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红色大地集聚绿色富矿1生存

红色大地集聚“绿色富矿”

提示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遵义,从四在农家middot;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中走来,在全力攻坚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始终将生态文明建......

提示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遵义,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中走来,在全力攻坚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置顶。如今,这座历史红城生动演绎出了绿色发展的大片,唱响山歌,念好林词,让遵义307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有了纵横阡陌、沁人心脾的花香茶海,还有让人忘情畅游在碧波连绵、养心洗肺的万亩竹海

逐绿而行

盛夏时节,桐梓县大河镇石牛村大坪山上林木茂盛,凉风徐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每天都在这片山林间穿行,一年365天从未间断。

夏季是山林火灾的高发期,天天都得来查看。村民魏发富手持镰刀,一路披荆斩棘,在山林间巡查。

这已经是他巡山的第33个年头。

1985年,大坪山因过度乱砍滥伐,山头秃了顶,水土流失严重,魏发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山不能死,水不能枯,别人不管我来管,被毁的树,一定要一棵一棵地补回来。魏发富说干就干。

曾担任过20年生产队长和会计的魏发富通过认真谋划,决定开辟10亩苗圃场,以保证树苗的自给;接着扩大自家原办砖瓦厂的生产规模,用全部的砖瓦跟村民兑换上工,确保开山垦地中劳动力的投入,并通过办养殖场,保证造林急需的资金。

一晃33年过去了,魏发富从一位青壮年成为老人,而大坪山方圆几十里已成茫茫林海,一度断流的山泉又恢复了长流,满足了山下人畜饮用水的需求、上千亩耕地的浇灌。

据估算,眼前1150亩山林总价值2000万元左右。

事实上,魏发富的造林故事仅仅是遵义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生动缩影之一。

遵义地处黔北山区,山多且大,如何利用山地,同时书写好生态与经济两篇文章?

唱响山歌,念好林词。遵义的答案简单有力。

早在2000年退耕还林之初,遵义市就提出要通过退耕还林退出一两个产业来,真正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此后遵义还推出了退耕还竹、还茶、还药、还草、还果、还桑等六种退耕模式。

作为遵义退耕还林的两大亮点,遵义西部的竹海和东部的茶海,已经成长为新兴产业,广大退耕农户通过种竹、种茶,逐步走上了一条绿色的致富路。

赤水河畔的三百里竹廊常年青翠无比,连绵的竹海不仅成了长江上游的一道绿色屏障,还成了一方群众的绿色银行。

走进遵义东部的湄潭、凤冈,则是另一番绿色的景象。在有着中国西南第一茶叶专业村之称的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在1.2万亩茶海的掩映下,小康村因茶而富。

新时代,新要求,新发展。

在遵义市林业局的规划布局上

,可以清晰地看到紧紧围绕实现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2%的奋斗目标,继续深入实施绿色遵义三年行动计划、双百攻坚战,全面统筹扎实抓好退耕还林、月月造林和森林特色小镇、森林村寨等建设工作,不断提升造林质量,为规划建设林业生态智能综合体奠定坚实基础

一组组规划正在描绘着遵义的绿色未来。

另一方面,遵义强化从严保护的观念,严守林地、森林、天然林、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古大珍稀树木、野生动物等生态保护红线,真正做到不逾底线,不碰红线,不踩高压线。与此同时,着力提升林业产值,打造好产业基地,培育好林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

近年来,遵义以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为主题统筹发展,以生态创建为引领,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遵义,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切实把绿色+理念贯穿于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让遵义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红利。

数据显示,遵义林业产业总产值连续7年保持20%以上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省首位,2017年实现380亿元。赤水竹子、桐梓方竹、播州杜仲、正安油桐和野木瓜、务川银杏、习水厚朴、凤冈锌硒有机茶、绥阳金银花等一批具有国家级名片的特色林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一县一林业主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而这一切,都源于这方大山最美的馈赠。

转载请注明出处。

脑溢血治疗偏瘫的偏方
菏泽好的白癜风医院
老人动脉硬化吃什么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