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

江南散文儿时记忆之玩竹

暑假开始了,孩子们该如何度过这漫漫的假期呢?不少家长已经为他们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了,最多的当然是什么补习班、兴趣班……适当的学习无可厚非,但是让孩子们放松心情,快乐游玩也是不可忽视的。劳逸结合么,更何况是炎炎夏日,又是假期。

想想六十多年前,我刚刚从野孩子成为一个小学生,暑假是我们一年中玩得最开心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尽情地游戏,其次才是隔几天到学习小组里去做那些充满乐趣的暑假作业。

那时农村经济困难,物资匮乏,很少有人家买的起玩具,我们又能玩些什么呢?无非就是用烂泥做炮仗,捏小狗;用碎瓦片造房子、削水片;搓一条草绳跳跳绳、拔几根鸡毛踢毽子,要不就是寻幽老猫、老鹰捉小鸡......反正就算不是赤手空拳,也只是就地取材,拿到什么玩什么。

在老师和大人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学着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些小玩意很不起眼,可在当时,还是非常受欢迎的哦。在所有自制的玩具中,以竹子为原材料的最多,不信的话,我就专门说说用竹子做成的一些玩具吧。

我们从小就和竹子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呱呱坠地以后就睡在那竹编的摇篮(我们宁波人叫它箩窝)里,为了避免蚊蝇的叮咬,大人会用两条竹子插在摇篮的两头形成一个拱形,盖上纱布,搭建一个简易的蚊帐;稍微长大一点母亲就将我们放在坐车里,这坐车也是用竹子做成的,大哥坐了二哥坐,二哥大了姐姐坐,姐姐会走让我坐,一个一个坐下来,坐车变得油光铮亮。再长大一点,哥哥姐姐手里拉着竹子的那一头,我们拉着另一头开始蹒跚学步。

等到我们自己能跑会跳了,竹子就成了手中的玩具:钓鱼、钓虾的钓竿、互相追逐打闹的武器,握在手中的虎啸丝好像马鞭,骑在胯下的扫帚柄就是骏马。

除了这些现成的简单的的玩法以外,我们还喜欢动手将竹子做成各色各样的玩具和工具。

一谷蜢筒

那时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鸡、养鸭,这些小家伙的主要饲料除了谷糠、杂草、泥鳅、黄鳝外,就是我们到稻田里捉回来的谷蜢。

捉谷蜢必须起得早,乘着太阳刚刚出来,露水未干的时候,它们停在稻叶上飞不高、跳不远,只要眼明手快,常常能手到擒来。我们这些毛孩子总是跟在哥哥姐姐的身后,在田垄间奔来跑去,虽然她们再三叮嘱我们不要大声吵闹,以免惊动谷蜢,但是过不了一会儿,我们又会打闹起来,谷蜢捉不到几只,倒弄得混身衣服都是湿漉漉的。

所谓“谷蜢”只是一种统称,好像有很多种,究竟叫什么我们也说不清。最多的是蚂蚱,头部方方的,会飞会跳;还有两头尖尖的,抓住它的双腿,它就会不住地点头,我们叫它“拜脚老绒”(宁波土话老婆);此外,长长的前腿长得像锯一样,那是“斩刀”(后来从书本中知道它就是螳螂),听大人说斩刀爱吃头发,所以我们经常让它在自己的头上爬来爬去:这些谷蜢浑身碧绿,和稻叶的颜色一模一样,必须仔细看才能找到它们。还有一种个头很大的蚂蚱,浑身呈棕黄色,飞得很快很高,这就是“里山谷蜢”(好像就是书本上说的蝗虫),我们这里难得见到,好容易捉到一只,就在它的头颈处扎一条细绳,拉着绳子让它飞啊飞的,十分好玩。

捉到的谷蜢多了,怎么拿回家呢?最简单的办法是预先准备一条铁丝或篾丝,一头磨尖,另一头弯成一个圆圈,捉到一只就用尖的这一头戳穿它的头颈往下掠,就这样一只一只串起来,简单方便,不过就是手上很脏,有时一不小心,下面一头断掉了或弯成的圆圈弹开伸直了,这半死不活的谷蜢也会来一个“虎口余生”,跑掉的。

最好的工具就是用竹筒做成的“谷蜢筒”。那是一节粗约十公分的竹筒,上、下两面都留有竹节,然后在上面竹节的下侧将竹节和竹筒锯开,留下一层竹皮,再沿着这层竹皮向下劈开一段距离,使竹节和竹筒形成能打开又会自行合上的弹性组合,最后在上端竹节的中间钻一个小孔就可以了。

出门去捉谷蜢,用一条绳子将谷蜢筒绑住背在身上,捉到一只就从上端的孔中塞进去,捉一只塞一只、捉一只塞一只......背回家以后只要微微扳开上面的盖子,活蹦乱跳的谷蜢争先恐后地飞着、跳着钻出来了,这时根本不用担心它们会跑掉,因为鸡啊、鸭啊比他们灵活多了,来一只吃一只,一口一只的争着吃,多刺激,多好玩啊!

二蟋蟀罐

听说现在的城市里有一些有闲之士喜欢斗蟋蟀,他们的蟋蟀罐想必也是很讲究的,当时我们很多小朋友也有“蟋蟀罐”,但是绝对没有像现在城里人玩蟋蟀那么好的专用“蟋蟀罐”,我们的“蟋蟀罐”大多是用废旧扫帚柄制作而成的。

从废弃不用的扫帚柄的上部锯下几节,顶端开口,下端那一节可以留下竹节,也可以让它开口,然后设法将中间的几个竹节打通,慢慢地剔除去掉竹节后留下的疙疙瘩瘩,使整个竹筒内壁尽量地光滑。比较精细的工作是在竹筒的外表面修理出一个平面,使竹筒成为D字形,将D字形的一横朝上,然后把这朝上的一面每隔五、六厘米开一条竖相细槽,插上预先剪好的薄铁片,分割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用小刀开四五条穿空的横向小槽,这小槽是用来透光、添加食物和撩拨蟋蟀的,这样自制的蟋蟀罐就大功告成了。打孔、开槽、锯缝等等我们没有专用的工具,只能用剪刀、砂尖(割稻的镰刀)甚至破碗爿代替。

捉蟋蟀是非常有趣而刺激的,黎明时分,天刚蒙蒙亮,几个小伙伴一起悄悄地出门,集中注意力寻找蟋蟀鸣叫的声音,然后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循着这时有时无、美妙动听的歌声,拨开草丛,翻动瓦砾,板起石板......当蟋蟀跳出来的那一刹那,就得眼疾手快用手往地上一扑将它包裹在手掌里面,慢慢地双手合拢,一只蟋蟀就抓住了。然而,更多时候不是下手太慢让蟋蟀逃走了,就是下手太重把蟋蟀压死了。

捉回来的蟋蟀,就关在自制的竹罐子里,放进一只插上铁片,再放另一只。平时喂一些碎饭粒或者小辣椒碎片等,把野地里摘来的蟋蟀草摘去头部,掠成毛刷状,从蟋蟀罐的小槽伸进去撩拨蟋蟀,它就会张开嘴巴,露出大牙,震动双翼发出“蛐!蛐!蛐!”的叫声。

最好玩的时候当然是几个人一起斗蟋蟀啦!两个人把各自的蟋蟀先后从自己的竹筒里赶进同一节竹筒,将竹筒的两头封住,然后各自用蟋蟀草撩拨自己的蟋蟀,让它们振翅长鸣,张开血盆大口,直到以牙还牙,生死相扑......小主人紧张得紧握拳头、额头冒汗,旁观者在呐喊助威,加油起哄,而两只小小的蟋蟀斗得你死我活:斗败的精疲力竭、垂头丧气、落荒而逃,胜利者趾高气扬、耀武扬威,乘胜追击。主人赶忙打开竹筒门,各自鸣金收兵。败军之将或者拿回家好好调养准备来日再战,或者被处死分尸,成为其它蟋蟀的食料,因为据说吃了死蟋蟀的蟋蟀打斗起来会更加凶猛。

为了捉到凶猛的蟋蟀,个别小朋友屡屡铤而走险,什么棺材底下、坟冢丛中他们都敢去,因为大家确信越是这种危险地方捉到的蟋蟀越厉害。不过他们都是一群大孩子,我这样的屁小孩是绝对没有这个胆量的。

因为人小、胆子更小,没有机会捉到凶猛的蟋蟀,所以,我的蟋蟀罐里关着的大多是人家送给我的败兵残将,只是听听叫声,从不参加战斗。

三 、水枪和弹射枪

男孩子么,都爱好打打杀杀,玩“好人抓坏人”之类的游戏,有时候还喜欢突然来一个恶作剧,可是在那时候没有现在那么多的电动玩具,根本就没有会发声发光的手枪,也没有气压水枪。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自己做。拿一根竹管筒,留下前面的竹节,在竹节中间开一个小孔,再拿一根筷子,在筷子的头上缠上一块布,用棉纱线将这块布紧紧地扎在筷子的顶端,大小和竹管筒的内径一样,这就成了一把水枪。推进筷子,抵住竹管筒的顶端,然后把水枪头朝下伸入水中,慢慢地拉起筷子,这水就从前面的小孔中缓缓地注入筒体,提起水枪,对准目标,用力推动筷子,水就会从小孔中喷射出去!喷得好远好远,这效果可比现在塑料做的气压水枪好多了。

还有一种比较厉害的 ,也还是那么一节竹管筒,两头打穿,将内壁修理光滑,再找一根比竹管筒内径稍微细一点的圆木头,一支 就做好啦!子弹是用水浸泡过的写过大字的“粉堂纸”,将它揉成和竹管筒内径一样大的圆球,仔细地塞进筒内,然后用手指紧紧按住,再从另一头塞入一个同样的纸球,用圆木棍使劲地将它往前推,同时放开按在前端的手指,一瞬间前面的纸球就会像子弹一样飞射出去,打到人身上也是很痛很痛的哦!发射一发以后,只要不断地往后面填补纸球,就可以一枪一枪地打下去啦。

稍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做一种弹射枪。用一根一尺多长直径不到一寸的竹筒,在前后一寸处各打一个方孔,上下对穿,但不能将竹筒打破,然后拿一片一尺五寸长的篾青,宽度要能 竹管的方孔,将它修理光滑,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有弹性,把这片篾青弯成拱形,它的一头 竹筒后面的方孔想办法固定住,另一头 前面的方孔,在方孔的底端露出一点点,形成一触即发之势。这就是一把杀伤力极大的弹射枪。只要在篾青的前面放一粒子弹,用手指轻轻一按露在方孔外面的篾青,就像是扣动扳机,凭借它的弹性碰触子弹,“嗒”的一声子弹就发射出去了!子弹是现成的,那就是苦楝树果。因为那时候,田野上到处长有苦楝树,大风一吹,树果落得遍地都是,即使地上捡不到,用一根竹竿一打不就有啦!

四竹蜻蜓

竹蜻蜓是一种制作精细的益智玩具。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手柄,用一根竹片削成长20厘米、直径4至5毫米的圆竹竿,外面用破碗爿仔细地刮,表面要刮得平整光滑,“的粒滚圆”(宁波土话),不可有扎手的竹刺;二是“翼梢”(宁波土话:翅膀),用一片长18至20厘米、宽2厘米、厚约0. 厘米的竹片,中间打一个直径比手柄略小一点的的小孔,然后在小孔两边留下2厘米的正方形作支撑,正方形的两边翼子对称地各削一个斜面,以起到竹蜻蜓随空气漩涡上升的作用。这两个斜面一定要力求对称。翼子做好后,将手柄插入其小孔中固定住就行了。玩耍时,用二只手掌夹住手柄,右手快速向前一搓,立即放开,竹蜻蜓就飞上了天空,宛如当今的直升飞机。小孩子玩竹蜻蜓喜欢来回搓,以为这样能飞得高,其实只要往前快速一搓就行。千万不可在向后搓的时候放手,因为这样做,竹蜻蜓会朝后飞,很容易刮伤自己。

后来又有了一种不用双手搓的竹蜻蜓,办法很简单,只要再加上一只比竹柄稍长一点的竹管筒,在筒的中间部位打一个小空,从孔中穿进一条结实的细绳,将穿出来的这一头细绳缠绕在蜻蜓的手柄上,(不可打结)然后把缠着绳子的手柄放进竹管筒。你只要一手握住筒体,一手快速地拉动细绳,这竹蜻蜓就嗖地一下由竹管筒中腾空而起,在空中快速地旋转起来了……多像卫星和火箭分离啊。

现在市面上也有类似竹蜻蜓的玩具出售,不过全是用塑料做成的。薄薄的塑料翼子可以确保其左右的对称,但是由于太薄太软,飞起来不稳也不高,而用一根薄壁的塑料管制成的手柄,很容易从翼子孔中掉下来,而且插了几次以后根本就固定不住啦!剪掉一点再用吧,不行!这就成了上重下轻,双手一放蜻蜓摇摇晃晃的,根本就飞不起来。所以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有空一定要同我的外孙一起自己动手做几只竹蜻蜓,这样可以让他既动手又动脑,玩得开心又有意义。可是到那儿去找竹子呢?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的农村,基本上一年到头都能找到竹子,因为农家的谷箩、篾簟、土箕乃至生活用品菜篮、淘箩、镬梗、洗帚等等全离不开它,因而篾竹匠的身影总是忙碌在我们的眼前,叫上几声大哥、叔叔、爷爷,说上几句好话,搞几根自己心仪的竹子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了竹子,只要肯开动脑子,自己乐于动手,可做的玩具真是无奇不有、花样繁多:风筝、花灯、鸟笼还有刻着漂亮图案或诗词名句的笔筒......

转瞬之间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玩竹顽童如今已是两鬓如霜,看着眼前的绕膝儿孙遥想自己的当年,不禁哑然失笑。真想再回到童年带领他们一起玩竹。

共 467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思起童年,一声轻笑。看这文字,记忆泛黄,却如电影,历历在目。想不起那童年里自己有多少快乐,或是岁月变迁,越发能够想象作者童年的自由。我们的童年早已经变味,没有作者笔端的精彩斗蛐蛐,也没有 之类。最爱的还是竹蜻蜓,那轻盈的身姿可以飞去很高,欢声笑语传来无限的清朗。多么怀恋着小时候的我们,没有过多的思绪而多愁善感,没有因为这快节奏的步法而身心疲惫。或许人的一生,最美的是童年。当父母的背脊佝偻,当窗外的建筑渐渐增高,当街道的霓虹越发绚烂,童年的梦离我们越来越远。祝福作者的这童年,带我重新温习了一遍昨天,感恩着这份奇妙,祝福作者身体安康!!【:凌宇薇儿】【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7:19:12 童年的记忆,如此鲜明,怀恋也多姿。作者的童年,这般精彩,读都被吸引。问候作者安好!

小孩腹胀不爱吃饭

小孩脸色发黄吃什么

小孩脸色发黄如何调理

订单管理系统
鲁南欣康是饭前吃
新零售系统
友情链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