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中央电视台6月10日起播出四十八集电视剧

摘要:中央电视台6月10日起播出四十八集电视剧《十送红军》,已经播出二十集.我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有些 不习惯 ,觉得 演员没有生活体验,导演也不到位. 自小看多了传统式描写红军长征的影视作品,最早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拍摄的电影《万水千山》《突破乌江》《金沙江畔》等,后来又看过反映红西路军女子先锋团悲壮历史的电影《祁连山的回声》等.比较近的是新世纪拍摄的电影电视连续剧《长征》《草地》,电影《惊沙》等,还有很多描写开国将帅从红军时期投身革命戎马一生的专题纪录片电视剧等.不知不觉,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觉得红军就应该是那样的: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 ,跟着共产党毛主席,经历无数艰难困苦,付出巨大的牺牲代价,最后赢得胜利. 中央电视台6月10日起播出四十八集电视剧《十送红军》,已经播出二十集.我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有些 不习惯 ,觉得 演员没有生活体验,导演也不到位. 自小看多了传统式描写红军长征的影视作品,最早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拍摄的电影《万水千山》《突破乌江》《金沙江畔》等,后来又看过反映红西路军女子先锋团悲壮历史的电影《祁连山的回声》等.比较近的是新世纪拍摄的电影电视连续剧《长征》《草地》,电影《惊沙》等,还有很多描写开国将帅从红军时期投身革命戎马一生的专题纪录片电视剧等.不知不觉,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觉得红军就应该是那样的: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 ,跟着共产党毛主席,经历无数艰难困苦,付出巨大的牺牲代价,最后赢得胜利.而他们中的佼佼者----领袖人物和开国将帅,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及他们周围人的故事,就是历史的再现.当中央电视台将播出《十送红军》前,我自然也满怀期望,带着这个惯性的思维定式,等待观看.
看了几集《十送红军》,我就隐隐感觉到,这个思维定式很可能 被颠覆 :历史上大多长征电影电视剧所反映的多是党史、军史和领袖人物的经历,或者对有些真人真事的简单勾划.广大红军战士只是 陪衬 .而《十送红军》里,没有一位团以上干部(至少到目前还没看到)出现在剧中,把普通红军战士推上主角地位,通过十个红军战士(家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红军队伍中的普通一兵(父亲、儿子、妻子、女儿)们为了理想,怎样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思考、拼搏、牺牲,细腻地刻划他们的情感,表现他们的人性美、弱点、曲折,有很多细节振聋发聩,催人泪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毫不犹豫地拼杀,牺牲在长征路上.他们没有品尝到人间的幸福,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他们甚至没有留下姓名,就血洒疆场,肝脑涂地,他们有的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贯穿全剧的一条红线即:红军战士的一张照片,一个 想见毛主席 的淳朴愿望,形象地表现出他们 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精神境界。确实,我从小听父亲讲的红军故事,也多是那些普通红军战士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座丰碑。《十送红军》这样的创作方法是一大突破,值得一赞。
本剧没有重点表现党史、军史和领袖人物的经历,没有说教性,却多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性,对八十年前开始的 红军失败后的战略大退却 到后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 第一次为了理想而远征 的长征,对那些普通红军战士永恒的生命意义,进行了一次细腻、具体、辉煌、深刻的礼赞.本剧也没有回避长征过程中党内、红军内部不同意见的斗争和极 左 思潮的影响,但是却更深刻地揭示了那个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非执政党领导的红军在探索中前进所付出的惨痛代价.而所有的一切都已经作为历史过去了,留给我们的是震撼心灵的思考和无穷回味.
最近我看了博友赵猪老师的一篇文章(附后) 《十送红军》:突破类型的类型片大杂烩 ,颇受启发.现在的感觉,《十送红军》确是一部 突破类型的类型片大杂烩 ,值得一看,值得品味,更值得思考和敬佩.一个绝大部分为年轻人的演职员的团队,共同打造了一部具有时代新意的 红军精神史诗片 ,对于今天的人们,也许有着更深刻的艺术感染力,那一个个红军战士的鲜活形象,也许更加深入人心,留芳后世.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怎样理解长征和牺牲, 寻找失去的世界 ,回归信仰和民族魂,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塑中国梦,很有意义.
从1927年 八一 南昌起义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有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指战员和帮助红军支援前线的民兵、革命群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才换来人民的江山.正如博友 东方有约 所说: 真正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军队的历史是那些战士和干部一起创造的,没有那些英勇献身的士兵,再高明的指挥官也打不了胜仗。这一群自觉愿意牺牲自己,把未来留给别人的无私战士,应该成为歌颂和赞美的主体。 毛泽东有句名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可以说,电视剧《十送红军》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当然,《十送红军》也有些许不足,因为是艺术作品,难免雕凿的痕迹太明显,个别演员的情感表现有时候不够自然.此不赘述.拍摄这样一部电视剧,可想而知无疑是 很苦很苦的 ,但也是让演职员们自己首先得到精神洗礼和升华,自己首先 成为红军 的一次 长征 ,再苦再累,又怎么能和红军前辈比?所以他们义无返顾,坚持从江西出发,一直拍到陕北, 打 到延安.据了解,《十送红军》剧组配备好莱坞水平的拍摄设备,辗转川藏、西北、江西多处外景地,克服多重困难完成了拍摄,导演毛卫宁曾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十送红军》7个多月漫长的拍摄周期中,剧组870位演职人员和数以千计的群众演员不畏艰难险阻,穿越雪山高原、大漠戈壁、荒野草地、险川湍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外景地,风餐露宿的完成了200多个工作日的工作,每到一个拍摄地,剧组都面临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都被大家克服。在6月10日中央电视台开播本剧前的剧组人员与观众见面会上,我分明看到了他们一个个脸上浮现的那自内心的激动喜悦表情.
感谢编导人员,你们辛苦了!电视剧《十送红军》是你们,也是我们这个国家、时代、社会上所有热爱红军的男女老少,为纪念19 4年11月红军长征出发八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重大礼,告诉观众:对于只有十年历史的中国工农红军,我们将永远 送 走了他们,但是他们的形象和故事,他们在流金岁月里用生命和理想锻造的精神财富----红军精神,将永远 留 在我们心中.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真正好的思维定向,是经过历史沉淀和积累后的发现,而不是先前固有的某种特定模式,开始看《十送红军》觉得“他们怎么演得不象红军”?现在悟到是自己的思想没有与时俱进.长征作为建国传奇、革命史诗,将被中国人民世代追寻和传颂.我想到,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演红军,说长征,学习红军,重现长征,还是比演得怎么样重要.电视台制作和播放这样的主旋律节目,总比放些不三不四的东西好.所以,我们要支持!所以,红军文艺作品传统创作方式的思维定式 被颠覆 ,应该是值得庆贺的。
( 2014年6月25日)

共 274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最近我一直收看《十送红军》。这篇剧作从最普通的战士身上体现出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和万丈豪情,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很多情节人催人泪下,热泪盈眶,十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兵种的战士把人性的真、善、美、在剧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文学作品思维拓展”思维独特”。很喜欢,作者见解同感!学习了!推荐阅读。编辑:天山雪韵
1 楼 文友: 2014-07-1 12:2 :24 在那个硝烟迷漫的年代中,战士们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信仰、为了追求、血与泪的历史永远遗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2 楼 文友: 2014-07-1 14:46:54 我看了几集《十送红军》后,先是被强烈的吸引,然后就是刺心的痛,一次比一次更为强烈的心痛。当我得知,《十送红军》里的所有主角 我们可亲可爱的红军战士,最后都要一个个牺牲时,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或许会有人说我过于脆弱,或许会有人说我过于矫情,但我就是没有胆量去承受已经知道了全部结局而且是悲剧结局却依然坚持看下去的勇气。
作者说得对,这样表现我们的红军战士和那段历史,无疑是一种 颠覆 ,可是,我对这种 颠覆 却真的不敢认同。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楼 文友: 2014-07-1 14:54:2 但正如作者所言,尽管对于《十送红军》会有种种争议,但是,在现在这个几乎无处不物化的时代,还有这样一部电视剧在表现红军,表现长征,表现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崇仰一种精神和信仰,比起那些乌七八糟所谓时尚所谓前卫的电影,不知要好多少倍!从这个角度看,《十送红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但从一个观众的心理而言,还是不希望这样描写红军,这样 送 红军,因为,我的内心还是不够强大吧!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4 楼 文友: 2014-07-1 14:56:46 八月桂花是月楼在博客上遇到的一位曾经的女兵,家里三代都是军人,她的骨子里就有一种红色的军人情结,很正直,很纯洁,我喜欢她,也喜欢她的作品,希望她的作品经常落户雀之巢,分享给更多的文友。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5 楼 文友: 2014-07-1 19:0 :49 没有看过《十送红军》,所以对你的这篇评论,没法发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先辈们当年所为,我们后人一定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6 楼 文友: 2014-07-21 20:07:14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点评!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肇庆男科医院哪家好
什么药通经络活血化瘀
常州中医妇科医院
友情链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