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

丁香诗之岛散文

有一副享誉天下的名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王十朋所题的。这副楹联就题在温州江心屿江心寺正门的抱柱上。

我国有“四大名屿”,我去过两个,一个是鼓浪屿,一个是江心屿。鼓浪屿很大,也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凡去厦门,甚至去福建,几乎都要去那里看看。相比之下,江心屿就小得多了。但我更喜欢江心屿,不为别的,只为它的另一个大名——诗之岛。

第一次去江心屿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江心屿在瓯江流经温州市区的区段。在河边的渡口坐游船,几分钟就到了江心屿的码头,下了船,就进入江心屿的景区了。抬眼一瞧便是著名的江心寺,那副联就在眼底了。左边望望,是座山,山顶上是一座塔,右边望望,也是一座山,山顶上也是一座塔,其实用不着转了,这差不多就该是江心屿的全貌了。尽管屿很小,但来了就要游一番。先进了江心寺。墙是黄色的,瓦是青色的,斗拱飞檐,是典型南派寺院的风格。尤其是那飞檐,两侧对称,依次层叠,振翅欲飞的样子,极富动感,这在北方的寺院建筑中是很少见的。江心寺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寺,始建于宋绍兴七年,也就是公元11 7年。早于江心寺的东塔是唐代修建的,叫普济禅院,11 0年,宋高宗避祸于普济禅院,翌年,宋高宗再度登基,合并东西两屿,建了这个江心寺。千年来,修修补补是不断的,最大的修缮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现在的天王殿就是那时修的,然而,“文革”十年,江心寺又遭到严重损坏,所有的文物,不论是千年的还是百年的,几乎都损失殆尽。听到讲解员的叙述,我的心不禁又是一颤,因为一路走来,见识了太多“文革”十年里破坏文物的故事。

我来江心屿的前一站是绍兴的兰亭。那里有一个御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三字,碑阴是乾隆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是诗》遗墨。同一个碑,两面碑文分别为祖孙所书,所以此碑又称“祖孙碑”,是当之无愧的文物了。就是这样一个超级文物,“文革”中也差点毁在那些“小将”的手里。据说,一位当地的妇女听说有人来砸碑,便找来白灰,活成灰浆,厚厚地涂在御碑上,才侥幸把碑保存下来。可怜这些识文断字的“小将”们还不如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有良知,这是题外话了。江心屿上,除了江心寺,最有名的就是这“孤屿”上的双塔了。据资料记载,中国的塔有2万多座,佛塔居多,还有一种叫“文峰塔”的,且不去说它。有塔就会有寺,有寺未必有塔,有些古塔,现在看并没有寺,也是因为寺毁掉了,塔还在的缘故。凡是有塔的寺都是有些规模或历史的。屿上的两座塔,谈不上宏伟,不用说和杭州的六和塔、西安的大雁塔、苏州的虎丘塔等相比,就是与我更熟知的辽阳白塔,朝阳双塔比就逊色了不少。但,这两个塔都是名副其实的古塔。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西塔建于宋开宝二年,算来都有千年的历史了,宋代有诗云: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可见这双塔不仅是佛家的建筑,还兼职了灯塔的作用,这在塔的家族里确是不多见的,为了这一层,游游这双塔也算是不虚此行了。江心屿也有如法炮制出来的“江心十景”,譬如“春城烟雨”“海淀朝霞”“瓯江月色”等,望文生义,看个热闹就是了。

我再一次去江心屿是在2012年的秋季。是奔着“诗之岛”的名号去的。

在我去过的许多地方,与诗有缘,与诗人有缘的地方很多,但还没有哪个这么小的岛与诗有这么多这么深的渊源,留下这么多诗和诗人的故事。看来“诗之岛”的名号当是实至名归的。登岛,一块顽石就立在刚入岛的山丘前,上书三个俊美的行书字:诗之岛。这字是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所题。岛上其他的文化遗存比比皆是,江心寺里有“开元气象”四字,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题。大殿东首的青石碑上有“清辉”二字,是宋高宗赵构所题。可别小看了赵构的字,在书法上来说那也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宋朝的历史上,出名的帝王无非三人,第一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二是宋徽宗赵佶,第三就该是宋高宗赵构了。开国皇帝自不必说,历史上这赵佶和赵构可说的就多了,应该是费了后人无数的笔墨和口水的。赵构是赵佶的儿子,两人都是帝王,在位的时间也都不算短,后人评价赵佶,“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不管是真是假,弄得风生水起的《水浒传》里的故事就发生在他当皇帝的时候。这赵构的政誉和人品也不太好。南宋诗人林升有一首诗《题临安邸》,诗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说的就是荒淫无度的赵构。他还虚构个“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为了不让人知道故事的真相,连救他一命的大将都给杀了。他还默许了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但在政治上劣迹斑斑的爷俩,艺术造诣却是不可小觑。江心屿,一个小岛,能留下赵构的墨宝也算是一件幸事吧。等而下之,名人大家留给江心屿的文化财富则是屈指难数的。

屿上有几座楼,其中一个名曰“浩然楼”,经营的是酒楼饭庄,不知道浩然先生是否同意,反正是借了先生的名号,银子赚得盆满钵满,而先生的名号也因这些楼而时刻提醒着游客,孟浩然来过这里,为这江心屿写下过诗篇。这也算是相得益彰吧。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诗云: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江心屿原为两个孤屿,公元866年,在江中的孤岛东山修建普济禅院;公元969年,在江对岸的西山建了净信讲院;公元11 1年,两寺僧众以土石填江,将两岛合一,又建了中川寺,后合三为一,由宋高宗赐名,才有了江心寺。孟浩然辞世于公元740年,他登岛的时候应该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但遗迹应该是有的,这在李白的诗里说得很明确。不管有没有像样的建筑,孤屿上的自然风光一定是很美的。难怪诗中写的都是自然的风物。自那时起,来江心屿的名人就越来越多了,写江心屿的诗也就美不胜收了。数得上大名的有李白、杜甫、文天祥、陆游、袁枚、郭沫若,等等。找来许多资料,觉得写得最好的还是李白的《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我来游秋浦,三入桃陂源。千峰照积雪,万壑尽啼猿。兴与谢公合,文因周子论。扫崖去落叶,席月开清樽。溪当大楼南,溪水正南奔。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此中得佳境,可以绝嚣喧。清夜方归来,酣歌出平原。别后经此地,为余谢兰荪。

诗之岛,名不虚传,是千年文化的累积才有了今天的大名、雅号。提起诗之岛,最不能忘记的是第一个把江心屿写进诗的人,这就是被誉为山水诗鼻祖的晋代大诗人——谢灵运。是他的诗,让江心屿有了文化的生命,是他的大名让更多的后人追随他的脚步来到了江心屿,歌之,咏之,积淀了一个小岛独具魅力的诗文化。谢公的《登江中孤屿》咏曰: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好一个“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我想,当年,五六百年后的一国之主宋高宗赵构也该是受了谢公的这首诗的影响才在江南无数美景胜地中选了江心屿来避难的吧!谢公大才,更有桀骜不驯,恃才傲物的一面。这首诗是他在永嘉太守(永嘉,今天的温州,其职相当于今天的温州市市长)任上写的。他曾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也是“才高八斗”一语的出处。可叹这种独特的个性也害了他。在政坛上起起落落的他树敌颇多,因才自傲,因才遭妒,因才招祸,年仅49岁就被以“谋叛”的罪名诛于广州,一代大文豪,流星般地划过了天际。他留下的文化财富是宝贵的,一如这首让诗之岛得以扬名的诗。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文明符号。这个符号如得到很好的张扬必将对这个国家、地域的文化乃至政治、经济、民风产生积极的影响。厦门的鼓浪屿被誉为“琴之岛”哈尔滨的太阳岛被称为“歌之岛”,无疑都是件有意义的事。还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风筝之乡、对联之乡、锣鼓之乡、剪纸之乡、故事之乡……当然都会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某项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今天的江心屿成为了诗之岛,还有没有地方开发出诗之山,诗之湖,诗之河,诗之城,诗之乡呢?我期待着更多这样的名号,就算是于我来说不甚相干的一种期待吧!

共 4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散文写的好!写得精彩!作者追溯历史,读完后叫人似乎徜徉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佩服作者磅礴大气的行文方式和细致入微的入笔角度。整个基调拿捏的十分精准,叫读者想要一窥究竟。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书写了古代种种,足以警示今人,历史更是一个长廊,我们也走在长廊之上……感谢作者,。【丁香:于国涛】

1楼文友: 17:42:22 欢迎作者赐稿丁香,雨涯拜谢。 冷漠无法品读

2楼文友: 08:51: 8 今天的江心屿成为了诗之岛,还有没有地方开发出诗之山,诗之湖,诗之河,诗之城,诗之乡呢?我期待着更多这样的名号,就算是于我来说不甚相干的一种期待吧!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微信小程序推广

微信小程序收费

微信小程序设计

寻医问药药品网
小儿风寒感冒吃什么药
便秘肚子胀气吃什么药
友情链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