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礼失求诸野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礼失求诸野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礼失求诸野 随笔:草稿。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李运祥。

谈不上秉笔直书,也算不得与时俱进,仅仅是以视为鉴,我这人一向低调,为人处事,特别恐惧追逐时尚,这回我一反常态,跟了一次风,那就是一集一集认认真真看了回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因为吵得太热了,我还真想探个究竟,据CSM52城收视率显示,4月6日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为2.444%,市场份额为7.7%,位列全国第一。这样的火爆,已经持续了数日。为什么这部主旋律电视剧如此之火?因为它是当下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贪官家藏2亿,观众直呼尺度大,还称之面币思过

这样的电视剧,如此火,如此热,在我看来,不在剧内,而在剧外,在现实中。说白了,就是权利,权利构架下的中国,形形,但总体上还是个塔型构建。这样的结构,营造出了一个自上而下阶层现在被坊间戏称为利益集团…2005年以来,一个以前只存在于政治学词典的专有名词,开始在中国媒体中频频使用。这就是利益集团

不过,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以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利益集团。那些被人们斥为利益集团的,不是利益集团,而是权势分利集团。真正的利益集团是市场经济和宪政民主的产物,是权力与商业利益分离的产物;在中国,权势分利集团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权力与商业利益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如此,利益集团是公民自由结社的产物,权势分利集团是公民不能自由结社的产物;利益集团是消除行政垄断的产物,权势分利集团是强化行政垄断的产物;利益集团的力量来自于自身;权势利益集团的力量来自于政治权力。所以,中国当前的许多问题,还不是利益集团造成的,而是缺乏真正的利益集团造成的:一方面,权力与商业利益密切挂钩,另一方面,真正的利益集团发育严重不足,普通民众无权组织起自己的利益集团来参与利益竞争。

许多大型国企就是最典型的权势分利集团。他们之所以强势而表现出集团性它们与党政权力有着密切关系,甚至是牢固的结盟关系。权势分利集团有组织以地区、部门为势力范围,以行业利益为纽带,有执照,依托党政权力瓜分和占有经济资源和商业利益,靠权力分利,是权力和纳税人的钱堆起来的巨无霸。这些权势分利集团具有浓厚的寡头色彩,他们排斥民间力量参与竞争,妨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依托权力无节制强化其寡头垄断地位。这些权势分利集团绝大多数由政府主导产生的,官商完全一体。他们的主管今天是企业的当家人,明天就可能是高官,后天又是银行家。在中国,这些权势分利集团所向披靡。他们最有能力向决策者施加压力,利益最有保障。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顾名思义,是利益取向相同的自愿结成的团体。利益集团有两大特征:一是有组织的,二是纯民间的。现在根本不存在利益集团所需的法律和制度条件。按照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条例》规定,所有的社团必须要挂靠一个行政主管部门,接受其和领导。这样就使中国目前所有的社团具有民间和的双重性。一切团体只有取得行政挂靠之后才有可能到门注册登记。因此,这些组织都不是纯民间的,而是挂靠、依附在行政权力之下。无处挂靠的利益群体根本就注册无门,哪里有组织化的利益集团?更不用说现在的立法与决策过程根本就没有为利益集团预留空间。在我国目前尚未承认利益集团地位合法化的背景下,有权势分利集团,有到处散落的利益诉求,有作为权力附着物的半组织,就是没有纯民间、组织化的利益集团。

尽管如此,我认为,利益集团在中国的出现将不可避免。民众需要真正的利益集团。因为,承认人的利益,就意味着承认人们追求与捍卫自身利益的权利。在追求和捍卫利益的过程中,相同利益的追求者志同道合,形成为利益集团。利益集团追求和捍卫其利益,这是正当的权利。只要利益无法禁止,利益集团也无法禁止,因而也就不应该禁止。允许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就要允许这些利益集团来竞争对立法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因为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不可避免。事实上,禁止不同利益集团的存在,正中权势分利集团的下怀,这样就没有利益集团与他们竞争了。帮助弱势群体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鼓励他们组织起来,结成利益集团。却已经到了一个极需澄清发展迷雾的时候了,在一片混乱中必须有几盏明灯!过去,社会都相信政府,相信领袖,但如果政府也已经误入歧途,那么只有中国古时候的那句老话:礼失求诸野。

回首世界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曾几何时政府产生过思想?中国的法家、道家、儒家和墨家有哪个是来自于政府?可以这样说,思想从来就是产生于民间的。而今天的中国,思想活动被政府高度垄断和限制,但政府又不产生思想,甚至产生的只是代表某一群体的错误思想和理论。在这种状况下,必须有民间学者和思想库出现,矫正已经倾斜的思想天平。君不见,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真正的智力不如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小国,决策全被极少数精英所垄断,这也许正是导致权钱交易,权利产生腐败的原因之一。非常可惜的是,中国的很多学者也放弃了良知,公序良俗,甚至有的已经成了公害!当今的中国治学之道已陷入文牍主义、教条主义、科举主义、媚外主义的窠臼之中,很多学者的研究不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仅仅是为了一个职称一个头衔,一道命令,或一己私利。这种状况导致当前中国学术泡沫泛滥,学术垃圾充斥,学者群里滥竽充数者、道德猥琐者比比皆是。然而,这只是表面露在中国政治层面上的部分,事实上,这种体制下的垄断,事实上的权力还能有多大?这将取决于是从理论层面来看还是从经验层面来看。怎么讲呢?听我慢慢逐一分析:

从理论层面上,至少在外界看来,中国还是一个权威主义国家,中央高度集权。的确,看的宪法、法律和法规,中国的权力涵盖各个方面。从政治控制、官员任免、立法到经济社会的,的权力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但如果从经验层面来看,就很难认定中国还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了。

简单地说,只拥有名义上的决策权,而无政策执行能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知出台了多少法律、法规和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经过了层层过滤,中央权威就所剩无几了。到了地方和基层,甚至可以说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着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中央权力要不流失,要不日益被瓜分。中央权力在理论和经验层面脱节的情况如果再继续下去,中国很可能会演变成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的权力结构,即有一个貌似强大的,但社会则流于无政府状态。

礼失求诸野。国家应该重视民间思想。当然也就应该担负起聚集民间智慧的重任,因为民间的智慧是巨大的…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记得曾几何时,我就写过一篇短文给时任玉溪市委书记的杨崇勇—《送礼》谁知今天他就被双规了。这就是官场,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四任昆明市委书记一个也没能保住晚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种全面大尺度展示中国官场及社会变迁路径上的作品,能够搬上今日的中国电视舞台。周梅森李路推出的《人民的名义》上演,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的言论环境确实已发生一些连党和政府也无法再收回的变化。为此,我有句闲言,叫做有一种声音,可以刺破苍穹…。

一方面,的勇气,从正面把用层层天鹅绒包裹起来的现实腐败划开了一道道的裂缝;另一方面,腐败分子们用自己在腐败舞台上的肢体、音乐、投影结合在一起,上演了一场比一场惊心动魄的腐败活剧。为此,两个方向,让反腐的声音刺破了苍穹,袒露出云淡风轻背后的凄风苦雨…人们可以说,近30年的中国并非只有堕落与伤害,它同时还有微笑与自豪。中国毕竟已由一个无法解决温饱的国度崛起成了全球第四大经济实体,毕竟当包括苏联在内的国家纷纷解体、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陷入衰退与混乱时,中国保持了稳定;阵痛与伤痕,或许是转型期社会进步所不得不支付的代价。

确实,《人民的名义》只是从特殊的视角审视世道人心的变迁,它追求的不是全面,而是深刻;它展现的不是风度,而是力度。过去30年的官场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的脉络,虽然没有被《人民的名义》一网打尽,但主流理论所描述的,也代表了部分事实,当然客观地讲,也仅仅只是部分事实而已。《人民的名义》的深刻在于:当所有人都被主流理论告知、当大多数人已经相信皇帝穿着漂亮的新装时,《人民的名义》就是那个小孩,喊出了一声事情并不仅仅是你们说的那样。

的确,事情并不仅仅是《人民的名义》说的那样。事实上,无论是宣传喉舌还是主流话语,所阐述的同样只有部分真实,离真相与真理还有段很长的距离。中国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不能只听哪个说,既得利益者不能垄断话语,垄断对现状及其成因的解释。中国需要主流以外的声音,中国人需要《人民的名义》以外的振聋发聩!

尽管《人民的名义》也发出了不同的以往的一些声音,但这种声音尽管也不为主流所喜所好,甚至可能遭到理论界、学术界有意无意的冷落毫不奇怪。在信息时代,话语掌控者克服恐惧的最好方式不是批判与封杀,而是不予理睬。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就是从这条以《人民的名义》的这条大路上走过来的,我们有着共同的经历与感受。虽然我们已习惯了请专家、替我们去看、去想、去说,但一旦接触到不同声音、一旦听到不同解说,我们仍然会有所感触,发现这一切的似曾相识—那是我们曾经感受过的,却被主流话语制造出的超我强行压抑在潜意识深海中的另一个30年,另一种关于《人民的名义》的叙述与解说。

未完待续。

2017/04/12日草记。

附一:

在看打虎拍蝇反贪大戏的时候,这十大看点值得你细细品味、认真思索,方可见此戏之功底:

一:共同富裕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涉及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戏中关于大风集团企业改制的细节,那就是职工持股的现象。尽管一一六事件暴露了职工持股权益如何保障的问题,但事后新大风集团依然走上了职工持股的道路,203个股东、627万元股金。

二:征地拆迁问题。这是当前社会矛盾的热点之一,人民的名义对此没有回避,一一六事件充分展示了当前征地拆迁中一些乱象。如何在征地拆迁中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做到依法拆迁、文明拆迁,尤其是防止黑恶势力卷入拆迁,值得思考。

三:信访问题。戏中,杏枝(李达康的表妹)在向李达康讲述信访的经历时,遭遇了低矮的信访窗口,累的半天站不起来,而反映的问题即使有各级政策文件,也一拖再拖。事后李达康大怒,亲自到信访办视察,让那个区长孙连城亲身体验了低矮信访窗口一把,但区长孙连城也没有加以整改,觉得这是整治群众的一记狠招。

四:城管与小贩问题。大风集团职工面临下岗再就业,有职工就提出了要用三轮车去摆摊、卖早点,但又担心城管驱赶的问题。一方面城市需要有良好的秩序,另一方面城市底层群众、下岗职工创业艰难、生存困难,如何帮助他们,也是当前脱贫攻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贫困不只在农村。

五:假证诈骗问题。这在郑乾的表演方面比较明显,为了哄父亲郑西坡20万元钱,不惜与张宝宝到地摊弄个假结婚证,250元。至于其它的什么毕业证、身份证等等都能办了。还有与什么王校长拍个技术培训班的画面,用的是大风集团的职工当演员就展示了当前一些地方以此欺骗国家补贴的现象。真正需要培训的人没有得到培训,可是钱却进了少数人的腰包。

六:校园娃娃腐败问题。陈海的儿子小皮球,为了能够做个足球的替补队员,竟然要给队长15元钱。还振振有词,当今社会不花钱怎么能办事。从中引出的抄作业给钱、背课文给钱就过等现象,让人好笑还是讽刺。

七:高利贷问题。通过对蔡成功、欧阳菁、高小琴的第一次较量,从中揭开了高利贷的问题,这其中不仅利息之高,特别是讨债之恶,就连检察官也觉得欠债还钱没有什么,可能真没有想到讨债的手段是否已经违法。这也让人想起山东辱母案的来由。

八: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王大路对李达康坦诚的说,民营企业家,一部分在,一部分正在走向的路上。这话是不是有那么心酸。其中就讲到了银行贷款的潜规则问题,行贿王大路为了规避这个问题,交给了财务公司去办理。而除此之外,关于偷税漏税、环境污染等等,哪一项又不是民营企业的心病。

九:群体事件和舆情事件问题。一一六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群体事件、负面舆情事件,新媒体的迅速传播,如何平息事态,如何引导,都是一堂很好的公开课。

十:改革者的艰难与孤独。谁也没有想到—老戏骨吴刚火了。就在于他演的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是一个改革者,是一个有个性的官员。记得沙瑞金对季昌明检察长说,说他感谢侯亮平拦住了欧阳菁,保护了一个改革大将。

也曾记得欧阳菁对李达康说,你这样干下去,会孤独一生的。是啊,他一生为了事业、为了GDP,甚至连多年前的好友王大路也不敢接触。人都是有情有义的,是要有底线的,如何让改革者不再孤独,而是有大量的追随者,也许不只是其个人的魅力使然,还有很多的环境因素。

附二:

人民的名义是中国落后的原因!

姚小远。

以人民的名义反腐,人民并不是实际上的受益人,何必要让人民落个名义呢?贪腐固然可恶,猛于虎的还不是贪腐,而是苛政。

以人民的名义反腐,实质上则是以人民的名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贪官换了一茬又一茬,只要产生贪官的土壤社会制度还在,贪官就是离离塬上草,没有什么火焰能够将他们烧个干净精光。

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人民这个政治学概念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人民的名义就成为暴力、杀戮、颠覆和罪恶的口号和旗帜。人民,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所有冠以人民的,其实都与人民无关。所有以人民的名义的,都是要把人民当做牺牲品和炮灰。

说到人民,我就想起孙传芳有关人民公仆的妙论。当时,袁世凯都倡导做人民公仆

孙传芳看报纸后大笑说:那些争当人民公仆的其实都是骗子,要当就当人民父母,不当公仆。因为当仆人的没有一个好东西!不是拐骗主人的小老婆,就是偷主人钱财。而天下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孩子的。

反腐的本质是维护统治,跟人民的关系不大。人民的名义,也和人民没有关系。人民不要老像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满脸疙瘩的青春期少年,给一点儿春*药,就找不到北!

这样的人民,也就是名义还是他们的,他们自己并没有对这名义的决定权。

某一天,人民的名义被盗用,需要他们签署执行杀了自己的死刑命令的时候,他们也会欢呼雀跃的!

儿童补钙什么牌子好
上海白癜风医院咋样
湖北中医癫痫病医院
最近更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