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

武皇则天关于不死武皇的介绍

武皇则天,关于不死武皇的介绍

中华帝国并不乏女性执政者,之前有吕后,窦后,贾后,萧后;之后有孝庄和慈禧。

但她们只是干政,而不是执政。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人。

问题是:她为什么会当皇帝?

或许,一开始她自己也没想到会称帝。因为她既非皇族又是女人,她接手的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而唐太宗非常励精图治和深得人心,是中华史上少有的明君。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贞观之治”怎能被颠覆?又有谁能够颠覆?

问题在于,一代明君在选择人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十四位皇子中,嫡子有三。其中,九子晋王李治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太宗最爱的长孙皇后还生了嫡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长子八岁便被立为太子,做为人重点培养。四子聪明好学,端肃多才,气焰颇盛。

两人明争暗斗,背后各有朝臣暗中支持,集结了一批小舰队和小朝廷,随时准备抢班夺权。斗争的结果是“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双双流放。

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便大力主张重立懦弱的李治为太子。因为,李治既无党羽,又无实力,只能受控于元老派,不妨碍元老派的既得利益。

元老们把李治的懦弱善意地包装为“仁孝”算盘打的不错,却没料到性格阴柔的李治偏偏喜欢沉静果断的武媚娘。

他们更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受控于他们,而是控制在武则天手里。他们虽把李治扶上台,不久的将来,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都整了下去。

武媚娘通往皇位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开始,她并不是李治的女人,而是李世民的才人。太宗皇帝并不喜爱英明果断的女人,他喜爱的是温柔和顺的长孙皇后。14岁至25岁,十一年最美的年华等来的是感业寺的青灯古佛。

非比寻常的武媚娘不肯认命。太宗病重之时,借着侍奉汤药的机会,她的蜘蛛网悄悄搭在太子李治身上。太宗逝后第二年的忌日,高宗李治前往感业寺上香,两人重逢,媚娘美目含泪,李治心驰神荡。

然而武媚娘乃先帝之妾,出家之人,新皇帝再喜爱也得遵守礼法。二人正愁眉不展之际,愚蠢的王皇后却主动将媚娘引入后宫,以对付萧淑妃。

事实却是引狼入室。媚娘已深具12年宫斗经验,一方面魅惑皇帝连生四子,一方面成功策划“王皇后杀害小公主案”“王皇后魇胜案”同时拉拢前朝元老李绩,流放硬对头褚遂良,瓦解元老政治集团,成功登上后位。

这一年她31岁。寻常女子如能成为一国之母并受皇帝独宠,当心满意足、别无所求了。但武则天深信自己的才智不输于天下任何一个男人,积极参与朝政,并以事实证明了女人治理天下的才干。

可是,高宗李治和前朝的男人们为什么同意她干政弄权?

李治虽然软弱,但登上皇帝宝座,拥有至高权力后也激发了蓬勃的欲望。但他却面临三大难题:如何走出先帝的光环?如何摆脱权臣的控制?如何克服性格的弱点?

贞观之治,成就斐然,君仁臣忠,民富国强。李治干好了,是先帝的福泽。干不好,是自己无能。

权臣追随先帝多年,功勋卓著,谋略过人,拉帮结派,以权谋私,公然腐败。为将武昭仪送上皇后宝座,李治居然也得向宰相长孙无忌行贿。

长孙无忌寿宴,李治武媚亲临相府,连封其三子,外加十车金银珠宝。而长孙无忌只收钱,不办事,暗地怂恿褚遂良从中作梗。

皇帝权力被架空,成了摆设。可李治很难克服性格的弱点:多愁善感,软弱任性,优柔寡断,胆小怕事。面对权臣,心里发怵,只好一忍再忍。李治的苦恼能跟谁商量?请谁出力呢?

李治很快发现武媚能力和魅力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她沉着冷静,深谋远虑,机敏果断,精力旺盛。她不仅个人能力超强,而且极富政治手腕。她不仅能帮他处理朝政,而且做事颇富心机,里里外外帮李治打理得得心应手。

渐渐地,李治不再担心皇位坐不稳,也不再受大臣的气。再利害的大臣,如褚遂良,都被她的威势吓破了胆子。

于是,高宗李治决心和皇后一起解决自己的三大难题。因为皇后再强大,不过是给自己多了个帮手,多了份力量。皇帝和皇后的利益永远是一致的。失颜面事小,失事大。

武皇后深知自己身边危机四伏:朝廷反对声讨不断,后宫王皇后根基未除。武皇后亟需建立自己的队伍,她首先起用了李义府,许敬宗等一众小人。那些所谓的君子大多不屑于和女人为伍,她只能靠政治态度来画线。

小人有小人的用处。他们擅长察言观色,拍马吹牛,造谣告密,制造事端,后宫一些卑鄙之事可放心交给他们去做。且他们没有社会基础,容易控制,随时可以做替罪羊,弃如敝履。

而真正大振朝纲,治国强军,伸张正义,树立楷模还需仰赖君子。女皇武则天再执政后期便大量任用狄仁杰那样的正人君子。

有小人助力,武皇后首先处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去太子李忠。这位高宗的长子被贬后数年内虽安分守己,仍以谋反的罪名被赐自尽。

接下来便是针对昔对头长孙无忌的大清洗,罪名是“伺隙谋反”诬以谋反是帝制时代政治斗争的好武器。“伺隙”便有很大空间。皇帝愿意相信,就是真的。如果不信,也没诬告者太大。

长孙无忌百年老树轰然,带倒了一片树林。曾经的宰相褚遂良,韩瑗,来济,和他们的亲属及门生或贬或杀或流放。从此朝臣俱知政归中宫。

皇帝李治没高兴几天,便发现除掉长孙无忌集团以后,权力还是不属于自己。新宰相李义府和许敬宗狗仗人势,日渐嚣张,并未把自己放在眼里。

窝囊的李治进行了三次努力,最后一次甚至密诏宰相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面对霸气横露的皇后,皇帝的每次反抗都以出卖臣下顶罪告终。儒相上官仪被杀,全家沦为宫奴。其孙女上官婉儿才思敏捷,日后在宫中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即获重用。

至此,李治变得服服帖帖,朝臣们再也不相信皇帝废后的魄力和能力。武皇后开始垂帘听政,与李治并称“二圣”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李治的身体每况愈下。33岁得了风眩,目不能视。35岁患风痹,不能久坐。46岁患痢疾,致使56岁病逝。

武则天却越活越年轻,越干越红火。大唐帝国在她的带领下创下了新的。

武媚娘当了28年皇后,做了几件大事。

1.与李治同往泰山封禅。

2.上书改革政务,颁布十二条施政纲领。

3.组建“北门学士”行政班子。

4.大力推行科举制度。

5.攻陷平壤,高丽灭亡。

6.立长子李弘为太子,李弘被毒死。继立二子李贤为太子,李贤因“谋反”被废贬,三年后被逼自尽。继立李显为太子,高宗病故后继任中宗。

中宗李显仅继位两个月,便被一纸皇太后令拉下台,理由是不堪大任。小儿子李旦继任睿宗,由太后正式册封。新皇帝被安排长期休假,太后公开摄政。

此时的武太后已经六十岁了,时不我待,容不得她再慢条斯理。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改年号,建新都;还将政府的核心行政机关之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

所有人都看出来,武太后自己要做女皇帝了。

此时,自然有人站出来反对,李氏岂能改姓武?武则天因此大开杀戒,文官代表为宰相裴炎,武将代表为大将军程务挺。这一文一武曾是太后的左膀右臂,于公于私都为太后立下汗马功劳。

同时快速平定了一场叛乱。带头的是助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的大功臣李绩之孙李敬业。

裴炎为先帝元老,德高望重,倔强难制。程务挺重兵在握,战无不胜。李敬业为将门贵种,曾纠合万余兵力。这三个人的死让朝臣们变为一群沉默的羔羊。

接下来的是针对李唐宗室的大清洗,因为他们是改朝换代的直接障碍。为此,武太后建立了骇人听闻的告密制度,酷吏应运而生。他们发明了一系列酷刑,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朝堂之上过半的官员被清理。

经过清理,四海人心稳定,各地纷纷呈报祥瑞之象,民众聚集请愿改朝换代。武则天假意地一再推脱,“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在66岁那年的九九重阳节登基称帝。

女皇登基四个月后开始斩杀酷吏。她需要改善自己的形象,改变社会风气。

她清醒地知道王朝的长治久安绝不能靠这种不光彩的勾当来维持。女皇年事渐高,她需要刚正贤良之臣助她建设得之不易的武周。

以“中华神探”闻名的狄仁杰,其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没有狄仁杰,武则天充其量不过是位治国有方的女皇帝和擅长玩弄权术的女政客。是狄国老润物细无声的规劝和调教,让武则天成长为从善如流的政治家。

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温柔,也不在霸道。而是在温柔和霸道之间自由转换。该温柔的时候温柔,该霸道的时候霸道。

狄仁杰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帮助武则天认清自己的内心,确定李显为皇太子。

此时,的李唐宗室已人人自危,韬光养晦; 武家的侄子武承嗣飞扬跋扈,武懿宗趾高气昂,滥杀无辜。还有貌似乖巧的男宠张氏兄弟陪伴在女皇身边。

谁来,是巨大的悬念。

悬念即隐患,武则天心里,立谁为储都有风险。聪明的狄仁杰将建储大计化成绵绵细雨,一有机会就说,一点点渗透。从内心挣扎中解脱出来的女皇终于将被废的李显定为太子。

武承嗣夺嫡无望,很快抑郁而死。从未摄政的睿宗李旦识趣地恳请逊位。举国从上到下都松了一口气。

此时,不消停的是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他们是女皇晚年的男宠,整日陪着女皇寻欢作乐。他俩的权势之大和民愤之大,已经成为帝国的风暴中心。

太子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嫡女李仙蕙和嫡女婿武延基仅仅在家中议论了张氏兄弟,就被女皇下令杖杀。

武延基是武承嗣的继承人。李唐和武周两个皇族的嫡传死的不明不白,因此,两大皇族迅速化干戈为玉帛,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张氏兄弟。

更为严重的是,此时女皇生病,文武百官一律不见,身边只有张氏兄弟负责一切事务,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谋反?

箭在弦上,只好逼宫。

两天后,在位14年的一代女皇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新皇帝宣布恢复大唐国号。

女皇在十个月后去世,临终前留下,赦免王皇后和萧淑妃等情敌,褚遂良和韩瑗等政敌。自己去帝号,称皇后,与丈夫高宗合葬于乾陵。

乾陵前树立着两座碑。代表武则天的无字碑静立千年,和记述高宗功德的有字碑遥遥相对。武则天写了洋洋洒洒六千余字高度赞扬了丈夫高宗李治的政绩,而对自己却一字不言。

或许,女皇的一生连她自己也说不清。又或许,她有意留白,因为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赞扬,随人评说。

武媚娘在感业寺曾给李治写过一首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朱红的石榴裙换为金色的帝王衮冕。这位女皇帝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层次和色彩,让男性中心的世界不那么单调和乏味,也让后人解读历史时多了一个选择和视角。

偶尔心绞痛是怎么回事
小孩吃什么健脾胃
心悸和心律失常怎么办
最近更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