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流年破罡街散文

1

在贾樟柯的电影《小武》里,邮局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场景。或许那还不能算作是邮局,事实上,贾樟柯只摄取了一个悬在墙壁上的邮筒。片中人小武一个若无其事的动作(归还失主的身份证),暴露出他未曾完全泯灭的良心。这个若无其事的动作在我的脑海里盘桓良久,我甚至固执地认定,在贾樟柯的少年生活里,一定也有过一个这样的邮局,至少是看见过这样的邮筒。

破罡街上的邮局,大约是全中国最小的一个邮局。那条小得像一道加号的十字路口,往东去是扫帚沟,往西去是乡政府的办公大楼。一个绿漆斑驳的邮筒钉在路口的小店外面(这也应该是全中国最破旧的一个邮筒),烈日晒,暴雨淋,仿佛考验它持久的耐心。信件和报纸都摆在小店的柜台上,一个礼拜也或许是两个礼拜,由村干部前来认领并分发到各个自然村。农忙的时候就很难说了,通常是半个月甚至二十天才能来领一次,即便是发放《录取通知书》这样的时节,也不能固定。好在那时候,大家对时间这个概念总是缺乏足够的关注,他们所谈论的,往往都是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之前发生的事情。他们都沉浸在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之前的“”里津津乐道,语气听上去,仿佛都是第一个知道的人。当然,具体的时间无一例外地都被他们忽略掉了,发生过的说“昨个”,正在发生的说“今个”,将要发生的说“明个”。“昨个”、“今个”和“明个”,所有的时间都在其中了,几乎也指涉了他们漫长的一生。其实想想也是,时间上的早或晚,又有什么关系呢?事情总是一样的,大可不必那么较真。也没有谁会那么较真。这时候的破罡,俨然就是世界的唯一的中心。时间于是慢了下来,慢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慢成了一个长途跋涉的老者,走到破罡街的时候,需要好好地歇一歇,而且歇得漫不经心。

那些迟来的信件更像一个个步履蹒跚的老者,脾气好得没话说,崎岖的道路让它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的,缺胳膊少腿的,时常,还走错了家门。某年,寄到牌楼的一份《录取通知书》就投错了,撂在隔壁村的一堆废报纸里,过了一个暑假,又过了一个寒假。卖报纸的时候终于被一个熟人发现了,但那时候,那个中榜的同学已经成了一个小木匠。娘老子哭得死去活来,骂得死去活来,小木匠却淡然地笑着,似乎这份通知书,已经与他的命运无关。

邮局于是成了一个窗口,一边是破罡,一边是外面。“外面”有太多的他们还无法了解的事情,这客观上又让他们对邮局产生出一种微妙的心理依赖,于是一到雨雪天气,破罡就成了一个风湿病人:有一点点酸,还有一点点疼。

除了报纸和信件,邮局,这个与邮寄有关的事物,许多时候,仿佛都是可有可无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信息必须要通过邮局来传递,也没有什么书信非得要通过邮差递送到他们的手里。他们缓慢的一生,大约也只有汇款这样的大事需要托付于邮局,在他们看来,邮局就是那个钉在墙上的不会泄密的邮筒,这让他们觉得踏实,同时也深感放心。

破罡人不知道,邮筒其实也是会泄密的。小武内心的秘密,尽在那个悬在墙上的邮筒。破罡街上的那个邮筒,又何尝不是呢?只不过,许多年了,所有的秘密,已永远地散落于风中。

2

那个帅气的邮差来自扫帚沟街上,他的名气,大约仅次于乡长和书记。他才二十出头年纪,骑着一辆墨绿色的自行车,吹着响亮的口哨,断断续续的哨音像一串串飞溅的水,在风中响亮地抖动。他的这个动作使他显得更帅了,哨音飞速飘过去,心跳渐次慢下来。他出现的频率是一周一次,他的到来是个盛大的节日,节日的氛围在破罡中学达到了巅峰。他先给校长和教导主任送《安徽》和《安庆》,他后给老师们送《安徽教育报》和《语文报》。他几乎就是故意的,分发信件这个环节每次都被他搁到了最后。他一定是故意的,他拿出一封信,对着扩音器喊:“刘晓岚——”;他又拿出一封信,又喊:“左玉琳——”……

喊到名字的几乎都是女生。她们的欢喜都写在脸上,像一汪荡漾的水,随时都有可能漫出来。她们把信抱在怀里,捉在兜里,夹在书里,一个个的,脚步都碎了,脸上的花骨朵全都打开了。

没有我的信,一直没有。哪怕只有一封。

我真羡慕那些能时常收到信的女生,尤其是左玉琳,几乎每周都能收到一封。那些信据说都是从扫帚沟街上邮来的,但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扫帚沟街上的谁在给左玉琳写信,而且写得这么勤奋。左玉琳读信的样子非常撩人——头埋到了课桌下面,一只手挡在课桌上,像一条警惕的白蛇,颤动着,仿佛是准备应对可能的入侵。间或也会抬起头来,左顾右盼,面色酡红。

偶尔也有一些地址或姓名不详的信件无人认领,放在教室外面的窗台上,不久之后便神秘失踪。同学们都是好奇的,总觉得每一封信里都藏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与教室外面的那个世界息息相通。

有一次,窗台上搁着一封写给左玉琳的信,那一周,左玉琳请假了,她的父母在闹离婚。第二天一早,同学们就在悄悄地议论那封写给左玉琳的信,他们说:左玉琳这个狐狸精;他们说:我的妈耶,写得丑死人!

不久之后左玉琳就辍学了。左玉琳甚至没有和谁打声招呼,就长久地消失于我们的视线之中。再后来,左玉琳就结婚了,对象居然是那个邮差,于是邮差就成了我们共同的敌人。他依然给校长和老师们送报纸,依然喊同学们来领信,但渐渐的,节日的氛围忽然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冷脸,无有一丝欣喜与热情。他大约也觉到了无趣,每次来,总是悄悄地把报纸和信件搁在办公室外面的窗台上,尔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据说他们过得并不幸福,夜半的时候,一个扫帚沟都能听见左玉琳凄厉的哭声。但也有人说,他们过得挺好的,半夜了还在压马路,还有人看见他们在大街上长时间地接吻。到底孰真孰假我就不知道了,传言里的事情,说不准。

许多年了,我还记得左玉琳——她是那么的爱笑,看上去,有点像是刘若英。

【破罡街之二:老杜茶馆】

破罡街是条真正的小街,它长不足500米,宽不过20米,中间的那道十字路口像某个孩子画出来似的,向四个方向歪歪斜斜着。沿街的店铺大都小到不能再小,但脸面还算干净:新潮美发、百姓百货、破罡邮局、志友诊所、老杜茶馆、美味厨房……远远地看上去,像一册册挤在一起的形色各异的书。

清晨的小街非常热闹,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小街聚拢,人挤人,脚踩脚,仿佛一个乡的人都拥了进来。上了年纪的老人占了大多数,剩下的就是一些专程来采购的妇女,一些跟脚的小孩。老人们的目的地大多只有一个:老杜茶馆,老人们不是为了喝茶,也没什么特别的大事,就是去那里坐坐。多少年了,破罡街最热闹的去处一直是老杜开的茶馆。一张张油漆剥落的四方桌子,一把把缺了口或缺了把手的大茶壶,一条条漆黑麻乌的长凳子。大门旁边,是一口热浪袭人的大油锅,其间翻滚着的春卷,是小街最知名的早点,一个破罡的人,大概都吃过。倘是低头,便能看见火光中的锅底,黑而且厚,仿佛能够一块一块地割下来。——老杜茶馆里的陈设常年都是这副老样子,像那些黯然老去的时光,在烟雾缭绕的堂屋里丝丝弥漫。这样的陈设与老人们的心境是相宜的,老人们一进来,尘封的往事就争先恐后地打开了,那些忧伤的琐屑,串成了一段段陈谷子烂芝麻般幽暗的岁月,这时候,老人们的笑容都堆在脸上,仿佛每一段岁月都是辉煌的。在这样的氛围里,连最寡言的老人也会打开话匣子,甚至会主动说起一段未竟的年少时的情事……老杜,只有老杜始终保持着微笑,添茶水,抹桌子,送春卷,那种微笑,仿佛早已勘破了尘世。老杜似乎也有理由勘破尘世,说到后来,那些先走一步的人总是会频繁地出现在老人们的回忆里,人世无常的唏嘘与来日无多的感喟,很快就和新升的阳光一起,充盈于每一间屋子。

日子久了,一个乡的老伙伴们几乎都能相互叫出名字。隔几日不见,老伙伴们就嘀咕上了:老王感冒了;老张的脚崴了;老李的哮喘又犯了……这些隐秘的病痛很快就广为人知,并在口口相传中被无限地放大了。倘是又隔了几日,还是不见谁的影子,老伙伴们一准就坐不住了,春卷也不那么香了,往事也懒得再提了。时常也有某个老伙伴忽然就不见了,也可能是没了闲钱,更多的怕还是为了被人惦记,就着鸡汤好下面,故意消失一段日子。但到底还是按不住,没等到耳根发热,忽然就自动现身了。一顿笑骂之后,这个“老不正经的”必然会喊:“老杜,今个春卷算我的。”

一根春卷五毛钱。多少年了,价格一直没有变。没有变的还有那一壶壶粗枝大叶的老山茶,茶味很淡,也很涩。

老杜茶馆于是成了一艘在时光的洪流中长期搁浅的船,满载着一船沉甸甸的回忆。老杜茶馆甚至还成了小街的一个代名词,这个问:“去哪呢?”那个必然会这么答:“去老杜茶馆呢!”

大多数时候,除了老杜茶馆,小街几乎都是安静的。妇女们想买的很快就买了,跟脚的孩子们也很快就讨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太阳一爬上巢山,集市便像露水一样散了,但老伙伴们依然会留在老杜茶馆里,打麻将,摸纸牌,下象棋。站着的人比坐着的人还多,下象棋的也有人喊,打麻将的也有人骂,但没人会较这个真,输赢本就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

当夕阳低垂,晚霞如水,小街就慢慢而彻底的安静了。黄昏的小街像个淡定的老人,连炊烟都是不急不慢的,三三两两的。事实上,黄昏的小街几乎就是座荒凉的空巢,只有老杜这样的老人愿意守在店铺里,看着有气无力的灯火在晚风里流蹿。冬天的夜晚,七八点钟的时候,小街就睡过去了,睡过去的小街像一场盛大的死亡,安静,连老杜的鼾声都能够听到。

老杜和父亲是多年的至交。算起来,老人家,今年应该有八十岁了。

我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乡亲们,但我估计,堂姐说的,应该不会错。

共 7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文章像是一出怀旧的黑白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长不过500米、宽不过20米的破罡街,其中有三个主要场景:十字路口的邮局,老杜茶馆,志友诊所。在通讯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在偏远的农村,邮局是通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并由此演绎出一幕幕人生悲喜剧。《录取通知书》投寄错误,改变了一个农村小伙子的人生轨迹;送信成就了帅气投递员与 左玉琳之间的姻缘。老杜茶馆陈设简陋,却是老人们流连的去处,在那里感受时光的老去,人生的无常。文章写的是破罡街的旧事,反映的是特定时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意蕴深刻,耐人寻味。荐阅。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流年!【:燕剪春光】【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624 8】

1楼文友:201 - 17: 7:09 读您的文章,仿佛津津有味地在听一个乡村老人讲述那过去的事情。文章极富生活底蕴。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楼文友:201 - 20:15:4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骨关节炎会不会遗传

怎样确诊骨质疏松

骨关节炎吃什么饮食

婴儿反复发烧怎么办
宝宝健脾吃什么好
腹胀便秘吃什么有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