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大奶奶的心愿
“你大爸他们四兄妹都回来了……”父亲边吃饭边开始了他的故事。大爸四兄妹是我本家大奶奶的子女。大爸四十五岁,其余三兄妹年龄还没有我大。他们是因为老牛回家的,也是回家来了却他们的母亲——大奶奶的心愿的。
大奶奶有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大老爷死了十年了。大老爷死时,大奶奶不悲伤,不是她不爱大老爷,每天天没亮她就和大老爷一前一后上山,一个挑着粪担字,一个扛着锄头,背着化肥和种子。晚上,踩着月光,看着月亮下那短短的影子,大奶奶在前,大老爷在后,两个人轻声地说着话就到了家。工具一放,大奶奶忙着做饭,大老爷忙着给圈里喊闹的小猪仔们调配饲料。吃完饭,大奶奶洗碗,大老爷就忙着去挑吃水。农闲的时候,大奶奶和大老爷到茶铺喝茶聊天,大奶奶总是走到半路就和老婆婆们聊开了,一直到大老爷从茶铺回来。这是子女们离开老人后的事情,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经常见两位老人,背的背,挑的挑,把娃儿也带到地里,然后,不是听到大老爷骂子女的声音,就是大奶奶教训子女的声音。所以,大老爷的离去,留给大奶奶的是孤单。只是……
大奶奶看得很开,人老了,病多了,就成了自己的负担,成了儿女的负担。大老爷后来得了癌症,特别是后期,每天看着大老爷的痛苦,大奶奶除了流泪,也没有办法,医生也没有办法。儿女们从医院里买回止痛针药,后来这东西也没法了。这时,大奶奶想的就是,放手吧,不要再拉着了,早点放手吧,两眼一闭,就没有痛苦了。她也不再希望和老头子走下去,不想八十岁,不想一百岁了,她只希望老头子早点走,早一刻钟走就少一刻钟的罪。子女们明白大奶奶的感受,他们也没法,只想,那个时候如果允许安乐死就好了,他们知道父亲迟早要走,他们不会让父亲走得这么痛苦。可没有,他们只能看着痛苦中变了脸色的父亲,却不能分担老人的一丝痛苦,生活里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的?大奶奶这时,就吆喝着子女,你们出去吧,你们爸是要强的人,你们出去了他还能喊两声,你们在身边他就忍着。子女们相信了,真的出去了,大老爷紧紧抓住大奶奶的手,脸上挤出笑,笑里是满脸的汗,大奶奶拉着老头子的手,脸上也挤着笑,笑里是泪……就从那时起,大奶奶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老了死也是一种福气。
大奶奶是有福气的人,她的儿女都很出息。大女儿的钱很多,她先是在西藏开餐饮,后来回到省城;二女儿嫁的是部队军官;大儿子凭手艺,也成了城里专门安装铝合金门窗、栏杆、雨棚的一个小包公头;小儿子是教师,在村小教书。只是,老头子没有这福气,钱也留不住他的命,这是没法的事情。大奶奶可以跟着子女生活享福的,可是大奶奶有点怪,她不跟任何一个子女过,在农村守着她的老屋,养着她的土地。那屋子以前是草房,因为翻盖麻烦,儿女们就把它改成了瓦房,把草变成了瓦,老头子在的时候就有这心愿。后来,子女们也想把这老屋变成楼房,变成小洋楼,可是大奶奶怎么也不同意,大奶奶说住着这瓦房比楼房舒服。子女们没让父亲享上福,就想让母亲多享福,他们不违背老人的心愿,满足老人的心愿也是让老人享福的一种方式。
村里的人都说,一看外相,大奶奶就是有福之人。那头发白得漂亮,像银丝,白亮白亮的;人不胖,很精神;白白净净的脸,见人就是乐呵呵的;那笑脸红润发光,很像城里的老婆婆。大奶奶的大女儿找人给算了一卦,说大奶奶能活104岁;一家人都很高兴,并给老人说:“妈,你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就热闹热闹,把全生产队的人都请来给你做寿,不要他们的礼钱,只要大家的高兴。”大奶奶也高兴地说,她肯定能看到那一天的,她要把孩子爹没活够的时间全给活了。孩子们都劝大奶奶不要种地了,吃的买就是了。可大奶奶还是种着,她说,能做就做,就像城里人的锻炼;不能做了,就请人做,收种都给工钱;大奶奶总是说吃着自己土里的东西舒服。这样,大奶奶的菜很茂盛,子女们经常回家来拿,说这才是真正的环保蔬菜;大奶奶的油菜,稻谷,子女们也经常回来装,说这才是真正的“绿色”粮食。每当这个时候,大奶奶笑得最开心,她那满是波纹的脸,就是微风吹拂着的那清澈无比的池塘。
其实,子女们知道,这菜和粮食环保与否不重要,城里那么多人都吃的是市场卖的,他们吃的多数也到市场买,靠老人这点东西,他们能够吗?他们就是想看到老人的微笑,看到老人的微笑,他们就仿佛看到了他们家族里第一个百岁老人的出现。他们也明白,老人为什么不离开这老屋,为什么要留着父亲在时的所有地方。老人并不像她说的那么潇洒,她心里有着思念。几个子女也私下议论过,母亲的这种思念让他们担心。他们曾合计给母亲找个老伴,被母亲笑着骂了一顿,母亲说,这家是你们父亲的,这些土地里有你们父亲的脚印和汗水。子女们就不再提了。他们只要回家看到母亲的笑就行,看到笑,心里的担忧就全没有了。他们每一次回家,都看到了老人的笑,看到老人那奔前忙后的很精神。
他们做梦都想不到,平时很少吃药的大奶奶刚到八十四岁,就挺不住了。
四个儿女守在老人身边,红着眼睛看着他们的母亲。父亲没有享到多少福,本想报答给母亲,想到母亲能活一百多岁,想在老人九十岁生日里让老人高兴高兴,谁知道,老母亲就不等他们了。老人辛辛苦苦把他们养大,受的罪不少,现在儿女们都有出息了,可老人……儿女们小时候折磨老人的时候很多,可母亲连医院都没住上一天就不行了,如果能住上一段医院,让子女们尽尽孝心,子女们的心里也还好受一些,可老人偏不给子女们这个机会……子女们吵着让老人上医院,老人说,没用了,这零件坏完了,哪里还修得好?把我放你们爸的床上吧。听着老人的话,子女们不相信,母亲对自己的生死这么清楚?他们还是坚持送母亲进医院,老人偏头看着他们说,你们要我死在外面不能进屋吗?这点子女们都懂,按我们这里的风俗,老人死在家外,就不能进屋停放尸体;死在家里的人,就可以停放在堂屋里的。子女们遵从了老人的心愿,可是,他们不敢把老人放到父亲的床上去,虽然是他们的父亲,但是总有忌讳,总觉得把母亲放到父亲的床上去不吉利,他们不想母亲死。老人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着,没法,老人终于睡到了老头子的床上。一到床上,老人一下就虚弱起来,女儿们守着奄奄一息的老人,流着泪。
忽然,老人睁开了眼,声音清楚地说道:“你们……别难过。我……知足了。活了……八十多了,是我们这一家……最寿命的了。我比你们爹赚多了……我知足了。家里……只有……五间瓦房,还能住……还有一张存单……都是……你们给的……山后……还有一亩……好坡……你们……你们……”老人突然没有了声音,眼也闭上了,一张脸布满皱纹,就像门口的池塘。四兄妹对死人见得也多了,也知道人总有死的一天,可真的看着自己的母亲一下就没气了,几个都一下嚎啕出来。
老牛听到哭声,跑了进来,他伸手探了探老人的鼻息,眼睛红红的。他走出屋子,喊来自己的媳妇,他说:“你们起来吧,老人走得安详,没有经历大爷的罪,这也是幸福呀。老人经常说,她死的时候能没有痛苦就是福气了,她不想像你们的父亲一样,如果那样的话,她宁愿吃药……”子女听了老牛的话,都很惊讶,他们知道“药”指的是什么。男的都出去了,留下女人们帮忙,老牛媳妇开始给老人换衣服,老人的衣服里掉了东西出来,她们都吓了一跳,愣了好一阵才回过神来,老人真的做好了准备——老鼠药,老人是不想拖累后人们啊!
大奶奶死的第二天,乡厨就到了,她的大女儿把全队的人都请了,每天三餐,不要礼钱,一直吃到他们母亲上山,大家买两张纸烧给他们老母亲就行了。这不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我们这里的风俗都是要随礼的。他们这样做,就是因为母亲九十岁的心愿未能了,就这样帮母亲了吧。好在大奶奶在我们队上人缘好,他也帮助了不少穷家庭——哪家缺钱了,找她借,她一点不犹豫;哪家孩子读书没钱了,她会给;她说她有钱,这不是炫耀,她的意思是谁家有困难就找她。他的几个子女也不讨人嫌;大家都按照他们的心愿来吃喝着,帮着忙,没事了就在老人的灵堂边吹牛聊天,这是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事情。
子女们请来了乐队,请了戏班,一会吹,一会唱,一会是戏剧表演,闹了个假三天。也不是为了排场和炫耀,就算给老人过生日,也算帮乡亲们请一台戏。现在,这电视多了,乡里的戏却少了。以后,再回老家的时间就少了,再和乡亲们一起的时间也少了。走得再远,根在这里,他们老了也要回到这老家的泥土里的。也算把老人没有活够的养老费都一次性给老人吧。
送走了大奶奶,她的子女们商量处理母亲的遗产。他们的母亲没有遗嘱,那临终的话也没说清楚。说实话,对母亲留下的这些东西,四兄妹都不需要,既然老人提出来了,那就要处理得符合老人的心意才好。
老大是儿子,他埋着头抽他的烟,黝黑苍老的脸,越来越像他们的老父亲。老二是大女儿,她先说话了,她说:“大哥,存单就给你吧,侄子在读大学,有用。”老三也是女儿。两个女儿长得特像他们的母亲。老三听大姐说后也说行。是呀,这大哥太像老父亲了,年龄不老,人却显得老,累的呀。老四见两个姐都说了,也接着说:“那山坡就给我吧,我们两个都在村小教书,假期也可弄弄,也会有收入的。”“好吧,那五间瓦房,就老三处理吧。老二也就不要给我们争了。”老大吐出一口烟,慢吞吞地说。兄妹四个就这么商量好了母亲留下的东西,没有谁去说谁多谁少,这还是很少见的,让左右邻居的老人们都羡慕他们兄妹的和气。
有人说,这兄妹四人都有出息,他们谁还争这点家产?老大虽说累一点,如今在县城有了房子,很少回老家的。老三,大学毕业,在外面打工,有七八千一月的收入,也在那边买了房;她那军官丈夫转业也有一笔不小的补助。老四教书,虽在村小,可常年住在街上的中心校。老二,就不用说了,是一个土老肥呢。他们不愿因为这点财产使老人走了还遭议论。他们唯一遗憾的是,老人在儿女们大了后,一直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过,老人常说:“一人过自在。”但儿女们知道,老人是舍不得这老屋,还有是不愿给忙碌的儿女们添麻烦。这是四兄妹托我父亲劝他们母亲跟他们一起生活时,他们母亲对我爸说的话。
老三走前的一个晚上对丈夫说:“这房子就给牛大哥吧。他两口子也没个计划,也没房子住。四十来岁才捡个娃儿养,十多岁了,该有个像样的窝了。老妈在时就让他们一起住了。妈每年的田地都是牛大哥他们给做的。这应该是老人的心愿吧。”丈夫笑着说:“这当然好呀。人家帮我们照顾了那么久的老人……”老三写好了赠与合同,兄妹四个签了字,找我父亲当了证人。
老大回到了县城的家。一天晚上,他边吃饭,边对老婆说:“这钱存着吧。老牛的孩子马上就要上高中了,他两口子也没什么本事。但娃儿读书还行。就给他娃儿留着吧。将来他女儿上高中,就到我家来吧。我爹三兄妹,靠他们爷爷和父亲的救济才活了下来。我们小时候也多靠他们救济。妈没用这些钱,也许就是这想法吧。我们好歹还能挣,娃儿假期也会挣钱了……”老大说着,望着老婆,老婆笑着说:“看我干啥呀?没见过呀!我好像昨晚就给你说过了。”老大猛然醒悟了似的说:“对!你看这记性。我昨晚喝了酒,忘了。”
老四两口子也在商量,老四说:“我们那山,还平,土也厚。改出来,种上果树,还不错的。可是,老牛两口子,只有好力气,没有好经营。现在假期多,我们计划,出点资,老牛他们出力,种点柑橘吧。这东西销路好,不愁卖。卖了,老牛两口子也有点收入。眼看孩子上中学了,房子也没有。老三送了房子,将来不修楼房也不行。唉,要是没有老牛的父亲和爷爷,我三兄妹都上不成学,我也教不上这书了。”老二给了笔钱给老牛,临走,对送行的老牛女儿说:“妹子,加油!读书的钱啊有大姑呢。”
四兄妹都知道,他们不在老人身边,多亏了这憨厚的老牛两口子照看,老人和他们也相处得来,老牛的女儿一直管老人叫奶奶呀。
大奶奶已经死了五年了。老牛一家,还像往年一样,每年都会收到一人四套衣服的礼物;每年过年,大奶奶的四个儿女都会像老人还在时一样,带上年货,回到老屋和老牛一家过个年;也是陪陪相思中的老人,大奶奶的遗像一直被挂在老屋的堂屋中,被老牛两口子擦拭得很新。屋子也经常翻新,屋面的竹叶被捡得干干净净,烂了的瓦,朽了的檩子,都被换掉了。老牛一家照管的老屋,没有一处漏雨,更没有一处因雨霉变。他们很珍惜这老屋。
今年,是老牛六十岁的生日,老牛的女儿也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四兄妹和他们的儿女都回来了。他们的儿女和老牛的女儿走在街上,走在村里,有说有笑,就像亲兄妹一样让乡里人羡慕。老大的儿子在一家外企工作,老二的儿子在上大学,老三老四的女儿都在上高中,他们特地回来给老牛和他的女儿祝贺的。看着这一大家子,老牛说:“等女儿毕业了,我们也修楼房,这老房子呀还给你们留着。农村人讲究老房子的风水呢……”实际上大家心里明白,这老牛呀,是想每年过年这四兄妹都能回来,人多热闹嘛。老牛啊也像他们的母亲一样盼着他们过年回家。
临走时,四兄妹的子女和老牛的女儿一起到老人的坟头上了香,都说他们和父辈一样想着奶奶,还有老牛的爷爷……
我爸讲着大奶奶他们一家的故事,很羡慕……
共 519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话说,看完作者这篇小说,也是非常的羡慕。发生在大奶奶身上的事情,一字一句串成的故事,就是一种至纯至善的人间真情的凝聚。这种真诚的流露,穿透了一般阶层对爱狭隘的理解,成为一种人性里的博爱,散发着人性化的光辉。它借着生动朴实的文字于我们眼前流淌,仿佛奔放的江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爱无疆。它坐落于纷繁红尘,就是爱里的丰碑,能够给我们引导和启迪!在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很多种形态的爱。比如大奶奶对大老爷的爱,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左邻右舍的爱。这撒出去的众多情感,仿佛一张,紧紧地将大奶奶的一生融进其中。同时我们看到的回馈,是四个子女的孝心,还有老牛一家的感恩之心。在浓浓的人间真情主题之外,隐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存善心,做善事,天不欺,人不负。这种相互的爱,就如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没有任何一个从心间出发的举动会扑空。这也从侧面提醒我们要存有一颗大爱无私的心。本小说的真情表达有三个不同层面的主题意义。首先是大奶奶对大老爷的爱。通过开篇一段简单的描述,我们知道太奶奶和太老爷的感情很好,这种夫唱妇随的默契,最能经得起岁月的煎熬,成就细水长流的恬静与美满。随后作者讲到的是大老爷的病。大老爷生了病,癌症晚期,打针吃药都无法抑止病痛的摧残。看着在痛苦中煎熬的大老爷,大奶奶的选择是停止治疗,放手让他先去。这种阔达的眼界不是一般人能够有的,的确让为其钦佩。大奶奶的这种做法,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深爱。因为太爱大老爷,不忍看其在痛苦中僵持,所幸放手。这隐约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就如我们所知,生老病死,是自然演变的规律。死字是个沉重的字眼,是因为我们谁都不能避开它。那么如何面对死亡,尤其是亲人的辞世?从大奶奶的行动中,隐约明白,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丽。倘若无力回春,不如放大家一个自在。深深的情,浓浓的意,放在心里,勇敢地走向未来,才是给予对方最好的报答;其次讲到的是对子女的爱。在这层上,大奶奶的选择又一次让感慨。在的意识里,老人最大的心愿便是有子女承欢膝下。子女永远是父母眼中的牵挂,不管走到哪里,他们总在背后望着你,明亮如同夜晚的星辰。一家其乐融融,让辛苦大半辈子的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也正是子女的心愿。大奶奶的四个子女都很有出息。但她不愿意跟任何一个子女过。究其原因有两个,首先便是怕拖累子女,就如大奶奶在大老爷辞世那时想的那般“人老了,病多了,就成了自己的负担,成了儿女的负担。”她不愿意接受子女们的孝心,一个程度上就是怕拖累子女。大奶奶死的时候,老牛媳妇从大奶奶的衣服里搜出的那包老鼠药,就明显说服了这个问题。另一个方面就是不得不说的老屋情怀。通过对小说的通读,觉得这个老屋很有渊源。对大奶奶来讲,那是如同大老爷般不可舍弃的情结。大奶奶一生都在老屋,坚持保留老屋的原样,死时又不愿去医院。老屋是她的根。这里有她熟悉的一切,有她与大老爷生活的一幕又幕。在大老爷死后,老屋可以说是大奶奶的精神依托。大奶奶的一生都活在宽阔的胸襟中,无论是对死亡,对左邻右舍的帮助,俨然一个蕙质兰心的形象,让感动、感怀;最后便是大奶奶与老牛两家两代的救助扶持。大奶奶四个子女能有今天的出息,一个层面是由于老牛奶奶在其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帮助。滴水之恩,也要涌泉来报。大奶奶明显记着了这一点。本文名为大奶奶的心愿,看完这篇小说,委实为这个心愿的美丽炫目。大奶奶的四个子女回来是因为老牛,也是为了了结大奶奶的心愿。大奶奶活着的时候就多亏了老牛一家的眷顾,老奶奶死的时候老牛一家仍忙前忙后,从这里可以看出两家关系的非比寻常。了结大奶奶的后事后,四兄妹就大奶奶留下的遗产进行了分配,分配过程的和谐又是难得一见的,可以说是这四兄妹的感情好,也可以说是大奶奶教的好。其后又将分到的遗产全部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让老牛一家受益,为其女儿上学提供物质保证,这种人间的真情流露在当今社会觉得非常难能可贵。这也给予我们一个启迪:所谓一个耕耘一份收获,种什么瓜,得什么果。付出了,就有收获。小说的结尾描述的场景,是老牛六十岁生日,老牛的女儿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四兄妹携子女回来,两家子女在大奶奶的坟前上香,说着上一代的事情。那种浓郁的真情,让两家仿佛融为了一家。这种真情的流露,委实让羡慕,也非常感动!从总体上来说,文者文笔朴实生动,情感真挚动人,可感染内心。浅见,推荐共赏!【:消失若默】【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9: 2:26 话说,看完作者这篇散文化的小说,也是非常的羡慕。发生在大奶奶身上的事情,一字一句串成的故事,就是一种至纯至善的人间真情的凝聚。这种真诚的流露,穿透了一般阶层对爱狭隘的理解,成为一种人性里的博爱,散发着人性化的光辉。它借着生动朴实的文字于我们眼前流淌,仿佛奔放的江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爱无疆。它坐落于纷繁红尘,就是爱里的丰碑,能够给我们引导和启迪!在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很多种形态的爱。比如大奶奶对大老爷的爱,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左邻右舍的爱。这撒出去的众多情感,仿佛一张,紧紧地将大奶奶的一生融进其中。同时我们看到的回馈,是四个子女的孝心,还有老牛一家的感恩之心。在浓浓的人间真情主题之外,隐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存善心,做善事,天不欺,人不负。这种相互的爱,就如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没有任何一个从心间出发的举动会扑空。这也从侧面提醒我们要存有一颗大爱无私的心。
2楼文友: 19: 2:59 本小说的真情表达有三个不同层面的主题意义。首先是大奶奶对大老爷的爱。通过开篇一段简单的描述,我们知道太奶奶和太老爷的感情很好,这种夫唱妇随的默契,最能经得起岁月的煎熬,成就细水长流的恬静与美满。随后作者讲到的是大老爷的病。大老爷生了病,癌症晚期,打针吃药都无法抑止病痛的摧残。看着在痛苦中煎熬的大老爷,大奶奶的选择是停止治疗,放手让他先去。这种阔达的眼界不是一般人能够有的,的确让为其钦佩。大奶奶的这种做法,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深爱。因为太爱大老爷,不忍看其在痛苦中僵持,所幸放手。这隐约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就如我们所知,生老病死,是自然演变的规律。死字是个沉重的字眼,是因为我们谁都不能避开它。那么如何面对死亡,尤其是亲人的辞世?从大奶奶的行动中,隐约明白,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丽。倘若无力回春,不如放大家一个自在。深深的情,浓浓的意,放在心里,勇敢地走向未来,才是给予对方最好的报答
楼文友: 19: :44 其次讲到的是对子女的爱。在这层上,大奶奶的选择又一次让感慨。在的意识里,老人最大的心愿便是有子女承欢膝下。子女永远是父母眼中的牵挂,不管走到哪里,他们总在背后望着你,明亮如同夜晚的星辰。一家其乐融融,让辛苦大半辈子的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也正是子女的心愿。大奶奶的四个子女都很有出息。但她不愿意跟任何一个子女过。究其原因有两个,首先便是怕拖累子女,就如大奶奶在大老爷辞世那时想的那般 人老了,病多了,就成了自己的负担,成了儿女的负担。 她不愿意接受子女们的孝心,一个程度上就是怕拖累子女。大奶奶死的时候,老牛媳妇从大奶奶的衣服里搜出的那包老鼠药,就明显说服了这个问题。另一个方面就是不得不说的老屋情怀。通过对小说的通读,觉得这个老屋很有渊源。对大奶奶来讲,那是如同大老爷般不可舍弃的情结。大奶奶一生都在老屋,坚持保留老屋的原样,死时又不愿去医院。老屋是她的根。这里有她熟悉的一切,有她与大老爷生活的一幕又幕。在大老爷死后,老屋可以说是大奶奶的精神依托。大奶奶的一生都活在宽阔的胸襟中,无论是对死亡,对左邻右舍的帮助,俨然一个蕙质兰心的形象,让感动、感怀.
4楼文友: 19: 4:26 最后便是大奶奶与老牛两家两代的救助扶持。大奶奶四个子女能有今天的出息,一个层面是由于老牛奶奶在其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帮助。滴水之恩,也要涌泉来报。大奶奶明显记着了这一点。本文名为大奶奶的心愿,看完这篇小说,委实为这个心愿的美丽炫目。大奶奶的四个子女回来是因为老牛,也是为了了结大奶奶的心愿。大奶奶活着的时候就多亏了老牛一家的眷顾,老奶奶死的时候老牛一家仍忙前忙后,从这里可以看出两家关系的非比寻常。了结大奶奶的后事后,四兄妹就大奶奶留下的遗产进行了分配,分配过程的和谐又是难得一见的,可以说是这四兄妹的感情好,也可以说是大奶奶教的好。其后又将分到的遗产全部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让老牛一家受益,为其女儿上学提供物质保证,这种人间的真情流露在当今社会觉得非常难能可贵。这也给予我们一个启迪:所谓一个耕耘一份收获,种什么瓜,得什么果。付出了,就有收获。小说的结尾描述的场景,是老牛六十岁生日,老牛的女儿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四兄妹携子女回来,两家子女在大奶奶的坟前上香,说着上一代的事情。那种浓郁的真情,让两家仿佛融为了一家。这种真情的流露,委实让羡慕,也非常感动!从总体上来说,文者文笔朴实生动,情感真挚动人,可感染内心。
5楼文友: 19:41:46 师傅,看你这篇文章让我很自然想到了我本家的那个奶奶。
从我记事以来,就一直记得他们家对我们家的帮助,后来上高中,爸妈都出去了,我就直接住他们家。所以听她讲的故事也多。大多是以前她们的经历,听起来是蛮辛酸的。
现在每年过年回去,往他们家一转,她还是喜欢拉着我说话。只是年纪大了,看她走路的样子,我就心里戚戚然。真的是老了。貌似我怕老。
偶尔想起那时,是很感动的。
回复5楼文友: 21:06:40 小魔辛苦了,这就是真实故事作为素材的。有点虚构!
回复5楼文友: 16:08: 2 咋把这 小末 弄成了那 小魔 ?这汉字的错。
6楼文友: 20:02: 8 小默,你的按真得师傅的私传,佩服。师傅的文字行云流水,欣赏
回复6楼文友: 21:07:18 谢谢青青,希望看到你更多的好文!
7楼文友: 20:47:52 我的神啊,几千字的按,都辛苦 ,我什么都不敢按了,就看按,不看文了,O( _ )O~
回复7楼文友: 21:08:15 谢谢叶儿,你的按精炼而准确,也是一种特色。
8楼文友: 19:2 :00 极好的小说,极好的按语,问好朋友! 陈永安,男,山西万荣人。大专文化。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80年代开始创作,曾在省地报刊发表小说70余篇
回复8楼文友: 20:19:14 谢谢江湖!
9楼文友: 20:14:27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好孝顺的子女,愿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问好春雨阳光老师,祝愿好文连连!
回复9楼文友: 22:10: 7 谢谢宫主鼓励!
10楼文友: 15:2 :27 好文!拜读了!很多东西令人感慨!愿人间真情常在!
回复10楼文友: 16:46:44 谢谢小雨!
宝宝中暑
儿童中暑
儿童口臭是什么原因
引起腹胀的原因有哪些青少年长高吃什么钙片最好
热淋清颗粒治尿路感染吗
- 下一页:繁华迷日谢落斜阳
- 上一页:作家阿占做客如是书店分享99种不一样的活
- 06月21日体育大玛仕狗粮位置
- 06月21日体育大白熊犬做完疫苗后多久可以带出去位置
- 06月21日体育大白熊犬价格纯种大白熊犬多少钱一只全国报位置
- 06月21日体育大扫除怕阿柴捣乱网友就想了这个办法有点可位置
- 06月21日体育大家帮忙罗威纳狗狗的牙被我弄掉了该怎么办位置
- 06月21日体育大姐买水果让狗帮助拎着怕它的背被勒疼还垫位置
- 06月21日体育大狗热情扑倒女主人看这姿势不是头一回了位置
- 06月20日体育吃狗粮的狗狗需要另外补钙吗位置
- 06月20日体育合格主人如何科学年幼的吉娃娃位置
- 06月20日体育史氏金翅雀鲷的喂食要点以藻类为食位置
- 06月20日体育吃狗粮有味道吗位置
- 06月20日体育吃有吃相怎样对博美犬进行不要弄倒的训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