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

陶渊明饮酒五浅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的茅屋建造在人们聚居之地,他却听不见茅屋外车马的喧哗声。诗人是怎么做到这样的呢?原来是诗人的心,即思想情感远离了喧嚣的尘世,因而他居住的地方自然就偏僻荒远的了。

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我们心目中的隐士应是小隐者。他们归隐山林,仰观日月,俯视山川,潜心默想,物我两忘。“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不过,他们并非是在做着贫瘠而荒寒的梦,他们富足美好,恬淡闲适,似悠悠白云,林间仙鹤。像宋之问、王维居住的是辋川别墅。他们这种归隐,只是形式上的归隐,他们的精神并未归隐,或者是还未达到归隐的那种境界。若精神上能达到归隐境界的,那就是大隐者了。

陶渊明是大隐者。他在精神上归隐了,也就是完完全全地超然物外,所以,他虽然置身滚滚红尘,可红尘世事丝毫也不能影响他。如同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们从这四句诗便可得知。

诗句中的“车马”当指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在陶渊明生活的晋代,坐车乘马者,只有达官贵人。所以,这“车马”是喻指俗世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诗人听不到车马的喧哗,是指自己不受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影响。陶渊明在自传体《五柳先生传》里说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与范仲淹推崇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致的,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只有大隐者方能达此境界。这也是诗中的“心远”的内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未还。”

东篱外洁白的菊花,凌寒独自绽放,作者采撷回去,既美化自己的环堵萧然的居室,又成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使自己保持着精神上的高贵,豁达乐观地对待生活的苦难。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可知陶渊明与菊花融为一体。菊花就是陶渊明的化身,菊花高洁傲岸的品质,也就是陶渊明的品质。

作者于悠然闲适的心境中,看到青黛的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的知己),在与南山凝望中,“相看两不厌”,心有灵犀一点通。而那山中的雾霭山岚,在夕阳的映照下,波诡云谲,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诗人全然没有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份伤感之情。

那些自由轻灵的鸟儿,夕照中,结伴飞回自己温馨的巢穴。这些鸟儿应该是不愿受世俗羁绊的陶渊明最神往的。

已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的陶渊明,心静澄澈,心清如水,以恬淡悠闲的心境来欣赏自然景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他能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化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在最后说出,对自然景物的感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同严羽所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同时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思考。

共 119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追求至高境界者,是精神上的恬淡闲适者。真正融入大自然,忘情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化境”,实属不易。我们常常追慕虚荣华贵,岂知精神上的高贵乃为至上境界。这篇赏析文章写得十分到位,欣赏!并推荐给大家阅读。【:夏冰】

1楼文友: 09:57: 4 已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的陶渊明,心静澄澈,心清如水,以恬淡悠闲的心境来欣赏自然景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他能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化境。

_____在俗世中能达到这样的人生的境界确属大隐之人了。

儿童风寒感冒吃什么药

孩子咳嗽有痰吃也什么药

孩子晚上咳嗽厉害怎么回事

弥勒灯盏花药业在哪里
肠胃敏感是什么原因
腰酸背痛如何锻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