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

流年村庄的标签散文外一篇

有时总感觉,我就像顺着一条无尽头的铁轨独行的火车,想要的生活就在不远处,却只能无限地靠近,却如何也不能抵达。

这种时刻追逐的疲惫,仿佛是城市人的标签。有时真的需要停下前进的脚步,去寻一个可以舒缓身心的桃花源。

跟随友人来到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之称的小堤柳村,我原本以为这里所谓的模范,只是一个展示的窗格,但顺着村庄的脉络缓缓走过,我方知道,这里真是别有洞天。

古枣林间的小路形如倔强的枣树枝,顺着最初的生长方向,延伸,归一。枣树灰褐色的树皮上,布满开甲留下的痕迹,纵深的纹路被阻断,又跨越延伸,彰显着它的倔强。

民间有谚语: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时值八月末,树上,叶稀落,树下,叶干枯。踩上去,咔咔脆响,清香扑鼻,宛如红枣,又多了发酵后的醇香。

古枣树林环抱着小堤柳村,也在点缀着它。你看那门前屋后,再看那点缀着的柿树,垂柳,国槐。木质座椅绕树而居,细节中凸显着文明和自然的融合。

村庄一角,一座旧民居矗立在十字路口。门前的石磨和石碾上还留着玉米的清香,檐下垂着金黄的玉米,屋内,纺车上还有纺织了一半的布,内外屋的墙壁上,一眼墙洞中,摆放着一盏油灯,灶台、风箱、提篮、粮囤、水缸、葫芦瓢……静听唧唧的织布声、吱吱的纺线声、嗒嗒的风箱声……穿越时空在此交织,让我有些恍惚,竟感觉眼睛不由濡湿。

听着友人讲述村庄的巨变历程,再看错落有致的村庄,我懂得,这里蕴含着世世代代小堤柳村人的乡情,也饱含着他们对未来满满的期许。而这份情感无需言语表达,他们此刻的安逸,已然足够。

若说,小堤柳村的标签是它带有质朴光辉的融合,那么坐落在黄骅另一隅的聚馆的标签就是冬枣。是,说到聚馆,必然要说冬枣,说到冬枣,也会想起聚馆。

去聚馆的路上,我只感觉地广人稀,原本簇拥在马路两边的村庄,此刻遥隐在极远处。目及之处,是高扬的芦苇和低矮的碱蓬草,清浅的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让人顿感心境辽阔。

路,平坦坦的,我们稳当当地到了聚馆村口。一片片的冬枣树,着实让大家惊叹。

我很纳闷,在这样的盐碱之地,为何冬枣树会生长得如此旺盛,尤其看到760年树龄的古树,它那盘错弯曲着向着天空伸展的树枝,让我更加难以置信。

慕名而来的人们,轻抚它的枝叶,仿佛在触摸几百年的时空。友人暖声叮嘱:要轻拿轻放,这果子的皮,细嫩若无,稍有不慎就会破裂。再看,那像小苹果一样、圆嘟嘟的枣子挂满枝头。衬托它们的,是人们满是爱怜的眼神。

带着红晕的,是已然成熟的,轻轻摘下,不带走一片树叶。树下杂草皆无,可见村民对枣树的爱护。枣树有的开甲,有的则未开。询问过才知,要根据每棵树的情况决定是否开甲,不能眼光短浅只图眼前之利。未开甲的树,经过一季的蛰伏,下一季必定会回报村民的这份耐心等待。

哦,正因为有如此的心胸,才能让这颗小小的枣子,用它始终如一的味道成为这片土地的代言人。聚馆人在盐碱地上守护着的,是一颗如此纯粹的玻璃心。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将这里标记,晚春的枣花香,晚秋的冬枣蜜。

俯瞰聚馆,红白相间的房子,像极了一颗颗成熟的冬枣,再放大,这个村庄,就像一颗熟透了的冬枣,挂在黄骅这棵大树上,是那么夺目,耀眼。

临别,心怀感恩,冬枣沉甸甸地坠于掌心。回首间,炊烟袅袅,村民们从树间游出,归入各家。我们与村庄,宛如过客,却将一份惦念播种在这片土地上,任其生根,发芽……

千童之寻

带着满腹的疑问出发,沿途的村庄、小镇、田地带着别样的韵味缓缓地涌入我的视线,那些沉降已久的记忆也随之被拉近。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会看到很多描写故乡的文章,我也在思索,像我这样跟随家人辗转居住过很多地方的人,故乡,到底在哪儿?

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这样的句子读来叫人徒增惆怅,却也能折射出现代人的某种情感要求。

此行的目的地是具有中国历史第一侨乡之称的千童镇,那里是否也会像很多朋友描写的,虽是一些人的故乡,但却丢了原本的味道呢?之所以来这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条傍千童镇而过的漳卫新河,也途经我父亲的故乡。如此,我便会有一种“君在河那边,我在河这边”的好奇。如果,不曾亲自前往,又怎能知道仅仅距离数十里,这里到底是什么模样。

当我依次走进千童祠、训童港、百匠台、无棣沟之后,顺着友人的介绍一点点去触摸那段历史时,我心中的疑问被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所替代,这两千年的遥望,千童人或许模糊了家人的模样,但守望的身影,从未改变。

那为何要遥望两千多年呢?他们的家人为何要背井离乡呢?这要从千童这个地方极独特的历史背景说起。公元前209年,徐福在此起航东渡,他带走了一千童男童女和百种工匠。当时的百姓,正处于秦王暴政之中,他们的家人被选中出海东渡,他们心中肯定会万般不舍,但依然含泪祈愿,远行的家人可以拿到不老神丹后归来,可以将所有的苦难统统驱赶。

在当地还有很多传说与此相关。据说有一个遭受欺压的童养媳听说徐福征召出海之人,她偷跑出来,遇到了无家可归的小乞丐,他们主动来应招。徐福为童养媳赎身,招录他们出海。徐福在当地人心中,解危救难,是一个吉祥之人。

但千童人无法预知,徐福从千童出发,是他最后一次东渡。何为最后?因为徐福一去不回。徐福并没有带回长生不老的灵丹,经世永存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徐福带走的中国文化,这便就是徐福东渡的意义所在。而成就中国文化传承的,是千童人的疼痛、豁达。

时光不急不缓地走过了两千多年,千童是否还是最初的模样?昔日的训童港,据记载,有数百亩水域,徐福为了准备东渡,在这里训练千名幼童。此时训童港水面缩减,露出的水底已经被经世的尘土覆盖,成就百亩良田。此时,滚滚麦浪,呼应训童港的碧波,荡漾的依然是千童人的思念。

昔日的百匠台,曾有百种工匠在此切磋技艺,随着工匠的远行,空台上,多年来始终回旋着清浅的敲击声。这敲击声也在轻叩岁月,叩问思念几多,归路在何?

昔日的开化寺,数次翻修,常年香火缭绕,终消隐于乱世,此刻仅余塔基,残碑,暗香。

还有无棣沟,潺潺不绝、生生不息的是二千年的时光……

让我震撼的还有千童祠友谊堂中的那块残碑。残碑静默着,亦如它最初矗立在开化寺之中,虔心为远去的家人祈福;亦如它被时代重击时,倒下时发出的悲怆;亦如曾被掩埋在镇中的街道下时,目送行人踏它而归;亦如此刻,我们用手轻抚它,仿佛在触摸一段凝固的时光。

残碑仿佛是一颗宝珠,衔接起遥望多年的时光片段。在残碑前肃立许久,轻抚残碑顶部,竟发现一行浅文:南无阿弥陀佛。这或许是千童人,在用虔心的梵唱来为远行的家人祈愿。

站在千童祠之中,看一朵雏菊,从青石板缝隙中探出头;一根嫩芽,在樱花树上努力地舒展着;一只喜鹊,从树枝向着麦田俯冲,一缕清风,卷着香气扑面而来。哦,那香气来自千童祠外的麦田,麦粒在初夏的阳光下,正拼命地鼓涨着自己的躯体。

这份生命的探寻让我感动。再想起临行前的疑问:何为故乡。对于远行的童子来说,千童始终他们的故乡。望亲台,信子节,千童祠,百亩樱花……千童始终不改最初的守望。

真实的过往不会改变,哪怕一朵花开后,也会有一颗种子悄然孕育。对于千童人来说,这颗种子,就是思念。思念的种子落地,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懂得感恩的千童人。

时光缓缓地走向未来,也默默地将思念拉长。时光淹没的,时光呈现的,都值得去寻。

寻,更是一种归。你看,麦田丰收在即,颗粒终将归仓。一季一季的轮回,岂不是远行千童人的魂归呢!

共 294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歌德说: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作者的旅行,同样,只是为了在旅途的过程中,寻找一份心灵的靠岸。都市的节奏、现实的拼搏、生活的琐碎、心灵的依附、灵魂的探索,都需要寻找一个出口去得以释放或是成全。作者的这个出口,就是去旅行。有一句流行语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生命本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旅行。现时代的人,生活节奏极快,灵魂与身体之间,总无法同步。作者通过旅行,一次次不断地让灵魂与身体靠近,让身体和灵魂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让心灵感受生命的真谛、人生的精彩;让灵魂释放、也让灵魂温暖。两篇文,独立成章,又同表一个主题:旅行中的印迹。文笔深厚,内容饱满,耐读耐品,文章富有深度,让人读罢不由得思考:旅行的意义和灵魂的探求。佳作。倾情!【:舒】

1楼文友: 10: 5:10 问好真真。祝安1 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万里路。

回复1楼文友: 14:12: 1 谢谢舒,你的按语,让我感觉更美呢!嘿嘿,也是一次旅行,给我颇多领悟。

2楼文友: 21:07:28 【读后】

1、真实的过往不会改变,哪怕一朵花开后,也会有一颗种子悄然孕育。【赞】

2、两篇不同风格的旅行笔记,诉説着同一个话题: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生命。

、时光淹没的,时光呈现的,都值得去寻觅,也值得去感恩。

4、思念的种子落地,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懂得感恩的千童人,当然还有小堤柳村人。

5、村庄的标签,随着时代的浪潮冲洗,也许会有所变迁,但感恩的心永不变!

6、问好真真,向真真学习!

楼文友: 09: 2:06 真真的旅行,不仅仅是在旅行,而是在旅行中探寻、发现、了解、收获的一个全新的过程。

问好真真,祝写作愉快!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治发烧吗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治高烧吗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治咳吗

维生素D和钙片先吃哪个
儿童中暑的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需要哪些检查
友情链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