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百岁老人与天城培英馆

今天城镇星联完小的前身,名叫“培英馆”,是我县较早的义学之一,时在湄、凤、余三县久享盛名。1994年版《湄潭县志》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培英馆,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员吴从周(号玉泉,一说是秀才吴吉成)创办。吴氏无后,遂将家产兴办义馆。又当时锡落坪(今星联乡)发生宗族械斗,死百余人,吴氏将其绝产用来办义馆。家贫学生可免费入学,学优者还能得奖。郑国贞先生授徒时,赴考14人,考中12人,一时声名远播。中华民国成立后,改为国学专修馆(即今星联完小前身)。”寥寥百五十文字,只能观其一斑,无以见其全貌,更多详情便不得而知了。

近来,偶闻曾在“培英馆”读过书、任过教和担任过校长的杨寿龙老先生还健在,已近百岁寿星,就在老家星联安享晚年。猴年寒假时节,为揭开“培英馆”更多神秘的面纱,笔者邀约湄潭文史爱好者曹裕强、吕流国二位老师来到我执教的星联村,一同踏上了寻访之路。

他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还能说话吗?还能行走吗?一路上,我心里打着无数个问号。很快,我们便来到向家湾的第一家农舍,那是一幢两层楼的新黔北民居,房前种植着青青的大白菜,下车一打听,居然就是我们要寻访的人家。

推开房门,只见一个穿着厚棉睡衣的老人正在吃饭,虽身矮体瘦却颇为硬朗,慈眉善目精气神十足,无论你咋看,全然不像95岁高龄的样子,至少与实际年龄悬殊20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主角杨寿龙老师!

待老人家把饭吃完,我们便向他的儿子说明来意。同行的吕流国老师告诉我,他便是这位老人家的学生!随后还问老人家还是否记得他?老人非常肯定的说:“我就是耳朵听得不太清楚,说话大声点就好。你呀,当然记得你,你叫吕流国,是当年我的得意门生哦!”

老人记忆极强,往事犹在昨天,一打开话匣子便如数家珍。

杨寿龙老先生系土生土长的天城人,谈及“培英馆”一事,说昔日曾明辨过碑刻,应始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也就是“号军起义”后的事情。创建人为明宏光二年乙酉科举人,曾任云南阿迷州知州、曲靖府知府、正四品中宪大夫的吴之甲的后人吴大老爷、吴二老爷。时湄地天城饱受战火蹂躏,乡野人丁大多被杀或逃逸,很多房屋空无人烟,吴大老爷和吴二老爷就组织留守人员将其拆除集中,重建老街,并兴修学堂,以后才日渐人丁兴旺。当问及那块碑刻时,杨老遗憾地说,当年兴修水利时被掩埋在其中了。此说与1994年版《湄潭县志》有较大出入,惜碑刻无影难以考证甄别,不敢贸然定断。

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对于中华民国时期的“培英馆”,杨老是最有发言权的:“培英馆建筑为仿欧式四合院,有教室10余间,师生宿舍20余间。一进校门有 亩地大的石板镶嵌成的天井坝,是师生活动的场所。台阶由石块砌成,上面雕刻有花草树木,人物鸟兽。”为了证明所言非虚,他还熟练地给我们手绘了一幅平面示意图。

“这里以前真好啊,读书不花钱。学生每月要进行月考,用收来的房屋租金做奖金,按成绩发弟子奖状,每人都有。”

悠悠历史,沧桑岁月,杨老清楚地记得,在“培英馆”读书期间,历任校长有:王大章、安成富、舒君志等,当时只办一至四年级,读书也不限制年龄。他19 0年到“培英义馆”读完四年级,于19 7年到皂角桥学校继续读完小学,次年年毕业后到县城就读湄潭中学。1940年浙大西迁来到湄潭,将湄潭中学与浙大附中合并,他又读了浙大附中。毕业后因浙大附中高中考试要求较高,就又辗转考入桐梓读了两年高中。读书期间,年轻的他特别喜欢打篮球,经常组织篮球队到松烟、进化、天城比赛,同时进行宣传抗日。那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岁月,他们读书不忘抗日救国宣传,每个人都会高唱《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

1944年,杨老回到家乡星联在“培英馆”任教,专教数学课,直到1949年湄潭解放。其中,1948年至1949年任校长。当时,学校有8位老师,但县里只按四人的编制,每月划拨120斤谷子,作为酬劳,由8位教师分摊,校长待遇和大家也一样。之前,学校不重视体育,杨老继任后,修了篮球场、跷跷板、沙坑、秋千等,学生学习轻松快乐,老师教起来也不费劲,不像现在有些班级多达六七十人,老师教起来累。

最让杨老感到自豪的是1948年,时毕业班有17人到湄潭县参加考试,那是一个丰收年,老人眼中绽出兴奋的光芒:“学生母顺尧考了全县第一名,吴晨曦考了全县第三名,第二名是牛场小学的学生,这里最差的张先强也考了全县第 7名。”

“培英馆”,顾名思义培养英才的义馆,教学有方名不虚传,后跻身新中国政界、军界、教育界的人物,列举出来便是一串闪亮的名字:张星庆(历任贵州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张天和(历任重庆市市长)、母孝友(历任昆明军区上校)、向长兴(历任兰州军区空军后勤处处长)、欧廷华(历任凤冈县长、县委书记)、张长青(历任湄潭县实验小学校长)、张星灿(历任贵阳十三中校长)、以及刘国光、龙兴礼等,湄地灵山秀水孕育的展翅飞鹰,为“培英馆”增添了一抹抹亮丽的光彩。

“培英馆”因办学业绩突出,1950年由湄潭县兴隆区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接管,更名为“培英完小”,办学经费由政府投入。但因期间匪患猖獗,百废待兴,学校曾因此暂停办学一年,杨寿龙就把贵重物品搬运至家中保存,什么铜鼓呀、脚踏风琴呀之类,直到1951年学校复校后,他的家人才把这些教学器材完好无缺的送回。令杨老没想到的是,只因这一暂停,命运之神便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年他清楚地记得29岁,还差一个春秋便步入而立之年。

这一年,杨老被派到天城乡政府工作,后又调到敖溪征粮,完成征粮任务后,紧接着又在当地参加轰轰烈烈的土改(时敖溪、松烟属湄潭所辖,后划归余庆)。1951年土改完成后,一同去的同学只有两人返回湄潭,他的户籍则留在了余庆。期间,随着工作的调动,他角色像走马灯似的频频转换,先是调到余庆区公所,随之又赴法院办公,最后于1957年又到余庆中学教书。1958年的下半年,湄潭、凤冈、余庆三县合一时,他又莫名其妙地丢掉了工作,被下放回乡种地,从天上轰然掉到了地下。

后来才终于知道坠地挨整的原因,那是在1946年去学习汉语拼音bpmf时,有一天,国民党地方政府让他和同事们填了一张加入国民党的表格。当时他也没有那么多的考虑,认为不就是一张表格吗?岂料这成了生命中的一个污点,导致了后来命运的逆转。虽然他在新人民政府工作时就已经做了交代,但最终在运动中还是被定性为有历史问题,开除工作回家务农,直到1982年才平反恢复工作回到到余庆中山中学。

“可这时我已经步入了花甲之年,哪能去上什么课呢?只能帮助学校管理材料,修建校舍之类什么的,之后便退休回到故乡星联幸福地养老了。”2 年含冤受屈,但杨老却说得如此轻描淡写,还让儿子给我们展示了他精心保管 1年的荣誉证书,那是1985年省人民政府对他从事教育工作逾三十年的极大肯定,当我们不约而同地赞叹时,老人脸上竟露出一丝羞涩。我脑海中突然冒出刘禹锡的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杨老是幸福的,历史终于还了他清白,尽管这来得迟了些。

据杨老年过六旬的儿子说,他家最困难的时候是在1967年,家里房子被烧得精光,什么也没留下,老人家拖着一大家子人,艰难度日。但是老人家很勤劳,虽艰难度日,但从不埋怨。只是他常常最惋惜的是收藏的那些书,特别是过去的那些什么小说之类的,还有就是一直保留在枕头底下的家谱名单等化为灰烬。

看着我们与儿子交谈,杨老望着我们微微一笑,便拿出了一支长长的旱烟杆,熟练地卷了一节叶子烟,麻利地打好了火,悠哉悠哉地吸着,活像一个修道的活神仙。让人不禁感叹:他一生耕读为本,始终坚守着这一方热土,尝尽人世间的酸甜苦涩,历经荣辱兴衰,尚能恬淡于世境,获得如此高龄,我想,这该是世间最罕见的风景了吧。

我们邀请老人家合影留念,他爽快地答应了,硬朗地走出房门,开心地留下了动人的瞬间。临别时,杨老连说“下次来玩!下次来玩!”呼啸的寒风中,扬手送别的身影定格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共 21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培英馆”,培养英才的义馆,清光绪十六年创办,在湄潭、凤冈、余庆三县久享盛名。本文描写了作者与另外两名好友拜访曾在“培英馆”读书、任教、担任校长的杨寿龙老先生的经过。杨老先生介绍了“培英馆”的创办和发展历史,亲眼见证的一些人物和往事,特别是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作者感叹杨先生尝尽酸甜苦涩,历经荣辱兴衰,仍能恬淡于世、耕读为本、坚守这片热土的宽广心境和情怀。2 年含冤受屈,仍能专心从教三十余年,的确令人赞叹,真不愧是“培英馆”培育出来的英才。通篇语言凝炼,文字功底深厚,推荐欣赏。【:执手今生】【江山部精品推荐0170 17 1】

1楼文友: -16 20:51: 7 拜读欣赏,祝作者写作愉快!

回复1楼文友: -18 14:26:2 谢谢鼓励!

2楼文友: -17 21:00:46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2楼文友: -18 14:26:48 谢谢老师鼓励!

楼文友: -17 21:57: 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 楼文友: -18 14:27:21 感谢老师鼓励!

4楼文友: -18 22: 6:52 最后句很精典!欣赏啦!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怎样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怎么样

云南特色植物灯盏花都有什么

高血脂吃什么好
灯盏花龙头企业有哪些
血脂多少为正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