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

木马就西安鼓乐与小崔说事散文

我曾多次自豪地说过,2005年是“西安鼓乐”年。这年,是“西安鼓乐”被列入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的第二年,是“西安鼓乐”保护工作和演出最活跃的一年。

其一,6月,由一位姓李的女士策划组织了西安周至南集贤东村、西村和长安何家营等农村三大鼓乐社赴京在海淀剧场举行了盛大的演出,著名歌唱家王昆、李光曦、马玉涛等文艺界人士观看了演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二,借此机会,三大农村鼓乐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了专场演出,受到田青等音乐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其三,8月,以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为主体的“陕西省民间艺术家代表团”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华夏民俗文化节”,并在北京白云观举办了“西安鼓乐专家学术座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史学专家及中央、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博士生、硕士生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其四,9月,西安大吉昌、西安东仓、周至南集贤东村、西村和长安何家营,还有以后从北京演出归来的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等六大乐社,先后参加了“西安市古文化艺术节”古城墙演出月活动;

其五,就是10月初西安鼓乐进入央视与“小崔说事”的那一幕了。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幕!

我的积极参与,并非“追星”,更非要上央视扬名,而是作为一名西安鼓乐的爱好者、支持者深被此次活动的组织者所感动了。这是纯粹自发、自由式的民间活动!

我其所以被感动、被卷入,全是因了那位叫做马玉安的“北京知青”。他并非西安人,却对鼓乐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情。他的这种感情来自《西安晚报》社的孙永宁,而孙永宁又来自城隍庙的乐师曹馥元,还有一位与我同姓的雷鸣科,也是城隍庙的乐师。孙永宁出自采访职业的需求,采访过曹、雷,并出自自幼的鼓乐熏陶,曾拜他俩为师,研习鼓乐,会打“开口子”小锣。

“北京知青”马玉安是位文学爱好者,在给《晚报》投稿中识孙。因孙在向曹、雷二师请教中,深知鼓乐之价值、内涵,常与马出入于城隍庙鼓乐社,与艺师们日益情深,也悟出了西安鼓乐的某些奥秘的道道来,对她是有点钟情了。俩人闲谈,欲使西安鼓乐上央视,借以扩大影响,促其保护工作。结果成功了,是马玉安在他的老家——北京,跑上跑下跑成功的。于是讲给曹、雷,曹、雷又讲给我,就这样,我们五人就进入了央视“小崔说事”圈。

走前,我问曹,有没有演奏安排?曹曰“没有”。我提醒他还是带几件小乐器的好,以备他们万一要演奏之急需。因这毕竟是专谈音乐的嘛!于是带了“四小件”:一面乐鼓,一个“开口子”(小铜锣),一把笙,一副镲。结果还真的用上了。

当我们在央视招待所住定,“小崔说事”的一位编导就来安排“上台”事宜了。进门寒暄后即问:“你们能否演奏?”曹答:“可以!”补充说“只可简单演奏。”编导说:“正好!”于是谈了演示方案:要我主讲,其他四人各执一器,演奏后随意接受小崔采访。即确定:曹吹笙,雷打镲,孙敲“开口子”,马击鼓。可马玉安提出他不会击鼓,于是我自告奋勇地说:“我来击鼓,让马玉安主讲吧!”马却又有疑虑:“西安鼓乐的历史、价值和读谱,我还吃不准……”咋办呢?一时静了场。我说:“不要紧,我们说给你!”机警的编导接了话茬:“就这样定了吧!”我感悟到:“小崔说事”的节目,大多都是这般即兴创作的!

方案既定,就进入紧张的排练了。时在上午11时整。

曹师吹了一小段鼓乐曲,给大家灌了耳音。我们投入了紧张的排练。曹师吹笙,悦耳中听,雷打镲,孙敲锣,得心应手,问题出在我的鼓上。我六岁时好鼓,充当过社火队的“小鼓手”,长达五分钟的《风搅雪》可一口气打他个“满场叫好”,可这段仅一分半钟的鼓段子,却怎么也敲不到点子上。冲着“西安鼓乐上央视”,我得把它啃下来!临时抱佛脚,跟着曹师学。我终于可以随曲而奏了。短短一分半的鼓乐曲排练,竟用了整整一个小时。

饭后没休息,还在心底里敲打着我新学的鼓点……

我们终于上台了。时在下午两时整。就是后来央视播出的《小崔说事——音乐传奇》那一幕!

“说事”,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还是让全国电视观众看到了那部标明近于宋代俗字谱的“天书”,听到了由此谱传承下来的古代音乐。

“西安鼓乐”的主要价值,正在于他所采用的这种近千年前的宋代俗字谱,是仍然存活着的古代音乐史料!宋与唐临近,说他源自唐乐传统,也是可信的。如小崔所讲的那样,正是由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发现了由“西安鼓乐”艺人代代相传的这个“古谱”手抄本的“天书”,才使我们今人听到了一千年前唐宋音乐的遗音。

这不是骇人听闻,是有史、有事为证的。

1957年我读陕西师大唐宋文学时,熟知南宋有位词家叫姜夔,号“白石道人”,人亦称“姜白石”。他不仅善词,而且精乐,可谓一名造诣很深的作曲家。由于我很喜欢音乐,也爱写点辞赋,还学着作曲,与这位姜夔先生有些近似,对他就尤为关注,乃至崇拜有加。我特意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他的资料,发现有他作曲的《扬州慢》《杏花天影》《隔奚梅令》《暗香》《疏影》《霓裳中序第一》等十七首词的乐谱存世,惊喜万分。但只可傻视,不会读谱,心想,要是像现在的简谱那样,不就可以听到宋代的音乐了么?这一天,终于等到了,这就是该年8月杨荫浏与阴法鲁先生合著、出版的的那本《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

须知,这本书稿是在195 年前就已写好了的,只是由于用宋代俗字谱标记的姜白石所留下来的十多首创作歌谱谱字有些还弄不清而无法出版。其所以这时能够出版面世,就是由于杨先生弄清了“西安鼓乐”所用的谱字,正是宋·姜白石所书写的旁谱,即“俗字谱”。至此,结束了那段“不识姜谱真面目”的历史。

(杨曾说:“陕西鼓乐给我们保留了珍贵的音乐遗产、乐谱和演奏音响,给我们音乐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我的《白石道人歌曲研究》写出来三、四年不能发表,是因为其中有些符号得不到准确的肯定,经过对陕西鼓乐的采访,得到了可靠的解答。我想你们对陕西鼓乐的研究,将会可能解决音乐研究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见武文斌编著《西安鼓乐曲选》1999年12月版)说的就是这件事。)

195 年,杨荫浏先生来到西安周至南集贤村、长安何家营村和城隍庙鼓乐社,看了许多艺人手抄乐谱,其符号与“姜谱”是极相似的。不是无人会读么?“西安鼓乐”的艺人会认、会读,且会奏!这使先生万分激动,他在连声称赞“西安鼓乐”艺人们承传中国古代音乐的伟大功绩的同时,觉得《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这本书出版的时机成熟了,于是经再次修订,于195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此事既成,轰动乐坛,也震惊了世界!日本音乐学者岸边成雄、匈牙利音协主席沙波尔奇·班采、美国华裔学者梁铭越等著名人士,不断来西安访问,聆听西安鼓乐,探索中国古代音乐的来龙去脉。一时,人们狂喜,赞语连篇。岸边成雄说:“在西安鼓乐中可以看到日本雅乐的用语。”班采说:“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交响音乐!”梁铭越说:“唐代音乐未亡,还保存在今日的西安!”

在这种氛围下,早在1951年就已开始西安鼓乐收集整理研究的李石根先生等,加紧了收集、保护西安鼓乐工作的进度。至六十年代初,就油印了五大本资料,辑有西安鼓乐曲牌一千余首(套)。还保存录音40多小时,收集民间祖传乐谱一百多本,并占有大量的艺人口述笔录、照片等资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获和功绩!

如今,在国务院办公厅红头文件政令下开展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工作中,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正在延伸和深化。

我本是学文学的,却因了酷爱音乐而在“五大本鼓乐资料”卷油印成册的1961年被调入陕西音协,从此与李石根先生相识,与西安鼓乐结了缘,自然也就听到了杨荫浏先生编写、出版《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那本书的故事。再后,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了。此文开头列出的2005年那些有关西安鼓乐的活动,我是大都参与了的。

这就是我“不追星”,“不扬名”而自愿参加与小崔“说事”的真正的缘由。

央视演播结束,大家争着与小崔合影,一片欢乐气氛!为了留下这珍贵的纪念,我只忙着给马、曹、雷、孙们拍照,不曾闪出让旁人为我留影的念头。脑子里闪现的,尽是刚才小崔采访“西安鼓乐”的镜头,是我们在高台上演奏“西安鼓乐”的场面。

我零距离地端详着那位笑眯眯的小崔,觉得他是一位十分可爱、可敬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然而,由他用幽默语言道出来的“西安鼓乐”,却给我的心上增添一些沉重感!……

2008年7月 0日追记

共 6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散文艺术家雷达先生介绍了西安鼓乐“申遗”成功,细数了整理和发展西安鼓乐的有功之臣,追忆了200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的前后经过。详述了西安鼓乐的特点、发展历史以及它受到民众喜爱的原因。这也是音乐史中的一篇宝贵文献,材料翔实、条理清楚。欣赏推荐,敬茶问好!谢谢赐稿!【:神秘老太】

经常腹胀是什么原因

哪些原因会引起腹胀

上腹胀的中医治疗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怎样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怎样
如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便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