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莲花一路芬芳(1)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爱了,是续写前世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哪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哪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本就是一场情理之中的意外。
题记—桐语。
不知从何时开始喜欢荷花的,只觉得她好美,这也许就是我前世的缘吧!然而,因为今生转世之时于奈何桥上喝下了孟婆汤,如今竟不知道我于前世对着荷花回眸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我于前世是否驻足、流连过那清爽怡人的荷花池,更不知道我此生今世为什么如此幸运可以捕捉到荷花如此的芳姿仙容。
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荷花也叫莲花…,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只因那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毅然数十次的赴约杭城。臆想着夏日西湖,绿红相倚,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的景致,漫步杨柳依依的白堤,定会有横生妙趣谁与共的惬意。
西湖边两条是著名的步道,白堤和苏堤,是为了纪念在钱塘为官、造福一方的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白居易对荷花别有爱意,他在《西街渠中种莲叠石颇有幽致偶题小楼》就有写到,“朱槛低墙上,清流小阁前。雇人栽菡萏,买石造潺湲”世间花木纷杂,偏偏选荷花来观赏,闲看卷帘坐,醉听掩窗眠,这该是对荷花何等的喜爱,以至任期将至之时,他写下《西湖留别》“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诗中尽是埋怨皇恩只许住三年,时间恨短的惋惜之感。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夜游西湖了,从断桥残雪走到苏堤春晓,登上宝石山俯瞰西子湖的星星点点,我仿佛总能穿越过千年的风霜雪雨与前人不期而遇。时光就像一把巨大的漏斗,淘洗掉浮华,留下来的才是真正沉淀之后的精华。此时此景,便想到苏轼《夜泛西湖》一诗:“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真可谓月光如水水如天,行至孤山夜苍茫,荷间莺燕如劝酒,半酣深浅尤味长。
今时今日当我偶遇一首诗词“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算是一语惊醒,忙查训经典。《尔雅·释草》中写: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芙蕖,未发为菡萏。花叫荷花,也可以叫莲花;叶叫莲叶,也可以叫荷叶。果则不同,叫莲房或莲蓬,没有叫荷房或荷蓬的,果实更是只叫莲子;地下的茎也只有莲藕的叫法,自古还无人称它为荷藕。
喜欢莲,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涟而不妖,喜欢它的浮水而不随波逐流。我更喜欢莲子,一片苦心如我,想想让人心生怜惜…。
喜欢那首,“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诗中采莲女在江边采莲藕时优雅的身姿和温婉的风情跃然纸上,现在读来颇感清新脱俗、宁静闲适…。
喜欢文人词作的这种典雅含蓄,别具风格又楚楚动人。荷花、荷塘,应该是清静之所,雅韵之地,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引用过的那首梁元帝的《采莲赋》则似乎反映了人们在荷花池畔嬉游的热闹场景,所谓:“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也许因为浅薄吧,我倒觉得这犹如在菩提树下比赛拔河一般令我有些不解其说了…。
由对古诗词的理解让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时代的诗人都有着对事事无奈的言说,如果说晏殊的《渔家傲》让人从丝丝的晚风中闻到了荷花缕缕的清芬,那么,晏几道的这首《鹧鸪天》却是让人体会到了荷花的淡淡的忧伤:“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也许,采莲的女子在感叹“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同时,也在感伤着自己难以容颜永驻,感叹青春易逝,这也说明自古多情空余恨吧…!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玉立,可远观而不可褻玩也”周敦颐之《爱莲说》一语中,道出了莲之风骨、荷之精神!
我自幼生活在北方,原以为只有江南才有莲池菱藕,可现在在眼前却随处可见荷塘绿荫,看荷花在清浅池塘中脉脉嫣然,宛如伊人在水一方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了。
荷花的确是诗意盎然的。荷花的美不必消说,单支的有周邦彦所云“一一风荷举”的趣味,成片的更有姜夔词中“一路荷花送我到青墩”的耀眼,即使花尽叶残,也还能给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灵感,写尽诗人的闲适之情;甚至橙黄桔绿的深秋,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来描写一年好景,逗人意兴阑珊地怀想它盛放时的丰姿。
对于美的事物,人们总是想多加诠释,尽可能用多的隐喻来表达对荷花的认知,因而自古荷花的别称就数不胜数了。除了以上所提及的,还有芰荷《楚辞》,水宫仙子宋《鸡川子.荷花》,玉环元《说郛》,出水芙蓉明?《群芳谱》,凌波仙子宋?《咏荷》,浮友清?六月春《类腋辑览》,等等,不一而足。
在许多文人士大夫的心中,食可以无肉,行可以无车,寝可以无席,但居不可无花木相伴。似乎只有生活在花木之中,才可以避免人世的喧嚣,与宇宙共命运,因而,荷花也参与了文人雅士的人生体验。惆怅的时候有荷:“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宋·柳永《甘草子》,分别的时候有荷:“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唐·李白《折荷有赠》,相思的时候有荷:“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孑然一人、形单影只的时候亦有荷:“采莲时节懒匀妆,日到波心拨桌忙。莫向荷花深处去,荷花深处有鸳鸯。”宋·何应龙《采莲曲》。有人将荷花比作女子的:“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州宅堂前荷花》宋·范成大“秋宵秋月,一朵荷花初发。照前池,摇曳熏香夜,婵娟对镜时。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恰似轻盈女,好风姿。”唐·欧阳炯《女冠子》,亦有将少女比作荷花的:“文君姣好,眉色如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西京杂记》,还有少女嫉羡荷花的:“团团堤路行无极,一株一步杨柳碧。佳人反复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宋·宋自逊《东湖看荷花呈愿父》,更有人l面荷花相映红的:“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唐·白居易《采莲曲》有厌恶荷花的:“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宋·杨公远《月下看白莲》,当然还是喜欢荷花的人最多,不然怎么有那么多的文人骚客用以描述人生、人性呢…!
我自认为赏荷应该是在一份宁静的心情之下,看微风拂过平静的湖面,给湖面留下片片涟漪。荷叶荡漾起层层波纹,露珠在荷叶中摇曳,一副俏皮的模样。绿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好似沐浴之后的少女,娇艳含羞,时而还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甜,是那样的清纯,那样的雅静,那样的妩媚、那样的清高,此情此景是如此的惬意,如此的迷人,俨然一幅妙不可言的美景。我仿佛领悟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那种意境。好像亲眼见证了文人墨客在挥洒强劲的大笔,为历史留下这葱绿托芙蓉的瞬间画面,将这个瞬间定格为永恒…。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总会在经过荷塘的地方驻足,总会有一种视觉的冲动,总是给我一种心灵的慰藉。特别是在清晨,淡雅的雾气缭绕着整个荷塘时,宛若人间仙境一般。一抹嫩绿帮衬着整个画面,它不仅为荷塘增添了生气,还为整个萧瑟凋零地金秋增添了勃勃生机。每每这个时刻,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自己的双脚,可以带我远行来此!感谢我的双眼,可以带给我大千世界繁华与落幕,感谢这个世界如此刻般美好…。
j。
喜欢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那种俏皮。那时的荷花没有娇羞妩媚,却具一种独特的韵味。正是那种韵味,在茫茫花海中,深深地吸引人们,而吸引我们的不单纯的是那种稚嫩无华,还有那带着丝丝中国古典书画的韵味,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痴迷,为她陶醉…。
喜欢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的那种雅致。她不怕如火的骄阳,带着一股倔强,独醉在夕阳下的荷花静静地展示着她绝美的芳华。
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
荷,即便是遇秋殇残败,仍有一种不死的精神,不与俗子争风,独自高洁。没有那魅惑人心的花香,但却有股,来自夏日的清凉,或许这就是夏日里散不去的魅力吧…。
荷花的确以一成不变的超然脱俗施显着无穷的魅力,不时地感染着人们,那天下的豪迈,影响着无数文人墨客,在那神圣的东方树起一个不朽的传说。
荷花的魅力不在于与百花争艳,它不像牡丹那样高贵,受人追捧;它不像玫瑰那样美丽,让人心旷神怡。但是,荷花的高洁却是众花难比,艳丽的色彩让这个为之陶醉。
荷花的清香从古飘到今,其“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心流溢至今,从周老先生的《爱莲说》到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在到苏东坡的“花开浊水中,抱性一何洁”一直延续至今,荷花在众人的赞美声中更显雅洁纯净。我想与其说是人们在不断地赞美荷花,倒不如说是人们把美好的精神世界寄托在清纯自然的荷花身上,于是,我学着古人们挥笔研墨画荷花的模样用相机记录下荷花的千姿百态,本文中的所有荷花图是我从拍摄数千张图片中精心挑选,精心制作而成,照片中有太多我对荷花的钟爱和理解,我想,如果心若莲花,人生该是一路芬芳的…。…
从看荷花我体会出了一种人生感悟,那就是笑看花开是一种好心情,静赏花落也是一种好境界。人生无尽的悲欢离合,不过是不同的心路,不同的历练,在落花的那一刹那,从心底涌出千差万别的感受,也许这才叫真正的人生吧…!
2017.秋分写作于广州.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