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

雀巢忘归通天崖散文

摘要:“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 漫步岩深谷邃、古木参天、丹崖绝壁、风景秀丽的赣州通天崖,就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广福禅林寺、石窟造像、摩崖题刻,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不改其曼妙姿容,清风徐来的霞风山影中,梵音阵阵、袈裟穿梭,仿佛看见王阳明、阳孝本、苏东坡、等风神儒雅的大家名士踏歌而来。 一

赣州通天崖由摩沙岩石山组成,是一处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具“状若瓜瓠、窍可通天”的特点。在这里营建石窟寺,可以把佛像直接凿在丹崖绝壁之上。由于亿万年以前的地壳运动,山上植被丰富,形成了大量的天然岩洞。

“广福禅林”寺后面有几个天然岩洞,当年就是寺院的藏经洞。佛教徒居住在洞内,念经礼佛。明朝嘉靖年间编写的《赣州府志》记载:“通天崖,县西二十里,岩下空峒如屋,僧即为居。”

进入景区,依山而行,山腰有一个因风化剥落而形成的扇形丹霞穿洞,巨石横空,状若雄狮,蔚为大观。洞内有一股强大的过堂风,凉风吹拂,爽畅无比,让人暑意顿消,身心安泰,乐不思归,故题为“忘归岩”。

苍翠树木环抱中的忘归岩是整个景区丹霞地貌发育最良好的洞穴,顷刻之间让你体会到“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特征,这里四季流淌的风,让你流连忘返,这里从唐宋留存至今的摩崖题刻,令你驻足欣赏赞叹,仅明清两代遗留的诗词唱和就有50多品。

忘归岩的右侧有一款巨大的题品,“天际尘清”、“寒谷生春”八个字大气磅礴,如日月行空。“寒谷生春“一款是明万历年间秦大所题,“天际尘清”一款是明万历年间姑苏人徐正元所题。

步入通天崖石窟,就像步入了一座艺术的殿堂。映入眼帘的,除了错落有致的摩崖题刻之外,便是那端坐在半空之中的万龛石佛。这些犹如鬼斧神工般开凿的石佛神态各异,仪态万方地端坐在悬崖绝壁之上,好像正在上演一部佛国大戏。雕刻的题材有罗汉、菩萨、大肚弥勒等,均为浅龛,形式多为圆拱。

晚唐开凿了八尊菩萨像,最醒目的是位于翠微岩一带的几尊唐代末年开凿的单龛菩萨雕塑。第一尊是广福禅林寺僧房屋檐后面的水月观音像,像高1.61米,面相雍容,半咖跌坐,屈左腿伸右腿,戴高宝冠,佩项圈,短璎络,着双领下垂大衣。第二尊是观音立像,戴高宝冠,面相丰圆,宝增下垂,双手合十于胸前,足踏莲台,是通天岩保存最完整的唐代菩萨像。第三尊是作沙门装束的地藏菩萨坐像,面相方圆,头戴风帽,身着朴素的列装,左肩搭膊咖跌坐,双手持禅定印。观音菩萨因能遍察世间一切而得名,地藏菩萨的含义是像大地一样,含藏善根的种子而得名。

位于广福禅林寺院后的山崖至高处,雕凿着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像。在左右两边的岩壁上,又依山势开凿出五百罗汉像,形成拱卫格局,呈现出“悬崖架梵宫,万佛坐观空”的恢弘气势。这一组宋代雕塑的罗汉像,个性鲜明,肢体语言十分丰富,让你忍俊不禁,想和他们牵牵手、说说话,一起分享游通天崖的快乐心情。这些罗汉雕塑的原形,出自现实生活中虔诚修行的僧侣之中。

罗汉,是梵文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理想的最高果位。在佛教寺院里,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的组群雕,再现了“成佛并不难,只要心诚出家,人人均可成佛”的佛理。罗汉形象体现了“心本是佛,佛本是心”这种人佛一体的思想,十分切合现实生活。

通天崖景区保存完整的雕塑 48尊,绝大多数为宋代的作品。这些雕塑抹去了佛的威严,让佛走下神坛,来到了人间。他们面圆颊丰,眼如丹凤,站立的姿势放松自然,手脚弯曲的弧度优美,面部表情生动。细看那微睁的双眼,狭长的眼角,浅浅的微笑,会让你深深地感动,这不是佛,是活灵活现的人,是真真切切的人间。

建国后,戏剧家田汉先生,作家沈从文先生先后来到通天崖,从文先生称赞“通天崖造像衣褶圆润,为雕像上乘之作。”

通天崖因何而得名?原来,在广福禅林寺内有一个天然的漏米洞。传说,古时候这个洞内每天都会漏下来一些白米,不多不少,正好够住持和尚和香客们一天食用。烧火和尚得知这一秘密后,心魔在作怪,整日想着如果把洞口凿大一些,就可以漏下更多的米换钱。可是,这个洞口被凿大后,漏了三天三夜的砻糠,就什么也不漏了。仔细辨认,当年贪心和尚留下的斧凿之印,还历历在目。

从忘归岩再往前走就到了阳明书洞。王阳明先生正不知疲倦地向弟子陈九川、邹守益讲授“致良知”学说,他告诫弟子们“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要求弟子们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达到“致良知”的境界。后人把王阳明先生的讲学之处称为“观心岩”。

在忘归崖的题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阳明先生的一首五言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何来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这首诗至今仍清晰可辨。诗的后记云:“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

王阳明一生与赣南结下了不解之缘,来赣南前,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到达赣南,平息了谢志珊农民起义后,被封为“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和两广巡抚。王阳明的足迹踏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市郊的通天崖。

在通天崖幽静秀美的山洞中,王阳明面壁思索“良知”学说,并完善他的“良知”学说和一系列教育理论,并将他的几部重要著作《传习录》、古本《大字》和《朱子晚年定论》整理刊刻出来;在通天崖,王阳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平息农民起义,完善了他的军事学说。王阳明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只有静坐息思虑,进入“良知”的境界,才能弃俗成圣。

在通天崖广福禅林寺的西侧,有“阳公祠”,原为寺中的禅房,为纪念本地名人阳孝本而立为祠。通天崖原先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石窟,自从有了阳孝本,才名声大振。阳孝本是赣州上犹安和乡莲花井村人,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相蒲宗孟聘为西席(家庭教师),因看不惯官场的腐败之气,不收佣金南归。南归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通天崖寺庙,一份留给自己日常用度。

“一童一鹿自相随,不觉山间笋蕨肥。看尽荣枯弹指过,烧痕青处认春归。”这首诗是阳孝本在通天崖神仙般快乐生活的写照。

1094年,苏东坡被贬路过赣州,听说有位曾任丞相西席的人隐居在通天崖,两人相见后,形影不离,在廉泉旁的一间禅房中彻夜长谈,“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现今的苏阳夜话亭可为当年两贤相会时的见证。此后,阳孝本多次来到苏东坡下塌处回访,两人相约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凭吊,到莲花井和梅岭嶂游玩,留下了一段佳话。

通天崖早在唐宋时期就是佛龛遍地,香客不断,以独特的美吸引了众多官宦名流前来游玩,并题诗刻字。我最喜欢的是南宋工部尚书胡榘在赣州知州任上作《通天崖》:“万龛石佛坐观空,安用悬崖架梵宫。纵使风雷室岩窦,此心元自与天通。”

通天崖的摩崖题刻中有不少明清名人的精品。明万历年间的赣州通判唐邦佐怀才不遇,整日沉迷山水之间,经常邀友人前去游玩,游遍了赣州的山山水水。在通天崖的忘归崖、龙虎崖留下了三品题刻,书法笔力沉雄刚健。在明嘉靖年间的四川人周满笔下,通天崖是一幅“万象悠悠人啸吟,秋山真欲卧云深。王乔何处追仙侣,月上玄霄抚玉琴”的人间美景。

惬意行走在满眼翠绿的通天崖山路上,远远看到一间现代气息浓郁的白色平顶屋子,大门上端有“蒋经国舞厅”几个大字。这是蒋经国19 9至1945年赣南主政期间,在通天崖留下的遗迹。为了摆脱外界纷扰,放松心身,蒋经国经常会来到广福禅林寺朴素的山房居住。伏案久了倦了,喜欢在通天崖的山路上散步。看到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且不受空袭干扰,决定在这里建一个舞厅。每逢周末,他会带着属下的官员亲眷到这里来翩翩起舞。这也是他倡导的新生活运动的内容之一,这里留下了正值盛年的蒋经国与婚外恋人张亚若成双成对相依相偎的身影。

千里横黛色,碧林绕数峰。通天崖是美的,我的一枝拙笔难以描绘。山的峻秀,水的缠绵,湖的宁静,佛的玄远,特别是那满眼醉人的翠谷绿海让人流连驻足,乐而忘归。

共 02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题材的广泛和结构自由,它即不拘一格又写法多样;所谓“神聚”是说它的中心集中,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来写人叙事。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赣州通天崖,并以对通天崖这一名胜的游历过程贯穿全文,不但介绍美景胜境历史典故和人物,而且表达了个人的深厚而浓烈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或可多可少的“形”。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同时,熟稔而又信手掂来的历史名人、名句、掌故,亦为文章增色不少。最后以“乐而忘归”的最后两字,扣住题目更显匠心的精道。。:老树老树

1楼文友: 14: 8:10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仁者乐山也,才有如此美文。问好,作者。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2楼文友: 14:56:59 以一个景点为中心,穿插了名人名事与典故,让难写的游记写出了不同味道,欣赏学习了。

楼文友: 17: 0:25 在大自然中穿越历史,欣赏美景,怎能不乐而忘归!写的正如你好!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4楼文友: 19:55:46 一篇美美的游记。不仅长见识,而且长知识!问候作者,冬安,笔健! 小小职员,爱好摄影,喜欢写字

5楼文友: 0 : 1:4 山的峻秀,水的缠绵,湖的宁静,佛的玄远,特别是那满眼醉人的翠谷绿海让人流连驻足,乐而忘归。 作者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如此?!美文啊!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怎么测骨质疏松

怎么解决骨质疏松

怎样知道骨质疏松

老年人腿抽筋怎么办
尿不尽解决方法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