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荷塘献王和他的子孙们散文

摘要:献县,是汉献王刘德的王封之地,留下了太多的中国文明,他的子孙正在努力把这些中国的文化瑰宝整理挖掘,传向世界…… 献县,是汉献王刘德的王封之地,留下了太多的中国文明,他的子孙正在努力把这些中国的文化瑰宝整理挖掘、传向世界……

——题记

这个地方很小,小到中国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名字和位置。不过,如果你听听说过《诗经》,听说过《阅微草堂》,不妨跟我一起走进这个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小县城——献县,去感受一下这个中国儒家文化再生地的厚重和古朴。

当你踏上这块土地,用眼睛去丈量它的每一寸肌肤,你会发现,这块土地很古老,厚厚的黄土地,在太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身影,穿梭在田间、村舍;废弃的滹沱河,残留的淤泥和河床记录着曾经流淌的雄浑和壮阔;疲惫的单桥,终于褪去了昔日的喧嚣,沉思在两道深深的车辙中;城外,大大小小的“土丘”和“疙瘩”(汉墓群大墓周围的小墓,当地人的俗称),像被闲置的旧房屋,沧桑而寥落。千年的钟声还回响在张庄教堂,信仰和虔诚已植根在这块土壤上;踏在“古乐城”遗址上,那双脚真的是踩在了历史文华的脊背上,我一步步轻轻地走着,是那样的小心翼翼,生怕不经意的一脚,损坏了它那厚重的历史文化。

走过了4镇13乡,这里的老人说:清朝时,过献县的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参拜献王,皇帝也不例外,一种感慨油然而生:献县,当年汉献王的王封之地,就是历史文化断层上繁衍出来的精灵,它的身下蓄积着大量的文化宝藏,地下的老人们抱着中华文明的篇章翻身睡去,一睡就是千年!

怎样才能把那些美好的记忆再次唤醒,传递给他的子孙?让日华宫的雄伟、君子馆的繁忙驱散历史的灰尘,让毛苌、贯长卿、王定再次云集这个古老的都城,让《诗》、《书》、《礼》、《易》的文明再塑历史的辉煌?

小北是地地道道的献县人,也是献王文化的痴迷者。他说,几年前,他和同伴们来到八屯村那段残存的古长城堤时,就有了这种想法:记下这些陈迹,再过些年,可能就看不到了。于是,对照古籍的资料,一个一个地查对、核实。“钓鱼台”旁,志书上记载的高4米的“大疙瘩”,已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削成了不足1米高的平台,小北和同伴们感到惋惜,于是,在荒草中、丛冢间一点点寻找废墟的痕迹、遗物。为了找到“玉皇阁”的准确位置,每逢六日,小北和同伴们一人骑上一辆单车,带上纸笔,带上修补车胎的工具,当太阳还在熟睡,他们就已在路上。因为农村老人早起的习惯,他们会在路上拦截到年迈的老者和过往的路人,求证一些古老的往事和传说。为了查证“中水古城”的存在,他们跑遍附近的村庄,扒开厚厚的雪层,查找古庙、水坑或遗留的盆盆罐罐。有时,特意在大雨的天气来到高速路旁修路取土的断面,寻找大雨冲刷后的遗物,探寻遗物的年代。乡间的小路坑坑洼洼,修补车胎也是他们的行家本事,经常是一边补着胎,一边和墙根下的老人们聊着过去。就这样,翻族谱、记传说、觅古籍、拜老者,这是小北和同伴们工作之外的必做课题。

去北京时,小北一行人走遍了北京藏有地方文献的图书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电脑,他们用纸笔记录大量与古乐城有关的名人轶事,记录来自首都图书馆的书单,来填充小县城的不足。晚上吃着方便面,想着这一天的收获,那种欣喜让地下室简陋的旅馆变成了总统套间;去山东,当查找了许久的课题与专家达成某一个年代或人物的共识后,他们像孩子一样高兴得忘了吃饭。深夜归门,他们的笑容,一直荡漾在小餐馆那张大饼上……

自1979年以来,献县的文物就吸引着大量的参观者,太多的像小北一样的献县人,为了让世人更多地了解献县,了解献县的历史,他们默默地探寻着。县领导被他们不求回报、不计名利的义举所感动,成立了“文物局”,着手编制《献王陵旅游建设方案》、《单桥旅游建设方案》,开始对这些古籍的修缮和维护。渐渐地,毛公墓的周围不再荒凉,上千亩的竹柳似队队卫士,日夜守护着这位为中华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博士,柳涛阵阵,似笑声朗朗。占地 .9万平方米的献王陵公园,院内松柏郁郁,花草吐馨;正门,远远就能看到献王高大的铜像,气韵沉雄,正襟危坐,似乎正在指导着“焚书坑儒”后贤士的编纂。无论是西汉名相匡衡的“云台山”,还是著名医家刘完素的“百草山”,虽然没有世人瞩目的高度,却是献县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丰碑;还有北齐那个冷板凳上出来的数学家信都芳、隋末起义领袖窦建德、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都一一走进献县人的史册。南来北往的朝拜者,那会深深的一拜,饱含了多少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人的钦慕啊!

“疙瘩”上的酸枣树,寒来暑往,默默守护了千年,终于读懂了沉寂中的期盼,读懂了纷至沓来的渴望,读懂了小北和同伴们的心声,用甘甜的果实向地下的老人们传递着欣慰。

6月,“首届献县文化研究会”的召开,让更多人的学者云聚献县,更多的目光聚焦这个小县城,那些专家学者们面对来自民间自发整理的大量书籍和文献,深深一躬。

是啊!当前,要拯救中国“人文缺失”的现象,就必须重整中国的 文化断层 ,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阐幽探微、彰往察来,是献县人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为了让那些久远的历史生命鲜活起来,必须让献王“醒来”,让他的追随者醒来。让世人知道《诗经》、《左传》及诸多先秦经典是怎样从这里得以流传?知道世称 五代蓝本 的《九经》是怎样开辟了我国官府刻印书籍的先河?知道张岱年先生毕生潜心中国哲学、文化研究,是怎样融贯今古被誉为“哲学泰斗”的?

这是燕赵大地,这里有太多的历史精粹,这里有太多的历史力量,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的奔忙时代吧?“这里有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有刚刚收割的麦垛的气味,却谁也无法想象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两千年前!”这是小北的家乡,家乡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中又充满了苦难,苦难里又开出许多骄人的花朵,于是那些民间的陈迹和记忆之花开在《故乡,历史和花朵》中,开在《献县文化研究》中,开在崇文尚义、尊亲乐善的理念中。

有人说: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现代人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小北和他的同伴们,仍在一如既往地寻找着祖先的遗迹,还是那样早唤朝霞、晚送余晖。

大大小小的“疙瘩”真的是献王派来的使节吗?他的子孙站在历史的这端呼唤着、探寻着,相隔千年的重逢,泛着历史的尘味,却似初见时的温暖。走在“疙瘩”间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我想像着几百上千年后,小北和他的同伴会不会也被后人埋在这样的“疙瘩”下?碑上刻上他们的名字,这样,这里的“疙瘩”里就有了献王的味道、纪昀的味道、张申府的味道、小北的味道。那些凌风斗雨的酸枣树,是不是像守护献王及他的追随者一样,默默地守护着小北和他的同伴?他们也会沿着车辙碾过的痕迹,走向历史的深处吗?

共 270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开篇就很吸引人,风格不同于传统的游记,而是按照总分总的思路来构思,还将古时候的一些小故事穿 去,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厚度,这便是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有人说: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现代人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作者在废墟面前,表现出了自己的思考:“大大小小的“疙瘩”真的是献王派来的使节吗?”恰恰就是这些“疙瘩”,才让作者引领读者走向献县深处、历史的深处……一篇颇有意味的游记,值得品茗细读,倾情推荐欣赏!【:清风淡雅】

1楼文友: 1 :2 :09 感谢作者赐稿给【荷塘】!问好!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2楼文友: 1 :2 :42 西湖雨和花瘦老师都是杠杠的,期待你的大作频出!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回复2楼文友: 14: 4:44 感谢您的,辛苦了!西湖雨和花瘦是一个人,文章都是原创,觉悟抄袭,敬请放心!

楼文友: 1 :24:45 【荷塘】有你更精彩!期待你美文连连!祝你创作愉快!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4楼文友: 07:18:42 问候花瘦老师!愿您在荷塘快乐写作!精彩无限!

5楼文友: 11:26:16 问候花瘦老师!愿您精彩无限!

6楼文友: 14:58:54 我一步步轻轻地走着,是那样的小心翼翼,生怕不经意的一脚,损坏了它那厚重的历史文化

回复6楼文友: 16:05:04 多谢老师,请多提意见。这片文章写的很费劲,但不理想,请老师指点,敬茶!

7楼文友: 16:12: 看到了文化与,读到了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赞美。棒!

小儿厌食症饮食禁忌

儿童便秘腹痛吃什么药

儿童便秘是怎么回事

经常腿抽筋是缺钙吗
请问小便发黄怎么办
灯盏花龙头企业有哪些
友情链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