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

回望旧院的人性和礼性

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因为时日的久远,新鲜的东西最终会失去繁华,闪亮的东西也必然失却光泽。然而,时日虽然久远,必然也会存有难以抹去的记忆,让人想起旧日的景观,以往的沧桑,让人去缅怀过往的世人世事,并因此而触动心灵深处的抚今追昔的心绪。

——题记

一座旧院,一幅乡村田园的风俗画卷。

走进了《旧院》,当我跟孙女辈的“我”一起,躲在少女视角中,暗暗审视着作者曾经熟悉的旧院轶事,蓦然发现:旧院的门在记忆中徐徐打开,亲情的疼痛静静地流逝在黑白色的底片中,犹如在欣赏一部老电影,《旧院》中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离我渐行渐近,小说中人物以及彼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感情纠葛也踏至而来,翟家六个女儿的成长、婚恋嫁娶,翟家昨日的繁华或“太平盛世”,以及时间流逝中的风流云散与沧桑变化仿佛历历在目。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

融入这部小说,时时处处总可以让我触摸到一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

“阳光照下来,田野上一片明亮,不知道谁说了什么,人们都笑起来。一个男人跑出人群,后面,一个女人在追,笑骂着,把一把青草掷过去,也不怎么认真。我坐在地头的树底下,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

——多么熟悉的生活场景,作者所翻拣的绝不不仅仅是她个人记忆,更包蕴着丰富而宽广的时代的意蕴,小说中再现的那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感情的纠葛,总有意无意的撩拨起我无边的遐想与联翩的思绪。

一座旧院,一首“人性”与“礼性”交织的宛约诗篇。

温馨的田园风景画卷才徐徐展开,作者又在不经意间悄然峰回路转:

“老一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儿女,竟没有给翟家留下一点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翟家就须做小伏低”作者由此引发的关于姥姥和他五个女儿,不确切地说是六个女儿的故事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深刻的主题。

因此,我并不曾将目光锁定于作者挥洒的那美仑美奂的田园诗情,而是从作者娓娓道来的温情的叙述中,涉足于岁月沼泽和泥泞,去感知姥姥的独断专横、姥爷的纨绔懒散、五姨的刻薄、父亲的狭隘嫉妒、舅的多情善感,去感受作品中人物内心深处的纠结与绞痛。

携心灵徜徉于付秀莹老师浓墨重彩铺陈的旧院,我心灵的触须触摸到了作者回望旧院时双眸里所挟带的缕缕温情。生产队里的会唤醒了我冬眠的记忆,场院里的露天电影拾起了我童年的乐趣,旧院里女人纳鞋垫的场景撩拨起我心产头暖暖的感动……这如诗的乡村风俗画卷一如那氤氲的茶香,从《旧院》角角落落铺展开来,一直延展至我的眼前。

偌大的旧院,因为“姥姥””和她六个女儿的存在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儿国”,篱笆墙也苑囿起了她们的喜怒、哀乐、憧憬和感伤。在看似不经意间,女性命运的流变构成了《旧院》的叙事主体。在这些女人身上,我看到的是与我记忆有相勾连的昔日的乡村,显现出的是旧日农村女性命运的缩影。跟随着作者的笔踪在那琥珀色的时空隧道里穿行,去翻捡那零乱的记忆碎片,沿着旧的蹊径有序的排列开去,竟然连缀成了一条五光六彩的项链——是的,旧院的故事是散点的,颇似国画山水中的透视法则,它并不集中于生动完整故事情节的起转承合,也正因为如此,也才铺陈出了《旧院》浓郁的沧桑意蕴。

品读着作者用文字浮载起的那段似水流年,一抹凄清的寒意在我心怀间慢慢浸润开来,那伸展于记忆深处的层层根须也蔓延至我的灵魂深处。

从作者心灵间流淌的文字,延伸成了一条通往她过往的心路,我甚至在那如今已是破败的离笆墙外听到了旧院中她少年时代的声声嗟叹,在那缕缕寒凉的月光里窥见一双清澈的充满了好奇的童真的眸子,恍惚间,文字里走出了我的乡邻父老我的好友至亲,甚至能从其中捕捉到我自己当年的影子,对过往时光的沉缅与感慨不禁也油然而生。

走进了《旧院》,也让我走近了作品中的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姥姥”是《旧院》中第一个率先出场的女人,原本柔弱的女性,却因姥爷的纨绔而显示了女性的刚强与耐性,因膝下无子这块巨石沉重的压在她的心头,她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延伸至她的五个女儿身上,时时处处操控着女儿们的命运,介入乃至窥探着女儿们情感生活的,至使寄人篱下的大姨对她始终耿耿于怀;让艰难生存于“姥姥””和父亲夹缝之间母亲倍受煎熬,让花容叶貌喜欢唱戏的四姨最终嫁给了平常平庸的生活。但对六个从身上掉下来的心头肉,姥姥却不愿去关心去体察她们心底的隐秘与渴望,一味地将她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女儿们,让她们都带着怅然的无奈进入了由她一手圈定的命运的程式,任其人生笼上灰暗的色调。置身旧院,让我听得见“父母”诸位姨娘们在姥姥预设的围城里无助的叹息与无奈的呐喊,目睹到了她们苦闷中的彷徨与艰辛的挣扎。一部《旧院》,于幽婉细致地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以及人们微妙的关系之间,再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民间社会中的盘根错节,演绎了翟家的“盛世”及其衰落,让我们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人情的冷暖,以及叙述者的伤感与无奈。

“改姓的风暴还没有平息,母亲临产,大姐出世了。这对姥姥无疑是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姥姥一生养育了六个女儿,她绝不希望看见下一代再有女婴降临旧院。姥姥招了上门女婿,原是想替翟家接续香火的。如今,改姓不成,又生了女孩,姥姥的病症越发重了。月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她觉得欠了姥姥。在这个家,在旧院,她没有颜面。”“姥姥”和“父亲”这一老一少咬牙憋气的较劲,却让年仅十九岁的母亲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进退失据。

“那时候,大姐不过两岁多,在院子里跌跌撞撞地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摔倒了。姥姥在纺线,唱戏,不孝儿在眼前心肝欲碎——母亲躺在炕上,看着二姐皱巴巴的小脸,只有流泪。父亲也更加沉默了。在旧院,轻易不说一句。”姥姥对母亲的惩罚,通过对孩子的冷淡和漠视达到了极致。

“两年以后,当我出世的时候,姥姥已经彻底绝望。她决定让父亲和母亲走。”气急败坏姥姥在绝望中分明已经失去了理智,赶尽杀绝,不曾给父母留下半步退路。可见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姥姥“的心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让她人性扭曲,行为极端。从而也让姥姥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僵持的状态。

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观念,“重男轻女”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男孩、女孩的看法,也影响着旧院中五个女儿的婚姻、恋爱等各个方面,小说中“姥姥”的心结便是由此重重地结下,并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她对我父母,五姨和“我舅”等不同人的态度,影响了旧院中的多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子一日日长大了,五姨的脾气也一日日古怪了。有时候,看着女儿的背影,姥姥想,这是怎么了?简直莫名其妙。为了刘家的事,姥姥没少跟五姨闹。比如说,孩子回家来,手里举着一串糖葫芦,问谁给的,孩子说,奶奶给的,或者说,是叔叔。姥姥就颇不高兴。觉得自己的孙子,平白地吃刘家的东西,她委屈得不行。凭什么?这一来二去,怎么说得清。五姨却不作理会。她知道姥姥的心病。她偏要让她疼。她恨她。”

“姥姥””与五姨,本是母女关系,但在招了“上门女婿”之后,却又转变成了“婆媳关系”,小说对她们的关系、矛盾及其转变,有着精确细微的描写,她们既是母女,但更是婆媳。这微妙的关系让五姨很尴尬很难堪,甚至心生恨意。“有时候,她就想,她这一生,总也不会有津津有味向人宣讲婆婆的不是的时候了。”这无望的感伤中包涵着五姨心中怎么样无奈的隐痛!

小说就是这样以诗意的方式写出了旧院里“姥姥”和她的女儿与女婿们内心的纠结,以及岁月长河中的失落和惆怅。作者并没有以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去写“旧院”中的每一个人心理流程以及他们人生的人生际遇,通过一个旧院折射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让我们从一个家庭的“盛世”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繁华,我们从翟氏家道在岁月中的渐变和衰微,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岁月中的兴衰和交替。

《旧院》用诗意的回望重建了已经远逝和凋弊了的的乡村伦理世界,在旧院的家庭伦理秩序中,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主题,成全了“姥姥”这个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她多舛的命运而展开。旧院的篱笆墙内,作者淋漓地抒写着亘古不变的中国家庭伦理的道场,旧院的篱笆墙处,作者则渲染着中国乡村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姥爷懦弱无能且性格闲散,打造出了姥姥的精明坚韧与刚强,让她一个女流之辈成了支撑旧院的中流砥柱,也成为家庭伦理最高的权威与决定者。“姥姥”一生操劳坚韧,养育了六个女儿,因为没有子嗣的心结,尽管女儿女婿温和孝顺,她依然无法释怀,无法面对传统家庭伦理所应对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焦虑。“姥姥”是苑囿于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下行走于广袤的乡土社会中成千上万女性中的一员,几次文化潮汐激浊扬清的启蒙,也无法理清这种家庭伦理的是非曲折。她一生最大的悲哀的是自贱自轻于自己是一个女性,“姥姥”用她坚韧的母性和妻性构建了温暖坚固的旧院,且让旧院在风雨飘摇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样女性的勇气、聪慧与刚强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姥姥”的五个女儿来说,为了旧院成为旧院,她们充分地配合了这种家庭伦理的架构。然而,正是为了这样一个旧院,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威势下,一旦建构起这种无女性主体的母性与妻性的权威,其后果让旧院坍塌乃至荒芜。

小说中,作者对母亲和五姨命运的刻画着墨最多。对一个家族而言,招婿入赘是有伤颜面的事情,然而在一个需要男性子嗣的大家庭里,又成为一件无法回避的无奈的选择。面对“我”的父母依然无法生儿子的事实,竟然铁石心肠地将他们扫地出门!并因此也在父亲和我舅的心灵之间树起了一道厚厚的篱笆墙,让连襟两个的心难于融合到一起。

“姥姥”的一生因此伤及她至爱着的亲人!每一个女婿入赘,她都要在女儿面前摆开了婆婆的姿态,在入赘的女婿面前极力的维护着她这家之长的尊严,总想左右自己的女儿和入赘的女婿。然后,“我”的父母因为连续生了三个女孩被扫地出门,五姨和丈夫撑起了旧院的门面,最终却在耿耿于怀中弃旧院而去。小说对于五姨心性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对于母亲,缘自于姥姥以婆婆身份造成逼压的切肤痛感,面对入赘丈夫的复杂心态,都在行云流水的内心独白中,流向旧院最幽深的暗夜:“从一开始,母亲就夹在姥姥和父亲中间,历尽了煎熬。强硬的姥姥,暴烈的父亲,婆婆一家的歧视和轻侮,贫困的日子。母亲不知该如何面对。她只有逃离。”同时,在暗夜中又闪动着灼人的幽光,那是看不见的旧院的阴影,徘徊在旧院的枣树上,暗示着五姨最终对于旧院的遗弃。

难以忘怀小说中这样的一幕场景:“姥姥病了以后,不再下地,家务也不理,只是坐在纺车前,整日整夜地纺线。姥姥嘴上叼着烟袋,手摇纺车,唱戏。一家人都心惊肉跳,不知如何是好。我母亲跪在一旁,流泪。姥姥微闭着双目,不看母亲一眼。父亲在屋里坐着,对着墙,一脸的铁青。”

父亲和我舅,这两个旧院的女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都和旧院有关。这两个男人,他们之间的较量,几乎贯穿了漫长的后半生。

“我舅和五姨成亲那天,父亲去得很迟,母亲几番延请,求他,逼他,软硬兼施,费尽了口舌。后来,父亲是去了。喝多了酒,把酒盅摔碎了,说了很多莫名的醉话。我母亲从旁急得直跺脚,只是哭。我舅把母亲劝开,自己在父亲身边坐下来,父亲满上一盅,他干一盅。也不说话。最后我舅只跟父亲道了一声‘对不起’,众人都看呆了。自此,我舅同父亲很热络地来往,称兄道弟,闲来喝两盅小酒,叙叙家常,简直亲厚得很。”

在这两个女婿的对峙、和好以及他们的明争暗斗之中,隐藏着中国家族内人际关系中隐秘而细致的心理流变,小说细腻地把握住了这两个男人的性格及其关系的微妙变化,呈现出了其内在逻辑性与复杂性。小说对复杂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显示了作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一面,这与其单纯敏感的一面,既对立而又统一,形成了这部诗性小说内在人性意蕴的丰富性。

一部《旧院》,一段回望历史的凄美挽歌

一部《旧院》,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文笔,打破了叙事的陈规,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诗意的散文,散文化了的小说。因为它比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内涵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主题,小说中站立起来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而富有灵性。作者将记忆中的那些人与事,那些细碎的体验与心疼,用情感的五彩丝线将其串连,使它远比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更能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更加接近我们生活的体验。作者没有以“小说”的常规来束缚表达的自由,而是在自由的表达中拓宽拓深了小说的宽度和内涵,创新了小说的体例风格和表达形式。一部《旧院》给我拓展开了一个甚为开阔的精神视野,写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悲哀与惆怅,那就是一个美好世界的消失,人们面对世事变迁的沧桑与无奈,以及重返旧日时光的心底的温馨与欣慰。让我们从作者记忆的翻晒中品味她浓浓的“乡愁”。

共 680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半个小时阅读这篇文字,我的内心一刻都没有停止思索,完完全全地沉浸在旧院的时光中。旧院的苍郁的风景,旧院里生活的苦痛女人,旧院里藏匿的人性故事,都一股脑地澎湃来,海浪一般,我被淹没了。一个家族的盛衰,是在时代的浪潮中起伏不定的,所有的故事和人都将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而奋斗。旧院,“姥姥”这个人物是主线,链接着她的众多的女性、男性,都在故事中沉浮,他们一起演绎了一段乡土情怀的伦理画卷。可贵的是,小说中的人物虽多,但个性鲜明,作者的文字充满散文的诗意,给旧院的过往和未来铺垫了一层怀旧的色彩,点缀了一道迷离而凄艳的光芒。作者的这篇杂谈,对作品进行的细密清晰的梳理,夹叙夹议,罗列语言和场景,有的放矢地对作品慎重的剖析,从人物,语言,结构,情感,主题,基调,手法,方式等等方面,娓娓道来,让读者对作品有了清晰深刻的印象,不读文本,却感其意,勾起阅读的欲望,此乃书评的高超技巧所致。作者的点评语言自然流畅,富有哲理,文字功力深厚,抓牢文本,吃透精髓,深度阅读后才能有如此熟悉的笔意。精彩文字,。【:孙本召】 【江山部·精品推荐110 2 0007】

1楼文友: -22 1 :1 :41 旧院的时光充满了沧桑,那些生活着女性,在旧院里消逝着自己的青春和未来。一部值得耐心阅读的小说杂谈。问候快乐! 一口木刀雕文字,两袖清风笑人生。

回复1楼文友: -22 20:08: 6 一部充盈着沧桑的味道的《旧院》,经由我一读,却读出了白开水的味道。得益于孙老师的析读与赏析,又还原了旧院的厚重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谢谢孙老师抬爱,让心花诚惶诚恐!

2楼文友: 10: 8:50 支持朋友,一部观读后感。让我理解了全部精华。 开花不结果

怎样调理小孩脾胃虚弱

薏芽健脾凝胶效果如何

一周岁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

小便黄赤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孩老是便秘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都有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