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

木马信天游部分概述散文

雷达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西北部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大部分县区的两句体山歌的总称。接近山西西北部的神木、府谷一带多称它为“山曲”;接近内蒙的定边、靖边北部也有称它为“爬山调”的。信天游的形成、流播、衍变,与陕北的自然环境、群众生活、习俗方言及其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信天游的分布与环境

陕北,是指陕西关中凤翔、耀县、韩城一线以北的地区。东临黄河,与山西西北部相望;西与宁夏、甘肃接壤;北沿毛乌素沙漠与内蒙古相连。按行政区划,自北向南,分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共25个县(市)。榆林地区所辖榆林市及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绥德、佳县、吴堡、米脂、清涧、子洲11个县;延安地区所辖延安市及吴旗、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宜川、黄龙、甘泉、富县、洛川、黄陵12个县。总面积802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人。

幅员辽阔的陕北地区,多系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带。北部沿长城一线(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地)多沙漠,沙丘、草滩,错落分布;南部无定河、洛河一带(绥德、清涧、子长、延安、洛川等地),原、峁、沟、梁,起伏连绵。地广人稀,冬春寒冷。形成牧、耕并行的生产、生活环境。农作物以糜谷高粱、玉米、荞麦、豆类、山药为多。经济作物有胡麻、沙菜、红枣、烟叶等,三边(定边、靖边、安边)一带,盛产被称为“三宝”的咸盐、皮毛、甘草。由于山坡纵横,土地贫瘠,多风少雨,气候干燥,群众除牧羊、耕作外,多以赶生灵、走口外的运营方式谋生。

陕北,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之地。从两三千年前的夏、商、周、秦,汉,到唐、宋、元诸朝,在戎狄、匈奴、突厥、鲜卑、西羌等与汉族的征战中,易地而迁,相杂而居。由于战争原因,各个时、地的将士(如秦朝的蒙恬、扶苏,汉朝的李广,北宋的范仲淹,南宋的韩世忠,明代的李自成),都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戎马生涯。据史书载,南北朝时期,有南方吴人曾迁居于此。正由于这些原因,也形成了陕北方言的复杂性。此中,既有少数民族语言的遗痕,又有其他方言区语言的残留。

在现代史上,陕北有其特殊的地位。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 5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红军经长征到达陕北后,在长达1 年的时间内,陕北曾是中国革命的立脚点和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

信天游是在如上所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产生、流播、承传和发展的。

信天游流传于陕北地区除宜川、黄龙、黄陵、洛川以外的所有各县、市。

按其特点,可分为三个色彩区。

①北部色彩区。以神木、府谷为中心。因该地区多山,又与山西北部隔黄河相望,故多称“山曲”,与山西北部称谓相同,其内容与黄河流经的山坡沟壑地的生产生活有关,其形式和风格,亦与山西北部的“山曲”相近。

②西部色彩区。以定边、靖边为中心。因地居草原沙漠之地,土地辽阔,信天游被称为“顺天游”,其内容多与草原、风沙地带的生活有关,其曲调高亢明朗,漫长悠扬。又因该地区与内蒙为邻,交界地的信天游与内蒙的“爬山调”接近。

③南部色彩区。以绥米、延安为中心。因地处陕北腹地,其内容多与黄土高原的农耕生活有关,其曲调长短不一,朴素明朗。

需要特别阐明的一点是,信天游总是用陕北方言歌唱或吟诵的。其语言的声、韵、调及其丰富的词汇,总是不断再现陕北方言特点的(详见《综述》部分,不再重述)。

二、信天游的内容与形式

信天游,是两句体山歌的一种。一首歌,由上、下两句组成,且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情思。信天游,虽然只有两句,但它却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是一种简洁、明快而又艺术化地表达歌唱者思想感情的文艺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由歌唱者信口而编、顺口而唱的富有即兴特色的最随意、最自由、最通俗的演唱形式。正如靖边艺人冯明山曾说过的那样,“信天游,是‘信天游道’之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就是人们根据自己随时、随地、随意的所思、所为、而又随意而歌的为人达情之“道”。

正由于它的这种即兴性、随意性和通俗性,使它拥有最广大的编者和歌者群体。“抓一把黄土扔上天,信天游永世唱不完。”这首信天游生动地说明了它那广泛的群众性和极强的生命力。

信天游的歌词内容。

信天游歌词内容的涵盖面极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生态,群众的农牧生产,吃衣住行,恋情婚嫁,生老病死,革命斗争,历史事件等凡与陕北地域、陕北人生活有关的,尽在信天游的歌词之中。

归整起来,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情歌

信天游中数量最多、艺术质量最高的是情歌,它占到信天游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按具体内容,可分为赞美、爱慕、相恋、交欢、誓愿、诅咒等类别。由于信天游情歌的比重很大,因此又称“酸曲”。甚至也有反映 裸的 生活的。

②生活歌

信天游可以说是抒写、描绘陕北地区自然生态、农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包括有关陕北的天文、地理、历史、交通、物产、耕田、播种、收获、打场、采摘、揽工、赶牲灵、放牧,以及农民群众的饮食、生活方式、习惯、风俗、信仰,还有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与群众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都是信天游题材的内容。

③革命歌

由于陕北土地贫瘠,气候干燥,交通不便,风沙灾害以及过去旧政权、地主的残酷压迫与剥削,陕北人民不仅常与天地和自然灾害拼搏,而且也不断与压迫他们的剥削阶级抗争,因此有着革命的光荣传统。信天游内,有许多揭露地主、军阀残酷压迫的内容。如《地主坐下吃》、《兰花花》、《改朝换代活两天》等。特别是19 5年10月,党中央领导的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陕北人民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都以信天游的形式歌唱了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广大群众紧跟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的心愿和感情。像《赶走那日本享太平》、《横山上下了些游击队》、《红军共产党天心顺》、《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闹红歌》等即是。

信天游的歌词形式。

①两句体结构,是信天游歌词的基本格式。

信天游由两句歌词组成。比起中国各地山歌多由四句(如“山歌”)、三句(如“花儿”)或五句(如“姐儿歌”)组成,这种由两句歌词组成的信天游,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歌唱形式了。“前凹凹糜子背凹凹谷,哪达想起哪达哭。”“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五十里路上看一回你。”……全是两句。虽然只有两句,但它却是一首独立而完整的歌。只有当歌曲内容需要扩充时,才有多个“两句体”出现。因此,我们可以把信天游分为两种体式。一种是单一体式,一种是组合体式。单一体式,如上所述,这是基本的,大量的。组合体式,这是扩充、发展了的。如《艰难不过个庄稼汉》:

红格丹丹的日头照山畔,

艰难呀不过个庄稼汉。

庄稼汉吃饭靠血汗,

又有苦来又有甜。

白日里山上淌大汗,

到夜晚抱上个婆姨当神仙。

②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是信天游歌词创作的主要手法。

信天游的两句,由上句和下句组成。从民歌创作的手法上讲,上句比喻起兴,下句点明主题。这种上句起兴,下句点题的格式,是信天游歌词创作的主要手法,也是其惯用的手法。

起兴句,大多是比喻型的,也有直言型的。比喻型是普遍的,大量的。“大河畔上灵芝草,长的不大生的好。”以灵芝草比喻少女之美。“青杨树,活剥皮,咱们二人难分离。”以活剥树皮,比喻分离之苦。只要是单一体式的信天游,大都如此。直言型居于次要位置,相对而言,是少量的。如“想你想你实想哩,想的眼泪常淌哩。”

③上下句句尾字押韵,是信天游歌词的韵律特点。

凡信天游歌词,其上下句的句尾字都是押同韵的。即使是组合体式的信天游,其多段的两句式歌词,也是如此。由于信天游皆以两句成歌,不存在隔句押韵的现象。即使是多段的组合体式的信天游,其书写方式只能是两句一段,不可由四句或多句连写,亦不存在如四句体民歌那样遇偶句押韵或转韵的现象,都是上句的句尾字与下句的句尾字押韵的。

④口语化是信天游歌词用语的主要特点。

信天游的歌词,既是艺术化、韵律化了的,也是口语化了的。所有的信天游,即使是最精练的歌词,也无一不留有口语化了的痕迹。“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长长的杂面软软的糕,至死也忘不了你的好。”“你给咱小青马多喂上二升料,三站站路儿折成两站站到。”这些歌词,如同口语般的道白,既协韵,又自然。尽管现收录的歌词,是经过收集整理者将其可有可无的虚字删削了的,但所有信天游词中的“的”、“啦”“哩”、“了”的语助词以及土语词汇“尔格”(现在)、“猴娃娃”(小孩)、“阳婆婆”(太阳)等口语化了的方言痕迹,却大量地保留在信天游的歌词之中。

⑤七字句节奏是信天游歌词的主体节奏。

信天游歌词的句式,从表面上看,有六字、七字、八字、九字乃至十一、十二、十三字的句子,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以七字句节奏为其主体节奏的。这是由于或唱,或念,它总受七字句节奏的制约,不然就很难去唱,去念。不管字数多长,唱念时,总是以七字句节奏为其主体节奏,或者说是为其节奏躯干的。字数较多,主要是口语化的影响,如虚词的、个、着和语气词了、哩、嘛,还有象声词、重叠词的大量应用,加上方言词汇及一些因歌唱而附加的衬词啊、呀、哟的频频出现,就造成了字数较多的现象。如果像读古诗那样的“文读”习惯,去掉一些可有可无的字,或者将其字句按节奏画出,就会明显看出,它是以七字句节奏为其节奏躯干的。如果把“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首九字句的信天游压缩为七字句,就成了“鸡娃叫来狗娃咬,红军哥哥回来了”或者把“长长的杂面软软的糕,至死也忘不了你的好”这首信天游,按音乐节奏划分,则可看出,它是最标准的七字句节奏:长长的杂面软软的糕,至死也忘不了你的好。

当然,也有五言节奏和其他节奏的,但那是少数,最普遍的还是七字句节奏,因此我们说,七字句节奏是信天游歌词的主体节奏。

⑥比喻、夸张、重叠,是信天游修辞的重要方式。

三千多年前的民歌总集《诗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传统,其显著的修辞方式是比、兴,而信天游恰是如今还存活于陕北民间的体现这种艺术传统的典型之一。

综观信天游的歌词,最重要、最常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是比喻。可以这样说,没有不存在比喻的信天游。如同上边提到的“上句比喻起兴,下句点明主题”是信天游歌词创作的主要手法,也是其修辞的主要方式。由于他触目皆是,无须细说。

夸张是信天游修辞的重要方式之一。“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远路的朋友徒枉然。”“斗大的西瓜也解不了个渴,什么人能治我心难活?”“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三十里的馍馍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杂面饿断腰。”这些随处可见的夸张句,大大增强了信天游的艺术感染力,用语虽是出奇的夸张,却反倒给人以极真实的美感。

最富有地域特色的修辞方式是词的重叠,这无疑与口语化了的诗句有关。“清子兰兰凉水冻成冰,毛头生生眼眼哭成泪人人。”短短的两句中,就有四处重叠——“清子兰兰”、“毛头生生”、“眼眼”、“人人”。类似这样的修辞句式,相当普遍。此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象声词等。如“羊羔羔”、“酒盅盅”、“沙柳柳”、“苦豆豆”、“毛猴猴”、“蓝个英英”、“绿格铮铮”、“白格生生”、“红格旦旦”、“一弯弯河水”、“二道道韭菜”、“三站站路儿”、“风沙沙”、“呼啦啦”等等,俯拾皆是。这些重迭词的连用,不仅充分再现了歌词的形象美,而且也增强了阅读时的节奏美、声韵美和音乐美。

三、信天游的特质与个性

群众俗谚和信天游的歌词中,常见有谈及信天游创作、特色和歌唱理论的。

共 714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我1997年在省文化厅时,艺术处长雷达老兄让我看过他呕心沥血采编的巨著《中国歌谣集成·陕西卷》,在《黄楼梦》中摘录过陕北民歌。这次重新拜读,倍感亲切!雷达主席对陕西民间文艺尤为重视,集成大家,功劳极大!这篇《信天游部分概述》,从信天游的分布与环境、信天游的内容与形式、信天游的特质与个性、信天游的音乐与歌唱、信天游的保护与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专业性阐述,可谓全面精细总结矣!他还在“信天游的内容与形式”中专门归纳了①情歌、②生活歌、③革命歌“三方面”内容和“六种形式”。欣赏并倾情推荐佳作!问好!【:吉春】

孩子脸发黄是什么原因

七个月宝宝消化不好怎么调理

小孩不爱吃饭怎么办

小孩子不消化吃什么好
昆明分销小程序开发
月经量多该吃点什么好
友情链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