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雅韵依依香魂别梦还散文

仲秋季节,微凉的秋风携走了夏的燥热,天空愈发高远明净,万物依旧披着葱茏的外衣,但质感上却已略显老迈,青翠的碧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墨色的黛绿,急不可耐的先锋们已悄然换上金黄色的秋衫,等待着与一场劲风 邂逅,倾情翩然出曼妙的舞姿,舞出秋韵的壮阔与凄美。

一叶知秋色,一花含秋悲,和风荡秋水,微雨涤秋尘。秋风呜咽,冰彻指尖微凉的寒意;秋花凋落,演绎落红飘零的挽歌;秋叶翩飞,细叙韶华易逝的纠结;秋雨缠绵,弹拨冷雨敲窗的心殇。秋风秋雨,鸣奏出岁月的阙歌,生命的交响。仲秋,于凄风苦雨的清寂中,再度拜读红楼,心绪再次跌宕,婉约成一曲平平仄仄的岁月悲歌。

也许,人生应该充满梦想,充满希冀,还有那适时而遇的美丽邂逅,不能因为岁月的平淡而消弭了本真和 ,更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去炫丽的色彩。人生似梦,岁月如歌,也许,所有这些皆因我们的心境和阅历而致;也许,我们能够通过翰墨的熏染和文字的熏陶,逐渐使自己的内心丰实;也许,从一部部经典书籍中漫步走过,汲取精华和养料,才会使我们的人生不单调呆板,生活活色生香,内涵丰满充盈,气质高雅脱俗。因为,这些书籍宛若我们生命旅程的航标灯塔,为我们指点迷津,照亮前程。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弥尔顿也说过: 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霍姆斯也曾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包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内容,是封建末世的真切 。全书结构独特,布局奇巧,新颖别致,以神话故事作为开篇,可谓匠心独运,将作品扑朔迷离的内涵特征渲染的亦真亦幻,精彩纷呈。全文规模宏大,众多的人物宛如“过江之鲫”,却繁而不乱,入木三分,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再现了尘世间千人千面的各色人形。通揽全篇,无不让人拍案叫绝。

记得初读红楼时,尚处在待字闺中的如梦花季,源于那时的社会涉掠面狭窄,人生履历浅薄,心性简素,思维单一,无法解读其中的深刻含蕴,只是一味地为宝黛之恋的有缘无份而嗟叹唏嘘、黯然神伤,为此洒下一掬清泪,寄托几许幻想,仅此而已。

在那个情犊初开的花季,曾一度痴迷于越剧电影《红楼梦》中,虽然那只是一个浓缩版,而源于当时闭塞的社会环境所致,为此,便会对此情有独钟,甚至竟能脱口吟唱其中几段歌词。那时,《红楼梦》犹如在我们单纯的宛若一张白纸的感情世界上,写下了人生第一段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青涩的思维带有片面性,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中,我却独爱黛玉。虽然曹雪芹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并不完美,甚至还有一些瑕疵,可是,在我的眼中,那仙界绛珠小草羽化而来的黛玉,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常从内心深处衍生出那种“寄人篱下”的哀怜感伤。 她多愁善感,性格率直本真,没有丝毫的矫情,叛逆的性格对尘世间的俗事敢爱敢恨,她把宝玉视为值得信赖的知己,更是托付终生的依靠,可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却源于封建礼教的道德束缚,最终只落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

而宝钗却和黛玉截然不同,她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率真坦诚,真情流露,而是心思缜密,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如鱼得水 ,张弛有度,可谓是大观园中众多粉黛佳丽中的人尖儿,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也许,有人会认为黛玉心眼小,性格乖张,说话刻薄,爱使小性子,其实,正是源于这一系列的“瑕疵”,才使得黛玉的与众不同,也才彰显出她鲜明的个性特征。她对宝玉一往情深,其爱之深、爱之真,恨之痛、恨之切,无一不表露出她爱憎分明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之所以她会心眼小,是因为她对宝玉爱的冰纯,爱的透彻。她说话刻薄,那是因为爱情本就是自私的,谁愿意与别人分享?况且生性风流的宝玉又是大观园中万绿从中一点红般引人注目。而性格乖张、爱使小性子,则是于宝玉而言,因为她知道,世间唯有宝玉才能深蕴她的心,承受她的爱,故此,便也会爱屋及乌包容她的一切。

黛玉对爱情的执着和叛逆的性格让我敬佩,而黛玉的超然才情更让我顶礼膜拜,她早年的诗作就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在金陵十二钗中独树一帜,婉约中不失凄美, 如:“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须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任需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这则灯谜就折射出一种凄清婉约的格调,似乎影射着一种不祥之兆。也许,从这一刻起,黛玉的悲惨命运就此拉开帷幕,这首灯谜也为她日后时常暗自垂泪、无语凝噎的凄惨人生埋下了伏笔。

最能突出黛玉个性和才情的当属她的《题帕三绝》,这三首诗词在《红楼梦》众多的诗词中也最为著名。其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其二:“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其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宝黛两人,自从共读西厢植下情根后,两人虽说平时说话间总是心照不宣,但那份蚀骨的爱恋却与日俱增,却从未坦诚地直面表露过。深沉的爱,含蓄的情,唯有在赠帕与题帕中才淋漓尽致地展露无遗,情感细腻的黛玉,也唯有在《题帕三绝》中,才借助于文字的形式表露无遗。在宝黛的爱情生活里,很少有这样的直抒胸臆、相互融洽的情意交流,也正因如此,才使得黛玉“一时五内沸然炙起”,“余意绵缠”,并以其深情的笔触,写下了她著名的诗篇《题帕三绝》。

一赠一题,看似平淡,实质寓意丰含。如果把赠帕和题诗简单孤立地看作是一般的男女私情间的相互传递信物和情书,这是十分肤浅的。如果一味地把它等同于冲破封建礼教桎梏下的激进行为,未免使它落入文学体裁中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私订终身”的窠臼。若以此种观点看待这三首绝句,诗的内容便会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诗词本身的深刻内涵。因为,单从字面上看,无非是写自己哭哭啼啼的伤感之情,若和当时特定的环境和背景连贯起来,则可窥见宝黛两人完全不等同于他人的亲密关系。因为宝玉挨打身受重伤,受伤的是宝玉,心痛的是黛玉,黛玉无法直面暴露自己的一腔爱恋之情,唯有掩面泣泪,进而将万分悲痛之情凝结成文,落笔于丝帕上之, 以此寄托情愫。这三首突出写“泪”的绝句有关的几回情节,很象是后来宝黛悲剧的一次小小的预演,也是绛珠仙子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惠的回报。三首绝句,始终着重写一个“泪”字,而这泪是为她的知己宝玉受苦而流的,这样的流泪,也是绛珠仙子来尘世间的目的所为——“还泪债”。

除此之外,我也很欣赏黛玉的那首《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首诗词彰显了黛玉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全诗对仗工整,天然工巧,将明喻、暗喻、拟人等诸多修辞手法融为一体,借花喻人,借物抒情,咏花隐事,托物言志,是黛玉一生所创作的诗词中极少的抒情诗。诗中巧借白海棠的高洁典雅、冰清玉洁,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以此表明自己的个性特征、高洁的品格和人生志向,也是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的性格的流露,表明了黛玉鄙弃污浊世俗的孤傲品性,孤独寂寞的感伤情绪以及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才情。通观全诗,无一不是作者自己的心声,无一不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来自心底的心灵絮语。只是她的抒情比较含蓄、比较委婉,与我们平时看惯的许多直抒胸臆的抒情诗不同,这首含蓄浑厚的诗作,也正是她技压群芳、独树一帜的动人所在。

黛玉焚稿那个章节,是最凄然、最悲凉、最能打动人心的一段文字,虽说时隔数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阅历的沉积,心态也已从懵懂的少女时代步入人生的秋季,而今再次阅读,依旧禁不住潸然泪下,悲从中来,此刻,在我的耳际仿佛又怀想着当年越剧红楼梦中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那极具震撼力的唱词唱腔。 尤其是那段声泪俱下的歌词,就是黛玉悲苦一生的真实写照:“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曾记得菊花赋诗夺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怡红院中行新令,潇湘馆内论旧文。一生心血结成字,如今是记忆未死,墨迹犹新。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地,只望他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把断肠文章付火焚!这诗帕原是他随身带,曾为我揩过多少旧泪痕,谁知道诗帕未变人心变,可叹我真心人换了个假心人。早知人情比纸薄,我懊悔留存诗帕到如今。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一弯冷月照诗魂!”可叹一代才女,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用眼泪铺垫了“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红颜薄命,用言行践行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人生箴言……

秋日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悲涳的泪,还在疏疏落落地流着,掩卷之际,不觉从心腔中迸发出一声悲叹:可叹纤巧潇湘妃,金陵群芳夺魁首,一朝春尽花落去,依依香魂别梦还。

共 40 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文化底蕴厚重的作品,作者在经过浅显的铺垫后,引领读者进入文中主题——读《红楼梦》重回到历史鼎盛时期的清朝,走进大观园,品读才子佳人的经典诗篇,感悟她们生生死死相爱的,哭哭凄凄的生离死别,不禁让人心生悲哀。在感叹封建社会的婚姻爱情观的同时,也对曹公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个性而赞叹。作者用对《红楼梦》的阅读,表明了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对才女林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黛玉诗词的引用,在本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强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度。红楼梦,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而曹公笔下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对宝黛二人做了简介凝练的判词,流传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作者在弘扬祖国悠远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红楼梦》里人物的看法和赏析,不能不说是匠心独运,随红学派大军对这一世界名著进行剖析,足见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胆识。走进悠悠古韵,聆听葬花吟的婉约,再读这篇文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感谢赐稿雅韵文学!佳作倾情推荐!问好作者!期望拜读更多精彩!【:冰山雪峰】

1楼文友: 09: 5:20 再度走进红楼悠悠古韵之中,聆听幽兰笔下黛玉一曲葬花吟的婉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拜赏佳作!问好!祝福幽兰雅韵写作愉快!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记住曾经绽放的万种风情。快乐休闲,感受友情,养心颐气,笑谈人生。

回复1楼文友: 21:47:25 谢谢兄长百忙之中精心编撰和温馨感人的留言!问好!遥祝兄长健安吉祥!幸福快乐!

2楼文友: 15:49:16 在姐姐温婉、细腻、隽雅的文字里再次了解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悲苦的一生。被姐姐深厚的文底蕴和独特的见解所折服!好文精彩,祝姐姐雅韵写作快乐! 崇尚自然,任其自然,顺其自然,乐得自然。

回复2楼文友: 21:48:28 谢谢树阴妹妹褒奖留墨!问好!遥祝妹妹健康吉祥,幸福快乐!

楼文友: 20:20:16 兰姐姐您好,好久没来【江山文学】【雅韵社团】密码忘了,试了好几天,十几次,刚才还蒙对了。

欣赏 姐姐美文。学习了。

回复 楼文友: 20:59: 7 欢迎绒花妹妹回娘家!先抱抱可爱的妹妹O( _ )O哈哈~谢谢妹妹支持姐姐!问好!遥祝妹妹幸福快乐每一天!

小儿便秘饮食注意什么事项

消化不良应该怎样调理

宝宝拉肚子怎么治疗

外痔怎样去掉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有什么作用
经期延长吃什么最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