被洪水冲毁。
就在大奎感到疑惑不解时,忽听见天空传来长者的声音:只要在村北放一只石狮子,并让狮子朝北方,就能避难驱祸,可保你们村平安无事。 此时,大奎方才明白,他遇上了神仙了,大奎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冲着天空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说道:感谢神仙救了我们村,救了我们全村人。
大奎把神仙的话告诉了全村人,村民集资请工匠雕凿了一只青石狮子,并把石狮子立在村北,让狮子正面朝北方。
一日,又是一个天,山洪由北向南奔腾着向村子袭来,山洪快冲到石狮子石,突然,石狮子张开大嘴,向北方吐出一道道红光。红光越来越多,包围了石狮子,竟然变成了红狮子。紧跟着,轰轰隆隆天崩地裂般巨响,在石狮子西侧不远处裂开一道口子,口子从山口由北向南一直延伸而去。口子越裂越大,不一会就形成了一道又深又宽的大沟。奇迹发生了,正涌向村子里的山洪立马转向,都流进了大沟里,咆哮者一直向南奔去,最终流进了滔滔黄河。
村庄得救了,村民得救了,红狮子又恢复了原身,仍是一支青石狮子。村民们抬着祭品来到石狮子前,磕头作揖,焚香祭拜,感激石狮子救了全村百姓。村民们还用红色颜料,把石狮子涂成了红色,希望他永远都是红狮子,时刻保佑着一方平安。
石狮子过去所在的地方,位于许衡祠东边,在石狮子西侧就是一条大沟。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村子扩建等原因,把石狮子向北移到今日的红狮口这个地方,石狮子西侧仍是那条大沟。这条大沟其实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每逢汛期,山中流出的洪水都顺着这条大沟向南流去,村子里便避免了洪水之灾。笔者小时候常在石狮子上玩耍,还记得石狮子身上还不时被人涂上红色颜料。改革开放后,没有人再给石狮子涂红色颜料了。前几年,村民集资为石狮子建了一座红狮阁不料红狮阁建成后,石狮子却被盗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许保金。
李封村的由来。
元朝末年,从河北省迁来姓封和姓李两户人家,在焦作市西定居下来.后来两户人口繁衍增多,发展成为村庄,便是今天焦作市李封村。
两姓人家和睦相处,相互关心照应,虽然贫穷些,倒也安居乐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怎奈此地依山傍石、土地贫瘠,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两姓族长便商议着另找一些生路来养家糊口。于是他们带领一些人四处寻找访察,终于发现离村不远就有煤炭可采,随后修路搭棚立架钻井,不久就开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小煤矿。
煤矿生意日益兴隆,两姓人家生活也有了新的起色。俗话说一山不藏二虎。”慢慢地李封两姓由说长道短到小打小闹,内心里都想独占煤矿”这块肥肉。有时动辄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就大动干戈。矛盾日渐尖锐,两户首领看到这种局势,碍于多年的生死交往只得坐下来商议办法,解决争端。
起初谁都不愿吃亏,两方互不让步,各执争论的面红耳赤,都内心里盘算着把对方挤出此地。恰在这时,有一游方和尚路径李封化斋,闲谈之余听说此事,微皱僧眉便出主意说:各位族长不必为词计较,贫僧早闻有一块宝地,迁往那里必定人兴家旺,远比采煤为业景况更好,你们迁出一姓人家也就是了,不过搬迁费用要由另一方负担为妥。”但族长们紧闭双唇谁也不愿离开此地,和尚又说:常住在一块,碰碰嗑嗑在所难免。俗话说得好,好隔不如好散。谁走谁留今日就全看天意了,我说个办法,谁也怨不得谁,‘抓阄’怎么样?”两位族长眼看别无他选,只好勉强同意,当场击掌为誓。
和尚卷了两个纸片,一个写留字,另一个写去字。谁若抓住去那就只得忍痛搬走了。封姓族长说我先抓说着就伸手抓起一纸卷,李姓族长便只得摇摇头把另一个纸卷抓起,两个都提起精神,手却颤微微慢慢打开纸片,猛听封氏叹了一口气,甩下纸片,气冲冲的离去。原来他抓得是最怕抓到的去字。
数日后,封姓族长带领本姓家族信守诺言迁往西南二十里处定居,立村名为封家庄”解放后简称封庄”数百年来,李、封两姓世世代代都在友好地往来。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概述内图片来源:《至圣先贤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