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

行业信托刚性兑付或随制度红利消失而终结

危机中的高息盛宴

6月,行业的多事之秋。华澳和中诚事件直指信托行业的兑付危机。另外,根据中金公司的报告,这个月还是房地产信托的兑付期,单月兑付金额超过300亿元。

但是,传说中房地产信托的兑付高峰被安然度过,没有投资者利益受损,没有谁投诉向信托公司主张受益权。华澳的案例只是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中诚信托的未充分尽职行为也等来了省级政府的出面。

另一方面,信托产品的销售依然火爆。与投资其他领域例如债市等不同,投资信托产品的消费者们一般而言顾虑较少,只需比较收益率,然后购买收益率最高的一款即可。

存款准备金下降和基准利率降低使各类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普遍下滑。信托产品虽然没有做到独善其身,但是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数据显示,当月成立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依然可以达到8.82%。如果把这个和惨淡的股市、收益平平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多数基金糟糕的业绩联系起来考虑,这样高的收益率毫无疑问足以把大多数投资产品远远甩开。

于是,仿佛被有意调侃的盛世危言者们看到了这样惊悚的一幕:信托产品开始被蜂拥抢购的人们“秒杀”,几日内便告售罄;另一些信托产品开始通过上调起购门槛来限制投资者,“合格投资者”的出资额不得低于300万元。

刚性兑付的“护身符”

事实上,除了高收益率,信托产品吸引投资者购买产品的更重要原因是所谓“刚性兑付”原则:监管部门要求信托产品到期,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紧紧围绕建设“海上福州”这个中心者本金和固定收益。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媒体对信托行业兑付能力的关心从未放松,但是作为直接利益相关方的信托产品投资者却从没有着急过。即使信托骗贷案和中诚信托曝出融资方卷入民间借贷这样恶劣的事件发生,在受托人履行受托受到严重质疑的时候,似乎也没有发生一起委托人出面投诉受托人的事件。

“刚性兑付”原则早已在投资界传播。在实务操作中,一些承销商常常以100%的兑付率来为信托产品做广告。几乎所有人就将信托当成了高收益债券,甚至是高息存款。信托投资人享受远超于市场公允水平的高收益,却几乎不用承担任何投资风险。信托投资事实上已经成为最稳赚不赔的买卖。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旸认为,信托行业在这一个十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刚性兑付”原则的保证。 “因为对投资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投资品种,而信托又没有什么风险,收益也不错,这样的话,大家都回来买信托产品。 ”李旸说。

数据显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信托业2012年一季度资产规模已达5.3万亿元;而在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9491.53亿元,在六年之中,信托行业资产规模翻了六番。现在信托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越,跃居金融行业第三位。

刚性兑付能走多远?

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在风险频出的今年,刚性兑付的游戏还能持续多久?

“大家都以为信托产品没有风险,都会去买,但这实际上越往后对信托公司的压力会越大。因为业务会做得越来越大,万一有些体量比较大的业务因为未预料到的市场原因出现风险的话,信托公司就会损失很大。 ”李旸对本报表示。

除了或会出现的市场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使刚性兑付成为了信托行业的发展障碍。

由于刚性兑付的承诺,信托公司事实上对融资方进行了连带担保,这也反过来推高了融资方的融资成本。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信托公司作为唯一可以同时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金融机构的制度优势关于退票不复存在,对融资方而言,有更多融资途径可供选择,可以接受的融资成本必然会降低。

早已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市场的成熟,潜在风险及风险溢价水平将趋于一致。若要维持目前收益水平,这种回归将体现为投资风险的增大,届时“高收益、零风险”的神话必将终结。

董事长就认为,信托业应该早做准备,建立起风险缓释和化解机制,并在投资者中深入普及“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

另有信托业内人士指出,刚性兑付迟早会被打破,应该尽快建立受托人尽责标准,包括尽职调查、信息披露、动态管理等。该人士认为,信托行业要良性发展应当区分受托尽责和市场投资风险边界,而不是一味依靠机构兜底的商业模式来发展。这样的模式即便有政府支持,也难以长久。而在尽责标准建立后,只要受托人按标准行事,投资风险应该由投资人承担。

尽管是大势所趋,但李旸认为,刚性兑付的终结或许还要走一段漫长的道路。“刚性兑付不是信托公司或者某一方能够独立解决的,它需要政府减少干预、整个市场不断成熟和充分竞争,另外还需要投资者更加理性和成熟。 ”李旸说。

鹤壁男科医院
三诺血糖仪
嘉兴好的白癜风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