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丽水梦(1)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谈不上是仁者智者,却与水有份特殊的情缘。
小时候,外祖父常与我们讲起一个故事,那就是何丞相修造通济堰。外祖父姓何,是何丞相何澹之后。因没有儿子,外婆常说,何丞相仅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可女儿非常地贤淑。所以,何姓人少儿子,可女儿必定贤淑。听得出他们的自豪与伤感。因为通济堰,引松荫溪水入碧湖平原,使得五万亩良田基本得以旱涝保收,碧湖从此成为丽水最大的粮仓。我的祖先作堰治水,流芳百世,泽被后人。
外祖父的祖上是碧湖横塘人,这是何氏后人的祖居地之一。村庄位于碧湖镇下游约一两公里处,现在上赵村与溪对岸下南山村的中央。清光绪 二十六年(1900)两次山水暴涨,横塘村被洪水冲垮,房屋,田地被毁,人畜伤亡。1912年,即外公说的民国元年的那场大水,将横塘村彻底冲毁,全村移靠上赵村。 两场灾难后,外祖父的祖父早逝了,祖母带着儿子即外公的父亲,另嫁到现在我们村。外祖父出生时,取名为洪水。我曾傻想,若不是这两场大水,或许我的家族史就要改写了。当然,历史是众多偶然事件的结果,是单轨迹的,不能假设和重演。
年少的我因为长在水边,水是我们寻找乐趣的源泉,游泳、抓鱼、摸虾、水仗、撑船等,这些农家孩子原生态的游戏,曾给严重物质缺乏的童年带来多少的快乐,增添了多少生活色彩,至今它们还会在梦中出现。然而亲历的一件事,却让我对水陡生恐惧。
那是1974年,碧湖县头渡船超载沉船,死13人,即当地人俗称的十三个头这,是我们砍柴过往的必经处,之所以会超载,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挑着柴薪的乡民们,在早出忙忽了大半天后,挑着沉重担子,又累又饿,急着过渡赶回家里。因人多船窄,大家仗着识点水性,每次都将船挤得满满的,很多时候,溪水平到船的前沿,大家用脚用手去挡水。然而这次不走运,船沉了,十三条鲜活的生命顷刻间没了,有些家庭是夫妻双亡。十三具鼓着大肚子的尸体横陈在江边,那凄惨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在庆幸自己没在这船上的同时,幼稚的心灵充满着对水的恐惧。
但作为生活的必须品,柴是不能缺少的。而平原里的人,只能到山上去砍伐。近处的山,显然已经被砍剩得不能再砍了。人口在不断增加,而薪柴的资源有限,长期以往,我们需要的薪柴如何解决?这似乎事关人们的生存问题。幼小心灵里,从此埋进了一个有关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最原始的忧虑。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有一天突然发现平时玩耍的江,不再清澈,不再旖旎,泛起泡沫和臭味。从大人口里得知,那是上游松阳县建了造纸厂,两岸美丽的风光中间,流淌地却是一江污水。江如同得了重病了一样,她已不再引起我们的任何兴趣。少年的我已经清楚,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无知的我以为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差不多,欣然填报了该志愿,入学后才知道完全是两码事。在工作了十多年工作后,一次环保局公开选调人员,我也毅然报名了。当主考官问起为何要报这一岗位时,我动情地讲到了年少时的经历,不想取得好成绩,多年的环保梦终于得以如愿。一九九六年,丽水坚决地关停了当地骨干财源的四家造纸厂。之后,瓯江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一江碧水向东流的景象重新实现。。
丽水,以水得名,水是我们生存生活发展的基础,水更是丽水的特色和骄傲。因为在众多江河被污染的同时,丽水的水绝大多数仍能保持二三类优良水质。人再有钱,若周围是一潭潭黑水,吃的水质尚不能保障,再多的钱又有何意义。水患历来是人们需要防范的灾难,我们的家园是否已经固若金汤,是否能抵制百年一遇或是几百年一遇的大洪灾,值得我们重视和考量。而越来越少的优质水资源,或许是我们丽水得以腾飞的引擎。
但愿丽水青山永驻,碧水长流,江河安澜,水业兴旺,这就是我的丽水梦。。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外祖父
外祖父,母亲的父亲。俗称外公。《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许后立三年而崩,諡曰恭哀皇后,葬杜南,是为杜陵南园。后五年,立皇太子,乃封太子外祖父昌成君广汉为平恩侯,位特进。”参见“外公”。
通济堰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 下一页:异能小神农 第4031章 底牌尽出
- 上一页:修仙从做鬼开始第一百三十章海外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