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他在微信战友群里发表感想

 侯严峰

 电影《芳华》首映,泰山学院教授、音乐系主任杨宁迫不及待地抢看了上午九点多的那个“早场”。随即,他在微信“战友群”里发表感想:“看了《芳华》,一天下来满耳都是《绣金匾》的旋律,眼前总在闪动着‘草原女民兵’的舞姿。电影里的许多故事分明就是我们当年在部队宣传队时的写照。”

 杨宁是我的战友。《芳华》表现的那个年代,我们正在济南军区所属内长山要塞区文艺宣传队。杨宁虽是新兵,但唱歌、谱曲、演奏单簧管样样在行。没几天,许多当年的战友都观看了《芳华》,并在“战友群”里纷纷发表感想。有在影片中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回想起埋藏在心底的那段“小秘密”;有追忆自己那个年代青春芳华,在家里伸伸老腰、蹬蹬老腿,幻想一下重返舞台;也有的“吐槽”影片扭曲历史,把一群本来青春、美丽、纯真的部队文艺战士描绘得面目全非……

 有位当年的女战友说,那时的我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欢快小鸟,工作之余,常常是肩并肩、手牵手,歌之舞之,单纯得甚至有点儿“冒傻气”。勾心斗角、恃强凌弱、嘲讽挖苦,甚至合伙欺人,不属于我们那个年代,更不是我们文艺战士的做派。不少人对影片中的细节表示质疑。比如芭蕾舞剧《沂蒙颂》“我为亲人熬鸡汤”的优美旋律中,一位男舞蹈演员竟然因为女舞伴何小萍身上的“汗臭味”公然拒绝与之共舞;还有人则对影片“好人没好报”的结局感到心凉:“让人开始怀疑人生……”

 对比《凯旋在子夜》《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等战争影视剧,有人发出了《芳华》“亵渎芳华”的慨叹。其实,褒也好,贬也罢,《芳华》的热映本身,已经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对于逝去了的那个年代的留恋,对于青春芳华的惜别,对于美丑善恶的辨析。从这个意义上说,《芳华》对人性的颂扬与针砭,对同类题材影片的挑战与突破,已然引起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兴趣。

 一部电影,不可能尽述人生;即便是那个年代,芳华也不都是完美无瑕的。爱与哀痛,寻觅与错过,善良与冷漠,崇高与卑微,这些复杂的人生经历,也无可避免地揉入了影片中的那些故事、那些人。有人说,从影片开始直到结束,一直沉浸在一种无可名状的压抑情绪中,却一时难以找到宣泄的出口。也许,正是这种并非刻意制造的“压抑”,才给人们留下了芳华散尽之后,对于时代、社会和个体命运的反思。正如编导者所说:“《芳华》骨子里是热的暖的。”

 在我看来,《芳华》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较好地处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无论命运怎样安排,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不可能千篇一律。当然,同处一个时代,同在一个军级文艺团体,我们要塞区文艺宣传队和影片反映的省军区文工队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些故事更是如出一辙。我们宣传队也发生过男演员给女演员写了一封表达好感的信件,却被女演员上交“组织”,结果一直当“先进”的男演员被调离,后来又作复员处理的事情。也是1978年下半年,我们要塞区文艺宣传队要解散了。最后聚会那天,场面和《芳华》描述的别无二致:排练厅里挂了一块很大的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五个大字:“啊,朋友再见!”四位歌唱演员缓步走上前台,为大家演唱了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一曲唱罢,四个人已是泪水涟涟,情不自禁地相拥成一团,台下的我们也都是相拥而泣。我们知道,这一别意味着什么。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片尾歌声的萦绕间,观众们唏嘘着走出放映厅。《芳华》还在播映,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阅历的观众也还在褒贬不一地热议这部影片。

 回首花月皆相似,人生何处不芳华。

SourcePh" >宫颈炎怎样能好
拉肚子快速止泻的办法
承德十佳男科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