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深度解析德国制造将如何持续引导世界新时代

以制造业为立国之本,以职业教育为智力支持,以国家管控为引导方针,以中小企业为中坚力量,是德国工业多年以来屡经磨难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随着德国近年来工业4.0创新理念的提出和落实,人们有理由期待,德国依然是中国制造的优秀楷模和可靠伙伴。曾经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经 铁血宰相 俾斯麦统一后走上了工业复兴的强国之路。128年来, 德国制造 发愤图强,由小变大,塑造了值得信赖的国际形象。2008年欧洲遭遇经济危机后,德国经济更是 一枝独秀 ,以安全、可靠、精密、耐用而誉满全球的德国工业支撑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并撑起整个欧洲经济复兴的希望。

坚守制造业强国理念,让世界爱上 德国造

德国经历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快速繁荣,经历过两次战败后的迅速衰落,也经历过震荡全球的经济危机。然而灾难过后,德国总能在短时期内再度崛起,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正是源自其一贯坚守的制造业强国理念。

十九世纪末,刚刚结束四分五裂的德国集中全力发展制造业,起初还主要以武器制造和仿制英国的玩具、钟表、铁器、家具为主,德国制造因此被扣上粗制廉价的帽子。随后,德国严格控制产品生产的工艺和环节,贯彻精确主义原则,将 完美至臻 作为产品制造的标准,并诞生了大批延续至今的知名厂商,如武器工厂克虏伯、制药厂阿司匹林、钟表厂郎格等,这些品牌在当时纷纷打入英、法等欧洲大国的国内市场,使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相形见绌, 德国制造 这个曾经代表廉价的耻辱印记成了一副金字招牌。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其他国家竞相发展金融等虚拟经济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和技术的提高上。坚持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更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德国在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成为真正为欧洲输血的 心脏 。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为工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德国稳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制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形成利于工业发展的良性人才培育格局。

一方面,德国有中将六十四员众多优秀的传统综合性大学和工业大学,传统综合性大学致力于纯学术领域的研究,工业大学则专注于理工科专业,有着优良的治学条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精尖技术科研人才。更重要的是,德国独特的 双轨制 教育体系使得一些没有经过传统大学学习的年轻人能够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企业为 一轨 ,学校则是 另一轨 ,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职业理论学习和文化教育,同时以 学徒 身份在职业岗位上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 双轨制 职业教育将传统的 师傅带徒弟 的培训方式与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通过学以致用实现职业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如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德国年轻人通过2至 年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后进入各行各业,为制造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勤奋、专业,熟练掌握维修、组装、操作等制造业必备技能,成为奠定 德国制造 这一响亮品牌的基础,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丝毫不因 蓝领 的身份而受到歧视。

国家合理化干预扶植, 限大促小 调节市场平衡

德国在经济、社会政策领域对制造业的发展进行干预。政府肩负制定并维护规则的,采取市场主导、国家合理化干预的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为德国制造业良性发展打造 温床 。

首先是反垄断方面,德国人认为企业太大就会形成垄断,进而抑制创新,一个仅通过垄断就能获利的公司,将失去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因此,当政府认为某家企业销售额过于庞大,市场份额超过一定比例的时候,就会进行干预,防止其 一家独大 ,影响市场的竞争性。

需要注意的是,德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而德国的贸易出口乃至整体经济发展都得益于这些中小企业。为扶持中小企业,德国政府采取了 限大促小 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限制大企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这些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帮助德国保障了大量就业,使德国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许多中小企业雇员不足百人,但这些公司累加起来净产值能够占到全国总量的一半。

前段时间,德国大众公司深陷 排放门 丑闻,大众公司的失信行为不仅招来广泛谴责和质疑,也给 德国制造 蒙上了阴影。近年来,一些德国企业急功近利追逐销量规模,给德国制造业敲盈利将以涨价为主响了警钟。的确,德国工业化发展到如今阶段,面临劳动力负增长、劳动力价格上涨等问题,为此,德国必须不断探寻制造业发展之路。

目前,德国政府正在力推 工业4.0 战略,将智能化、信息化、络化与自动化相结合,由机器人代替人力参与具体生产,利用络化、自动化等高科技优势提升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为德国保持在制造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指明了新的方向。


消肿止痛跌打药有哪些
精神焦虑抑郁消化不良肠胃痛
冠心病二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