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西风瘦马那年夏日的书场散文

小时候的我生长在冀中的农村,那时候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少,没有电视可看,连收音机也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所以偶尔听一场书,人们便过年似地兴奋。北方的冬天很冷,晚饭后人们大多早早猫进被窝,所以冬天说书人是不大来的,而多是在夏天。

记得当时来的有两个人,一个年轻男士,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刘姓,长相英俊、声韵好,加上表情生动、逼真,深得听众喜爱,当然也赢得了一些情窦初开少女的青睐,就有一个长相出众的女子,不顾家人反对,要死要活地想嫁给这个说书的小刘,这是闲话,在此不述。另一个说书人稍年长一些,唐姓,眼睛略有残疾,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瞎老唐”。

说书的一来,整个村子似乎都燥动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各家的晚饭也要比平时早一些。最兴奋的要数孩子了,天一擦黑,听到鼓板一响,饭都顾不上吃,就急急往书场跑,其实离正式开始还有好长的时间。饭后是男人们到生产队记工分的时间,要在平时这个过程可能要长一些,记上工分还要闲聊几句,哪块地的庄稼熟了,哪个牲口不听话了,或是因你挣了10分,我挣8分也呛呛两句,说书的一来,人们就顾不上闲扯,记过工分搭伴吆喝着往书场去。

书场设置在村头一个打麦场上,前台一边立着一根高高的木杆,杆上吊着一个临时电灯,灯光吸引了成群的蚊蛾嘤嘤嗡嗡地飞来飞去,凑着难得一见的热闹。说书的道具很简单,一桌两椅,一鼓一琴一木板而已。

说书开始以前热闹的当属孩子们,他们在前台灯光下人群里甚至桌子底下钻来钻去,追逐打闹、溜猫逗狗,也有好奇的拿起说书的鼓板问东问西,说书人倒也和善,一一应答着,并不会对孩子斥责。

两个说书人一站一坐,坐着的拉弦,另一个站在一边,一手敲鼓,一手打板,边敲边打边唱,虽然叫说书,但是还是以唱为主,随着最后一批家庭主妇的到来,鼓点加紧,木板打起,三弦拉开,这就准备开始了。这时孩子们各自散开,各就各位,有的上了树,有的上了麦秸垛,再小些的孩子就依偎在大人的怀里,或是铺个席子躺在大人脚边,人声吵杂的场面顿时静了下来。

接下来,又是一通鼓板,一阵琴弦,说书的清清嗓子,做个自我介绍,便拉开喉咙正式唱开来,说书的段子有长有短,有喜有悲,这些段子内容多是教化人们从善忠孝,歌颂美好爱情的,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记得常听的段子《老来难》、《偷年糕》、《杨家将》等,我最喜欢听的是《杨家将》故事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加上说书人绘声绘色的说唱,所以至今记忆犹新。说书人唱得很卖力,拉弦人也很投入,二人常常是满头大汗,那情形是华丽的演播大厅里假唱演员们比不了的,书到高潮处不知不觉把人们带进艺术氛围,唱腔里夹杂浓重的地方语音,质朴粗犷,行腔从容迟涩,鼓板拙朴苍劲,三弦清幽达观,实实在在的原生态,透着醇厚的乡土气息。听众入神之处,完全沉浸其中,几乎忘记自己的存在,男们人手里夹着的卷烟忘记熄掉直到烧疼了手指,女人们伸着脖子,不知不觉停下了为怀里孩子驱蚊的蒲扇,当一个“弯儿”音陡起,千年芝麻万年糠秕,听者与说者的灵魂随着音调上扬下降、缠绕撕扯......

麦秸垛晒了一整天,热乎乎的,不多会儿躺在麦秸垛上的孩子多就睡着了,甚至打起了鼾声,等一觉醒来书场散了,自己再悄悄爬下来回家。当然由于一天的劳累,在麦秸垛上睡着而误了听书的也有大人。

村里最喜欢听书的是一个叫“张碌碡”的老头,我们都叫他“碌碡爷”,如果有说书的来了,“碌碡”爷早早就来占据有利地方,时间久了,靠近说书桌子的位置好好像成了他的固定地方,如果有别人坐了,也有人对他说:“别坐那儿,那是你‘碌碡爷’的地方”。开场前“碌碡爷”沏一壶茶杯水,开场后,静坐下来边喝茶水边聚精全神地听书,如有人说话,他会毫不留情加以斥责,“要说话回家说去,不要影响别人”。“碌碡爷”听得入神之处,常会眯了眼睛、摇晃着脑袋,脚掌在地上打着节拍,开心时笑的露出嘴里仅剩的两颗牙齿,凄婉之处便打个唉声,干枯的眼睛里闪出两滴老泪来。

小时候的我不是很爱热闹,但来了说书的,也开心地蹦跳,早早拿着小凳占个靠前点的位置等着妈妈,前台男孩的追逐打闹我是“不屑”参与的,躺在麦秸垛上睡过去的事情倒是有过,听书听得入迷的时候,小脑袋里也会展开丰富联想。也有不喜欢听的段子,而睡着了,母亲怕我着凉就把我唤醒回家,一路上朦朦胧胧、东倒西歪的,像喝醉了酒。好不容易挤出了人群,夜风一吹又清醒了。跟着母亲走在回家的路上,书场咚咚的鼓声和铮铮淙淙的琴声远远传来,煞有韵味,这时总感觉故事一定十分激烈精彩,心里很想再回去听,可是终究没敢说出来。

这温馨而熟悉的场面曾滋润了几代人,丰富了几代人的记忆,却不知在哪一年从我的生命里戛然而止了,这些年来看惯了现在被包装得花花绿绿的艺术,听多了花里胡哨的声音,然而静下来关照自己内心时,才发觉内心深处汩汩流淌着的还是与自己不隔音、不隔心、土得掉渣的沧州木板大鼓。沧州木板大鼓——这种小时候经常听到,被说书人自己戏称为“沧州憋死牛”的艺术,现在几近消失,连同那些原生态的美,庆幸的是,为拯救这一民间文化,沧州木板大鼓已首批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听说书至今已近三十年了吧,却时常会梦到那夏日的书场,那帅气的“书生”,那苍劲的鼓板,那朴拙的三弦,还有因贪睡而错过的精彩故事……

共 210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说书,是一种淳朴的民间活动,全文以带着冀中乡土气息的笔调再现了说唱的民间风景,人们对说书的期待,作者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来完成,说书在作者的心中,热闹趣致的盛大节日美,情真一切的场面让人置身于云蒸霞蔚的调子当中,说和唱的水 融,相得益彰的精妙之处或许在于说书人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古板的敲击。超然物外,素茶清欢的生活来自于淳朴的民风,而民风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态度。抛下红尘烦恼,让一切都沉入一场绘声绘色的说书场。感谢赐稿西风,此处拜读问好。【:天姿】【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 :47:04 感谢您对西风的支持和关注,拜读您的文字了,很有乡土气息,莫言的文字,他的风格或许会对您的作品有所启发。再次祝好。

回复1楼文友: 10:04:06 谢天姿老师指点,莫言的作品我喜欢。

2楼文友: 09:51:10 非常朴实生活的小文,把我带到那个年代。我曾在农村十年,乡下的确是那种情况。好长时间才会有外乡的艺人光临,表演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我们这地方叫做 打门头 (白天的表演)、 唱小戏 。乡亲们大多是给些米粮、红薯干作为报酬。

回复2楼文友: 10:07:14 很怀念那些露天听书(戏)的时光,现在的人们娱乐方式多了,再少体会我们的那种快乐,社会的进步,让人们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失去的许多。

楼文友: 09:51: 4 儿时的回忆会带来很多快乐,富有乡土气息的文字读来亲切感人。感谢赐稿!祝好! 岁月静好 海韵7867 2982

回复 楼文友: 10:09:1 谢老师鼓励。能有机会摆弄几笔文字,是一种快乐,只是与老师们的文字相比,我还需努力。

4楼文友: 10:06: 0 说书却实很有趣,就怪我是一个九零后,没有机会观看,多么愿意自己早生多少年,看听书。祝福朋友 风景再美,也不属于我!

回复4楼文友: 10:12:54 那时那地的快乐,是我们那辈人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也确是你们所无法体会的。问好,勇林。

5楼文友: 11:27: 1 老师好,啸拜读来迟了,自罚一杯小酒。问好老师,顺颂夏安。 ( ()

回复5楼文友: 08:48:52 谢啸竹老师关注,夏安。

6楼文友: 12: 2:16 呵呵,只有和咱们同时代的人能引起共鸣。我小时候最热闹的时候是听地方戏,如你所说生长在穷乡僻壤,每次戏班子来了全村小孩会撒着欢子跑去听戏,其实小孩子是听不懂的。纯粹是去凑热闹罢了。拜读你的美文。 ( ()

回复6楼文友: 08:47:54 那时的凑热闹,便是一种美好的记忆,可惜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享受了。

7楼文友: 14:01:20 每读檐下听雨的散文,心里总有隐隐期许:该不是又一篇嘉文吧?及至读后,确乎如饮醇酒,回味隽永。描述细腻、观察仔细、落笔精确是作者的一大优点。读了该篇散文,脑海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鲁迅的《社戏》、矛盾的《香市》等名作。感谢作者赐稿西风!

回复7楼文友: 08:50:02 谢谢寒江老师的引导,努力,向着精品努力。

8楼文友: 10:50: 我就说嘛,这一定是篇精品佳作。祝贺祝贺! ( ()

9楼文友: 11:11: 2 果然又是精品!证明我眼里还是不错的。哈哈

10楼文友: 11: 8:47 恭喜老师的佳作成精,向你学习。 ( ()

威门热淋清颗粒有用吗

儿童小便出现异味怎么办

老年尿急怎么治疗

小儿食积发热表现
女腰酸背痛吃什么药好
孩子积食的症状
友情链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