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我国的作协体制有其独特之处(1)

我国的作协体制有其独特之处,关于主席的任命上,基本不看管理能力,也不太看年龄,主要还是看作品。



日前,著名作家陈忠实去世,文学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在陈忠实悼词中,很醒目的一条是,直到去世,他仍担任着中国作协副主席和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2005年,当101岁的巴金去世时,他也依旧担任着中国作协主席之职,虽然彼时他已经有很多年无法正常工作了。


一直以来,中国的作家都以能够成为各级别作家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为荣,而且主席们往往是终身制,基本没有退休一说。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一股作协主席辞职潮。先是有李锐辞去山西作协副主席职务,再有湖北作协主席方方称“如果湖北官方免我的职,我会很高兴地接受。”今年三月,苏州作协副主席荆歌、叶弥则是“打包辞职”,同时发声明辞去副主席职务。为什么风光无量的作协主席,成了不少作家急于扔掉的烫手山芋呢?


一、主席辞职,大多因职务只是鸡肋


“一无工资,二无权力,于人于己,全无益处。”这是作家荆歌在辞去苏州市作协副主席的声明中摘录出的几句话,基本可以当做作协主席辞职潮的一个缩影,归根结底就俩字:没用。



日前宣布辞去苏州市作协副主席职务的作家荆歌


荆歌辞职声明

众所周知,作家协会这个组织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我国的作协制度是从苏联老大哥那借鉴来的。中国作协诞生于1949年7月(是的,比新中国成立都早),在一定时期内为丰富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茅盾、巴金等德高望重的作家出任作协主席,对凝聚全国作家也有积极的作用。如今很多网友都以黑作协为乐,认为作协一无是处,这有失偏颇。


然而,新世纪以来,作协的作用的确显著降低。网络小说的流行,让普通读者甚少阅读严肃文学,专业作家的作品基本不能与普通读者见面。而且随着体制改革,进入作协也并不意味着进入体制,享受权益。根据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的说法,目前中国作协8000多名会员中,“吃皇粮”拿工资的专业作家只有200多人。也就是有97%以上的作协会员,只有名誉,并无实际利益。


这一点在地方作协也是一样。像荆歌这样地级市作协的副主席,只要不是负责常务工作的驻会副主席,也是一分钱工资没有,只是有个名头,听起来好听罢了。



湖北作协主席方方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湖北官方免我的职,我会很高兴地接受。”

另外,也确实如荆歌所说,作协副主席通常没有权力。中国的作协体系里,作协权力通常掌握在党组书记和书记处手里,副主席甚至部分主席,主要工作也就是开开会讲讲话鼓鼓掌,作协的大事小情他们都插不上手。


自己没有工资,没权力管别人,还被网友骂,这样的工作确实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很多人觉得憋屈,而且没有太多留恋的价值,一咬牙一跺脚也就辞了,就是这么简单。


二、主席们通常不是“裸辞”,而是有选择性地“半辞”


虽然屡有作协主席、副主席辞职的新闻爆出,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少有人彻底辞掉所有作协职务,并彻底退出作协。例如上文提到的方方,除了担任湖北作协主席外,还是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荆歌、叶弥除了担任苏州作协副主席外,还是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理事。他们辞去的仅仅是地方作协的领导职务,却并没有退出作协体制。


另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在辞掉某一个领导职务的同时,并没有将身兼的其他职务一并辞掉,例如刚刚去世的陈忠实,2008年辞去陕西作协主席后,任名誉主席,但在中国作协依然担任着副主席的职务。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种“半辞”情况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利益取舍、为年轻人让路、另谋高就。


1. 利益取舍


上文所述荆歌、叶弥的辞职就是典型这种情况。一方面,市作协副主席的身份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一无工资,二无权力”,辞掉没什么可惜;另一方面,他们二人与作协的关系又并不止于此。


在江苏省作协官网——江苏作家网上,省作协八届理事会理事名单中,荆歌、叶弥的名字赫然在列。也就是说,他们辞去的仅仅是苏州市作协的职务,在江苏省作协中仍有任职。



江苏省作协理事名单,荆歌、叶弥都在其中

从公开的资料看,荆歌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而江苏省作协一共只有16位专业作家,荆歌就是其中之一。从上文陈崎嵘书记的话中可知,专家作家是“吃皇粮”拿工资的。叶弥则拥有江苏省作协首届非驻会签约专业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五个一批”重点培养人才、市作协创作室非驻会专业作家等多个头衔。


可见,他们二人与作协体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辞掉不拿工资的市作协副主席职务,保留有收入的“专业作家”身份,此举并不能说明他们决心与作协体制切割,只能说是某种利益取舍罢了。


2. 为年轻人让路


这种情况,最为明显的就是刚刚去世的陈忠实。


我国的作协体制有其独特之处,关于主席的任命上,基本不看管理能力,也不太看年龄,主要还是看作品。也就是只要作品过硬,明显超出同时代作家一筹,你就有很大可能当主席。这点在陕西省作协表现得很突出。


陈忠实于199 年当上陕西作协主席,那年他刚50出头,在作家里算年富力强的,然而这个主席可以说是他“捡”来的。原本陕西省作协物色的主席人选是比陈忠实年轻7岁的路遥,彼时他的《平凡的世界》刚拿到茅盾文学奖,靠作品说话,没人不服。如果一切正常,路遥将以40多岁的年纪出任陕西省作协主席,有可能统领陕西文坛二十年。



路遥曾经拟任陕西省作协主席,可惜未及上任便去世。在此之后,陈忠实当了15年陕西省作协主席。

但常年的写作摧毁了路遥的健康,他在1992年去世,年仅42岁。恰好在路遥去世的这一年,陈忠实写出了《白鹿原》,并分两次在《当代》杂志刊发。这部作品立刻引起全国性的轰动,获得了不亚于《平凡的世界》的声誉。陈忠实也得以“人凭作品贵”,成了陕西文坛的领军人物,并顺利地在199 年接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之职。


陈忠实之后,陕西文坛最出色的作家无疑是贾平凹。其实论出道,贾平凹不比陈忠实晚,在《白鹿原》蜚声国内的同一年,贾平凹的《废都》造成的声势可能更胜,不熟悉文学的人也对“此处删去xx字”津津乐道。然而贾平凹出名归出名,但一直没有一部像《白鹿原》那样明显超出同行一筹的作品,在奖项上也并没有茅盾文学奖这样的重量级奖项。因此在陕西作协内部,陈忠实依然稳坐主席职位十几年。



2008年,陕西省作协换届,陈忠实辞职,贾平凹接任主席。陈忠实仍保留中国作协副主席职位

2008年,贾平凹凭《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同年,陈忠实辞去陕西省作协主席之职,贾平凹接任。贾平凹的实力其实不需要一座茅盾奖杯来证明,但这个奖杯无疑在他接任省作协主席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贾平凹、陈忠实同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国内一流作家,贾年轻十岁,年富力强。此时陈忠实辞职,给年轻人让路,就变得顺理成章。此时如果还不辞职则容易给人留下“恋栈”等口实。


而辞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忠实,依旧保留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职位,在中国作协的排位中,依然比贾平凹高。这个辞职也只是“半辞”。


    (实习编辑:郑娜)

南京肛泰医院在线咨询
动脉粥样硬化能吃通心络胶囊吗
小孩有眼屎是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