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在现代生活中

——读王晶的散文《“万国旗”迎风猎猎》
热爱文字的作者,在现代生活中,眼睛盯着屏幕盯着键盘的居多。可是窗外一瞥,转过目光,却转不过温馨的记忆,记忆里爱的温暖,瞬间会模糊了屏幕上的文字吧。
那么,窗外是怎样的风景呢?
读过王晶老师《“万国旗”迎风猎猎》,明白地告诉你那是“万国旗”的景。“万国旗”,你可知道是什么?是飘扬在风中的婴儿尿布,应该也有各色的衣服了。“万国旗的来历如何?自然是来自娃娃的母亲,来自那生娃娃的女人。”作者在文字中写的并不是这一年又一年的“万国旗”不断飘动的景,而是从太奶奶,奶奶,母亲,妻子……赞美天下制造这“万国旗”风景的女人之善良与勤劳,温柔与坚强并存的伟大母性。
世界的一半是女人,我说多于一半又如何!
我没见过这景,可是一入作者的文字,眼前却出现了:
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房子,万国旗迎风飘动,天上一群鸽子飞过,包容一切的音乐洒在空中,吸引着所有正在忙碌的女人暂放手中的活,半分钟的幻想,半分钟的沉醉……
此刻,我的目光随风流动,随着飞翔的鸽子流动,自然我也是这景中的一部分,可以轻松地微笑,走近那与我同样在微笑的女人们。
或许是电影中许多场面给我了这个固定的画面。王晶老师开篇说,“妻拉开阴面屋子的窗帘……”自家的阴面正对着他家的阳面窗子,正是晒衣服的方向了。可是此刻,从相同的角度望出去,在我这里却没有文中“万国旗”的风景。
为了美观,阳台上除了玻璃,即使以安全为理由再封一层也是不允许的,既然大家同样都不安全,也许就是安全了。严格的制度带着冰冷,一种规范隐藏了人情味的美。而那万国旗的景也就越来越淡了。
很小的时候在乡村,隔着院墙看不见别家,不会有“万国旗”的宏大场面,或者眼里根本没看到这些,看不到妈妈一天天在忙什么;再大点儿上学了,在城市,在军歌嘹亮的大院,总见统一的绿色;后来换了一个地方,站在阳台上一眼望去,四五个路口之后仍然是军营的绿;再后来结婚了,邻里之间少有话说,有孩子时,市场上开始有了一次性的尿片,尿不湿,老人不同意用,说对孩子不好,所以晚上用一次性的,白天只好用传统的。
传统的尿布也只用了两种颜色。一种是蓝色的格子布,妈妈从商场新买的布一块块裁的,另一种是别人家传过来的,白色的沙布折了六七层,打开了每一块都可以做一件孩子的衣服。每次用完,洗净了放在火上再煮,然后拧干,搭在电暖器上烤干了,再一块块折好,放整齐,用时方便。可能是因为天冷,正赶上冬未春初,似乎没放在阳台上晾的,更不可能在风中飘了。孩子大了,舍不得扔这些,又借给了朋友。我想换个地方,这两种颜色的旗子也难有“万国旗”的风采。
比起上一辈人,现在的妈妈们摆脱了一种辛苦的同时又多了另一种。白天忙于工作,激烈地竞争机制,无暇寻觅自然美丽的风景,人前人后,不得不收起独特的个性与众相处;大件的衣服进了干洗店,小件的晚上洗出,隔了厚重的窗帘,这万国旗的景也就难见了。
作者在结尾说“眼前,外面的阳光分外灿烂夺目,女人们似乎老得也慢。万国旗依旧迎风飘动着,简直就是猎猎。”虽然没有见,我能想像那是一幅多美的景。风中,望着旗子的飘动,母亲脸上不再有了愁容,这旗子是希望,是明天的希望!
想起文中两句对话:
“我说,女人过节,男人跟着掺和什么?
妻子说,你说的不对,女人和男人,谁能离得开谁呢?”
无论哪一个节日,都是女人和男人共同的,没有分开的理由,没有一个人孤独去享受的理由。时代在变,风景在流动,无论是否看在眼里,女人们创作的这首“万国旗”的流动之歌,却从来不会停止。希望男人伸出手来,伸向你身边的女人,给“万国旗”的风景再加一层光泽!
“万国旗”迎风猎猎,你是否在听……

二、寻入画的路
——墨溶于水的散文《南熏巷的梧桐树》赏析
读墨溶于水的《南熏巷的梧桐树》这篇散文,我会忘了语言的符号,只在看一幅画,一幅经历风雨的古画,“苍老残缺”。
一棵“枝上残存的几片绿转成灰黛”的梧桐树,是南熏巷深浅的分界线,小巷不深,一二百步到底。深处是大院,浅处是寻常人家。梧桐树高挂的一盏路灯,亮了小巷,也照见了那唯一的小酒馆,和酒馆的主人不经意间定格的身影“五十多岁、瘦削、高挑、干净,唇上短须偶有灰白,却剪得整齐”,还有偶尔“汪、汪”的一只土黄狗孤独地行走的姿态。
沉醉于这幅古画,想更深地走进去,却一时找不到进入的路径,只好重读文章。
寻着走入小巷的脚步声,一直到了小巷深处大院门前,“门口两座石狮,苍老残缺;狮嘴里的石球,不知道何时被人盗走,空空荡荡的喉咙里吐出几根枯草来。”看着这一切不但没有小巷外装饰的华丽,而且好似被一种力量阻止在现代世界的门外。是谁遗忘了它?没有,它现在“归属了民政部门的干部疗养所”,一个向往健康和阳光的宅院,怎么可能被遗忘!也许,是它自己的选择,选择用其固有的性格来对待今天的阳光!仿佛一位老人缓缓前行,对无意间遇到的你淡淡的微笑,或许你感动于这微笑,刹那间在心中升起疑问:我或许不是因为这微笑才感动的?
小巷在历史的风雨中憔悴着,注意的人不多,而唯一可能一如既往行走在小巷的,我想会是那只土黄狗,若是它的生命可以与小巷一样长,这一如既往会是生命的全部。而这全部又是什么?“一只土黄狗,在秋瑟里游荡。”无关一切的游荡,如这条小巷的存在!
不,是我把这个世界想得太悲观了!
陪伴小巷的还有人!就是那小酒馆里的掌柜,也是唯一的伙计。
“他武行出身,没啥橱艺可言,哪会做什么卤菜、腌腊,就在小贩那里买些干豌豆、干胡豆、带壳花生,再让街西头的作坊送些椒盐豆腐干,配着普通散酒便凑合营业开了。”
酒馆可似酒馆?可是来了客人,有你的吃的,有你喝的,也因此有了谈天说地的时刻和空间。
“酒客划拳斗酒,他便走到门口,在条案端头的石盒里续上一截檀香,让屋里、巷中有些淡淡的清新。”
嗯,原本这酒馆的存在,就是守候的理由与方式。
“他原来是那大户人家的保镖,主人四九年逃往海外,留下他看守院子。后来,政府没收了大院,给他一笔安家费,让他回乡下老家谋生。他不肯走,在附近逗留下来,开了这酒馆,有事没事每天都去大院门口转转,摸摸石狮的身子,听院里不多的人语,脸上一无表情。”
了解这一切,我也明白了,当风吹来,落地的梧桐叶把苍老的叹息传递给没有过多热闹的小酒馆时,酒馆的主人也是一无表情的原因,也明白了他为了保护那棵梧桐树不顾一切与有权势者发生冲突的原因!
我想,若是那棵梧桐树有记忆的话,记忆最深的应该是默默守护那大院的人,他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
小巷老了,梧桐树老了,深处的大院也老了,守护的人也会老,黄狗也躲不开这生命的规律,那小巷浅处的寻常人家也在看着这不寻常的景渐渐地老去!也许有一天,这里就不再有这一切的影子,只是生命会继续,继续在另一种环境里!
作者说:“梧桐树,成了南熏巷的至高象征。于是,路灯自然地挂在树上,照亮黑夜里的过往。文章引用自:”象征,象征什么?谁又可以代表谁?这本是一幅完整的旧画,有人冷落有人怜,风吹来,吹来人语从画上过,吹来落叶作点缀。
走过风雨,树已非树,人也不是当日之人,只有走了的时光,留下长长的影子,还在缠绕着这梧桐树,和梧桐树延伸中的小巷,小巷中的人。我又何必非要走入这古画中,去寻找什么!
生命的规律只有一种,一切再自然不过了,只不过是画外之人感觉到了画中昏黄的灯光溢出的隐隐的情绪波动,也因此寻到了入画的路。路,因那守护的眼神释放出的并不清晰的热量而处处都是!
此刻,路有了,却放弃了入画的心思。入画原本不是目的,不是吗?

三、人生的站点有几许
——读《追忆》与《老宅子》
人生的路上,你会回头几次?当你站在哪个年龄的点上,手中的笔才有必要拿起,然后沉重地落下,又在这沉重中获得回忆的幸福与向前的力量?休息日,连读两篇文字,总不时地想起“回忆”一词。回忆,会在什么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你知道吗?
1、《追忆》,作者酸枣刺儿。
当作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拉萨,此时的拉萨是美的,可是三十年前呢?作为最可爱的人,为了通向四方的路,为了人们心中的方向有路可走,“几天才能洗一次脸,更谈不上洗澡了。一年中很少吃到青菜……”、“文化生活就更贫乏了,一两个月可以看上一场电影。”在如此简单与艰苦的环境中,一位游牧民扎旺的出现,一只藏敖小宝的出现,让这简单的生活丰富起来,尽管这丰富比起今天城市里的灯红酒绿,差好远的路,但至少让人有了笑的理由!
文章有一幕可笑的情节,可是这笑是伴随着隐隐的痛在的。
“扎旺是一个非常憨厚老实的牧民,一次他在我们连队的垃圾堆上见到一只灯泡,拿回家去搓了一段羊毛绳把灯泡挂在了帐篷里,几天过去了也不见它发光,就到连队里找我问到:你们的玻璃蛋蛋会亮,我们家的怎么不会亮啊?当时,我很纳闷,就跟他去看了一下,这一看把我搞得哭笑不得。但是,我不能歧视这个憨厚的长兄,就告诉她我们有发电机,并带他到连队看看,给他讲了有关电力的常识,尽管语言不是很通,但他还是明白了很多。”
读了这一幕,你会想到什么?想到牧民的无知吗?不,扎旺是多么渴望走近知识与文明,可是没有人告诉他怎么做,更没有学习的机会,只有用人类特有的探索精神去努力走近!这个时候,我们明白了那最可爱的人所修的那条路是多么重要!
读此文的感觉,作者并未有意提高什么,但是这淡淡的叙述,平静的语言,和一个简单的故事,却使我们不得不去想我们脚下的路!
我们走到了今天,却无法不去回忆昨天……
2.《老宅子》,作者秋雨霏霏的季节。
关于老宅子的记忆你有吗?我们脚步一直不曾停止过,所以一座房子,陪伴不了我们生命的最后。老房子存在着,我们会时时想起,也许不会走进去,可是它存在着,不管多么陈旧不堪,看到它会想起很多,它是静止的。当有一天,它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消失的时候,一种轻轻的恐惧感会不会来临?这恐惧,是怕一种记忆的消失!
在此《老宅子》里,作者说“有人说,房子是有灵性的。是的,它的灵性则在于它渗透了太多的情感,它的灵性则在于它包含了太多的回忆,它的灵性则在于它盛载了太多的故事。”
是的,这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故事,其实是人生的内涵所在,消失了,我们又该去哪里寻找方向,脚下的路还可以平稳吗?
“在老宅子我最小的弟弟出生在这里,同一年,大姐成了我们村最早的一个女大学生,接着是二姐,哥哥参加了工作。但就在二姐出嫁的那一年,老宅子的女主人-----我们的妈妈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我还清楚的记得,在老宅子里最后一次妈妈在我记忆中的印象:那是二姐出嫁后回门的第一个晚上,哥哥也回家了,穿了一身蓝色的法院的制服,一家人围坐在通红的火炉边,显然妈妈那晚很高兴。哥哥摘了自己的帽子戴在妈妈的头上,大家都说好看,我第一次看到妈妈羞涩的笑了,脸通红的,也许是炉火印红的吧,妈妈没说什么,只是把帽子摘下来,戴在我的头上……”
这里的记忆有笑声,也有忧伤,可是这里出来的人谁也没有向生活低头。母亲离去了,那是最伤痛的部分,从这老宅里出去的孩子们又怎么能忘记这痛的感觉,他们希望老宅子存在,一直都在!
可是时光没有暂停的可能,谁也挡不住这历史的变化,老宅子可以拆除,那灵性却永存了!它的灵性与记忆它的人缠绕在一起,无法分离……
所以不必担心,我们相信房子是有灵性的,更相信从那里走出来的孩子们,会把这灵性发挥得更好!
人生的站点有几许?三十年前的拉萨,四十年的老屋里点点滴滴的记忆,走过了无数风雨的夜晚,依然闪烁在人的心中,那景是刻下来的,是什么都无法洗去的,是随生命一起的!
什么时候再回首,记忆依然清晰,因为渴望存在,温暖存在,美存在!

共 462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流动的风景》一文内,收录了作者对四篇不同风格的散文的赏析。作者笔下的这一篇作品赏析是照进我们心灵深处的一道白光。透过这道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同样钟情于文字的灵魂,正剖析着文字后深刻的蕴含。这些文章经作者的细细品读,让人禁不住想要去一一拜读。于是,在网上百度到王晶的散文《“万国旗”迎风猎猎》、墨溶于水的散文《南熏巷的梧桐树》、酸枣刺儿的《追忆》与秋雨霏霏的《老宅子》,去感受这些散文所独有的意蕴。十分欣赏本文的作者——“也许爱是最美”,以一颗玲珑的慧心,一双明净的慧眼,发现了原作的美,洞察到了原作者的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心境,然后融入了自己的情愫和感悟。这四篇析文写得条理清晰、丝丝入扣。我一直深信,真正入心的阅读,是双向的,读者和作者之间,有着微妙到难以言喻的情深融汇,而文字,却是一片清明而空明的领域,是纯白灵魂栖身的净土。十分欣赏,佳作,推荐赏阅。【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2706】
1 楼 文友: 2012-11-26 16:15:19 问候最美,你是最美,流年因你而诗意斑斓!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 2012-11-27 09:0 :0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烟台治疗妇科方法
儿童感冒咳嗽吃什么专用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