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

江南吴砦一座悬崖上的抗金古城散文

吴砦,是一个地名。吴砦,也是一座古城。

在中国西部陕甘川交界处的大峡谷间,流淌着一条古老的河流——渭河,这条母亲河浊浪翻滚,逶迤萦绕,奔腾不息,一路向东,穿流而下。

千百年来,渭河滋养着流域两岸的老百姓,坚韧不拔,和睦相处,勤劳善良。在毗邻陕甘流域向东一带,河的北岸属陕西辖区,河的南岸属甘肃辖区。在莽莽大秦岭深处,贯穿中国东西的陇海铁路以及国道 10线就沿着渭水,兀自穿行在大秦岭山麓的崇山峻岭之间。

——题记

吴砦古城,位于甘陕川交界、渭河南岸,坐落在今天水市麦积区东部,地处秦岭山脉北麓林缘区,渭河河谷地带,东邻麦积区东岔镇、西接元龙镇、南靠利桥乡,北邻渭河与陕西凤阁岭镇相望,现为麦积区三岔乡所在地,原为吴砦乡,后更名为三岔乡,为南宋抗金名将吴璘兄弟所筑,距今已有860余年历史,曾是陕甘渭河峡谷之间的“咽喉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一座悬崖上的抗金古城”。

吴砦古城的东、西、北三面,渭河环绕,逶迤东流。城南背靠野鹤山,东傍秦岭河,西北临渭水,实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要塞。其地理位置处甘、陕、川三省咽喉,自古是东达汉中,南通徽(县)成(县),北抵关山,西到天水的交通道口。旧时,过往商贾行人络绎不绝,自明清以来,一直视为地方重镇,故封建王朝对此地皆十分重视。

据《秦州直隶州志》载:(吴砦)城西、南和东南三面长度各为一百零四丈。城高分别为二丈二尺,一丈八尺和二丈,北面长五十丈,高二丈,南和东南各有城门一座,有城门楼。城呈不规则梯形状,占地一百二十多亩。城的四角均有哨楼。四面的土城墙下宽七米,上端二米,城墙四角和每面城墙有两处城墩。直到顶部宽为四米,供修哨楼和战楼用,全部城墙用土达十万立方米。

现在,旧时的城大部已毁,保留下来的有东南面的城门和西南角处不完整的城墙。从东南面的城门进城,有一条一百二十多米的斜坡大道直达城口,它是进城的唯一通道,全用块石衬砌而成。现为进村的一条大路,尽头有一牌坊,牌坊匾额正面书魏体“三岔厅”三个大字,苍劲浑厚,上阙是“乾隆庚戌冬立”(即公元1760年),下阙是“判秦州事纵司燖”。背面书“和风甘雨”四字,上阙为“孟冬立”,下阙为“江左纵司燖”。城内有城隍庙,门楼和庙内部分建筑还在。

吴砦的“砦”字,其实就是山寨的“寨”,是宋朝地名中的一个常用字。吴砦的历史,有据可查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南宋迁都临安之后那段动荡的岁月。但从考古发掘来看,在渭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新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先秦时期就有政治活动,吴砦周边先民生活的迹象,历时可以更早些,如渭水沿岸的古栈道遗址、文公东猎的历史事实等,皆为佐证。

吴砦,古时为川、陕、甘交通要道,至明清时,这里渐渐成为了三省交界的一处物资贸易中转站。清朝到了乾隆中期,由于穷兵黩武,兵荒马乱,群众的负担日益加重,封建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当年,吴砦属“三角”地带,疏于管理,辖属不清,加之周围地形复杂,常年有土匪出没,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名不聊生。为了保一方平安,同时加强地方统治,朝廷决定在情况复杂的特殊地区和新开辟需设防的地区建立厅制,三岔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设立的。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对行政区划都作过变动。今之天水市秦州、麦积两区,解放前统称为天水县。清朝时,为兰州布政司所属直隶秦州。直隶州不同于散州,散州是隶属于府的州,直隶州的地位略次于府,有附郭,有属县。设立初期,三岔厅隶属秦州之散厅(当时甘肃共设有六个厅,除一个是直隶厅外,其余均为州辖之散厅)。厅设州判,州判为地方政权厅一级的长官,为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辑捕、防务等事。

据《秦州直隶州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陕甘总督黄庭贵和甘肃巡抚吴达喜与秦州府合议,秦请朝廷批准在三岔一带建厅设衙,并派州判高清晏办理此事。高到利桥三岔地区查访,觉地势低矮,易遭水灾,吴砦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又建有城,于是将厅署移设于吴砦。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厅署竣工,因原拟厅址在东岔、西岔、散岔附近,故名“三岔厅”,另还有一种说法,因吴砦处在陕甘川交界地带,地通长安、汉中、兰州三个方向,故为“三岔”。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又在利桥修了利桥城(今利桥中学),设都司、千总、把总各一,各有衙署,驻绿营军三百多名。有屯兵的军营,练兵的校场,清末衙署坍塌,成为空城。利桥军营归三岔厅管辖。

当地人说,吴砦是文衙门,利桥是武衙门。三岔厅所辖“党家川十八村,吕家集八村,三岔镇十三村,利桥七村,胡店三村,北裕沟十三村,吴砦七村。一千三百八十户。”吕家集即现在利桥五龙,三岔镇即东岔、西岔、散岔三地,胡店现归宝鸡县胡店乡所辖。

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西北抗金战场上活跃着兄弟两位名将——吴玠和吴璘。他俩知晓兵法,善于骑射,作战英勇,智勇双全,长年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今宝鸡西南一带,当年金兵想要攻蜀,就得先占领和尚原。),打得金兵闻风丧胆,终不敢入侵四川,成为与岳飞齐名的军事将领,也揭开了兄弟俩抗金生涯的序幕。

吴玠,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人(今甘肃省静宁县),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吴璘,字唐卿,是吴玠的胞弟。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西部战场上,一直置身于战争的第一线,屡破金军,战功显赫,名扬巴蜀,成为川陕地区、乃至大西北边防要塞抗御金兵入侵的重要支柱。

据文献记载,绍兴元年(公元11 1年) 月至5月,五万金兵多次进犯和尚原,都被吴玠率领的几千人马凭据险要打退。对此,金兵统帅兀术恼怒至极,当年秋天亲率10万金兵,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法,向和尚原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吴玠命吴璘依托有利地形,用强弩劲弓组织成“驻队矢”,轮番齐射,矢如雨下,挡住金兵。又派出奇兵袭击金军后路和金军大营,截断金兵的粮道,使金兵顾此失彼,损失惨重。经过三十多次的激战,金兵大败。就连金兀术也身中两箭,逃回燕山。宋军由此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大捷,并成为靖康之变以来同金作战的第一次大捷。因此,宋高宗授吴玠(年仅 9岁)为镇西军节度使,吴璘则以功升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

当年,金兵在侵宋战场上的屡次惨败,自然不会甘心。公元11 年春,金大将撒离喝纠集十多万兵马,再次企图绕过和尚原,从相对薄弱的饶风关夺取蜀地。饶凤关是连接陕、川的重要关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接到饶凤关守军的战报后,吴玠亲率精骑二千,一夜疾驰三百里,赶在金兵之前到达饶凤关。吴玠沉着指挥,顽强应战,吴璘则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激战六昼夜后,金兵尸如山积,损失惨重。但由于叛徒的告密,金兵得以从小路攻破关隘。吴玠只好兵退仙人关。但不久,在吴玠实行的坚壁清野的措施下,金兵粮草耗尽,不得不退兵。宋军由此收复失地,吴玠因功进封检校少保,吴璘因功升秦州知州、兼节制阶、文州军马。

同年九月,吴玠命部将杨政率兵从陇山西进,抵达秦州清水境,以扫除金兵。如今修建在陕、甘交界处渭河南岸的吴砦古城,据说就是当时吴家军抗金所筑。此后,吴玠又命统制官吴胜等率忠义民兵进取秦安莲花城,大败伪齐军。之后又转战至腊家城(今秦安兴国镇古城一带),但因敌兵众多,作战失利而回撤。

绍兴四年(公元11 4年)春,金兀术又亲率十万金兵攻打仙人关,但仍然遇到了吴玠兄弟军队的顽强抵抗。面对数倍于宋军的金兵的连续急攻,吴玠命令驻队矢猛射,并用叠阵法袭击。在吴玠兄弟的顽强阻击下,金兵尸骸满野,血流成河,就连金大将韩常左眼也被射伤,被打得落花流水的金军,一度不敢进窥四川。吴玠以功升任川陕宣抚副使,进封检校少师,吴玠以功升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吴氏兄弟因屡败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

随后,吴玠兄弟乘胜分兵北上,先收复秦州,进而攻克陇城县(今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之后又率军北进,大败金兵于腊家城。次年,吴璘又率军出仙人关,经岐山、天水关、皂郊堡北上,多次打败围攻秦州城的金齐联军。因当年岐山至天水县(今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一带道路较为平坦,为了严防金兵南下,吴玠兄弟便在河谷地带,掘壕引水,修成地,以阻遏金人骑兵冲击。同时还依山据险,修筑了十二连城(今秦州区汪川镇一带),时刻防备金兵来犯。公元11 9年,因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但吴玠不久病重,卒于仙人关。

吴玠去世后,吴璘任右护军都统制、秦凤路经略使兼知秦州。两年后,吴璘率军与金兵又战于剡家湾。这一仗,比和尚原、仙人关的战斗更为精彩,不仅斩俘了敌人大量兵力,更使金兵士气一落千丈,狼狈而逃。史学家认为此战是“川陕用兵以来,未有如此之胜”。金人遭此大败后,逃入腊家城,吴璘又指挥宋军将城包围,加紧猛攻,直吓得敌兵心惊胆颤。这时,南宋朝廷急于求和,便以驿书命吴璘班师。吴璘奉命退兵,新复诸地重又划归金朝。后来,吴璘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曾多次扶病上仙人关指挥抗金战争。1167年5月,吴璘病逝,终年66岁,追封信王,谥武顺。

吴氏兄弟的抗金斗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使金军入蜀的美梦始终未能实现,南宋王朝基此得以保全。吴砦,作为当年吴氏兄弟抗击金兵的一处重要关隘,连同它的抗金事迹,千年褒颂,永留人间。

当年,吴砦城内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长二百余米,宽六至九米,北低南高,北窄南宽。厅衙建在街的南端(现为麦积区吴砦中学),为座南朝北向(与旧时衙门朝南开相反,因地势山形所限),占地十五亩多。厅署为南北长一百二十多米,东西宽九十米的长方形建筑。一条碎石铺就的坡路直达大堂,堂前分割为六个正方形的小院,整个衙门共有六道建设。

第一道院占地六亩多。西为土地庙,东五亩多为广场。广场中心一株千年古槐,上悬一口近吨重的大钟。第二道的两个小院,各院有两株参天古柏。西院是狱房,有房三间是看守室(班房子),供临时关押犯人用,东院是值班房。有房三间是兵士室,住着快、壮、皂三班兵士。第三道的两个小院,西院是三间户房,东院是三间刑房。前三道的院子相映对衬,门户相向。第四道是五间宽敞明亮的大堂,建的富丽堂皇。堂上雕龙画栋,上方挂着“明镜高悬”大匾额。堂前是青石条砌就的台阶,廊下西面有铁制炮稔,午时(十二点)鸣一炮报时,农历初一、十五州判去城隍庙降香鸣三响敬神。廊的另一侧有一红漆长鼓,供告状、升堂之用。整个大堂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同封建王朝的州府衙门别无二样。大堂有侧门通二堂。大堂是供审理公开案件之用,二堂供接待上方官吏和审问秘密案件所用。第五道的两侧的两个小院各为三间南房。西是州判室,东是老夫子室。西院以西又是院中之院,有房六间,供官吏家眷居住。家眷院的后面有灶房、库房多间。第六道即最后一个院,中间修建八卦亭,两侧有花木和假山装饰的花园,供官员和家眷们休息游玩。

据文献记述,厅是州的派出机构,算是一级地方政权,比县衙官职高。厅的长官州判是朝廷直接委派的,其他官吏由州判作用的。厅的职权主要是受理民,刑诉讼,催收田赋粮款,维持地方治安,指挥所辖军队,除重大案件直送清廷外,直接还批准执掌死刑。据当地老人回忆,三岔厅衙原是从四川请来的工匠设计建造的,可惜后来遭火灾焚毁殆尽。早年,还在吴砦城外杀过犯人,渭河边就是死刑场,他们的爷爷那一辈人,曾亲眼见过犯人行刑场面。

厅署除州判外,还设老夫子协助州判处理公务,另有两房三班等官吏(两房为刑房,主管刑案,民房主管户籍。三班是皂班、壮班、快班),共有官吏、士兵四十多人。这些官吏经常敲榨百姓,接收进贡,一遇有告状者,更是大发横财。当年,衙院内有一鸡舍,专门放养被迫送来的鸡,巩官员和家眷享用,舍内鸡的数量有增无减,有时达百只以上。

据《天水市志》等记载,三岔厅的建立,在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的年代为维护地方治安,保护商贸流通,打击匪患劫扰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政府正式撤销厅制,改三岔厅为三岔公安局,局仍设在厅衙内,民国十八年(1929年)当地土匪郭东社劫扰吴砦,城内百姓为避匪患纷纷逃避。匪进城后到处烧杀抢掠,百姓被杀六人,民房被烧十六间,宰杀猪鸡牛羊不计其数,百姓受害不浅,三岔厅衙也被匪一为烧尽。1929年,三岔公安局(仅存两年)并入天水县,改编为第六区,为属区管,至此,三岔独立设厅属州直辖的历史结束了。

历史的烟云,昔日硝烟弥漫的战火,终将在历史的上空渐行渐远,消失匿静。如今,人们站在高大巍峨的吴砦城墙上,朝着古城东门远远望去,缓缓东去的渭河流水,开阔纵横的陕甘大峡谷,绵延起伏的秦岭山脉,树木葱茏,云蒸雾绕,青翠逼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人们的眼前,一辆列车正沿着陇海铁路的隧道疾驰而过,随即又钻入大秦岭的崇山峻岭中,消隐在对面金光万丈的烟霞里,神龙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留给我们眼前一道完美的风景线,欲言而出,欲言又止,感慨万千。

走进吴砦古城,其实就是追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情怀。站在高高的城楼上,静看云雾开合,笑谈往昔岁月,漫长斑驳的历史事迹,似渭河岸边升腾的一缕缕炊烟,随风而去。我们的耳边,仿佛又传来昔日的金戈铁马声,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声,好似穿越了历史的隧道,将我带入数百年前的战场上,亲眼目睹吴氏兄弟抵抗金兵,保家卫国,气吞山河的雄浑伟业。

抚今追昔,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忆,还是对今天峥嵘岁月来之不易的无限感慨。我想,我们应该牢牢记住那些永载史册、万古流芳的将士们,当年他们背井离乡,浴血奋战,置生死不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才给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定。

吴砦,一座蕴涵深沉的地气余脉,又彰显人文风骨的古城;吴砦,一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又让人醉卧夕阳、留恋忘返的古城。

共 548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大气磅礴的文字。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底再现了吴砦这座古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一段段历史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开篇,作者介绍了吴砦古城的地理位置与现状,接着讲述了吴砦的前世今生,引经据典,详尽明了。文章融入了吴玠和吴璘的抗金事迹,凝练的文字真实的再现了这一段历史,让读者读来心情澎湃,仿佛可以听见战马嘶鸣。通过对于抗金事迹的描述,让读者对于这座古城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紧接着作者介绍了吴砦城内的厅衙,以及在当时厅署的职责。历史终归尘埃,往事随风而逝,然而,没有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结尾处,画龙点睛,将文章的主题深化。非常精彩,具有文献意义一篇文字。问好作者,倾情推荐!【:樱水寒】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0:48:4 白哥哥的文字很精彩,无论从文章的深度、语言还是整体的构架都是都处理的很好。学习了,问好白哥哥,祝创作愉快!

2楼文友: 00:50: 8 问好白哥哥,感谢对江南的支持,感谢带来的精彩,让我们了解了吴砦这座古城的文化。

灯盏花龙头企业有哪些产品

灯盏花龙头企业怎么样

生物谷灯盏花企业介绍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价格
胃肠敏感是什么意思
女人骨质疏松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