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菊韵关于格律诗的声韵问题杂文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啊、兮、哦、唉……人需要哀叹,也需要歌唱。

我们知道诗是歌词。有记录的最早的诗歌,应该是记载在《吴越春秋》里的《弹歌》。全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原始人狩猎的生活。出于先秦,先多少就很难说了。从中外文学史看,诗歌是走在各种文学式样的最前头,文学从诗歌起。

“吭吆——吭吆——”,大家熟知劳动号子,比如夯歌、船歌、纤夫之歌、举木之歌。这是有源头的。“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劳动产生娱乐,悦乐需要歌舞……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说“我是‘杭育杭育’派。”他站在劳动人民一边。

后来,有了歌舞。

《毛诗序》: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故有,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舞着牛尾踏歌,八段。怎样的八段歌词,已经不可考了。或是丰收后的庆典,或是宗教的祈祷仪式,反正,载歌载舞,欢乐之情溢于言表。后来有了诗。《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再后来有了曲,元曲和元戏剧。

2

歌是唱的,必然有声有韵。

诗歌的压韵,从初衷来看,无外乎读来顺口,有利于记忆,有利于传诵而已。律,音律,我国古代审定音高低的标准,而“律”,作诗的规矩,是后来的事。唐以前的诗没有“律”,随情恣意,并不讲那么多规矩。李白和李白前是古风,不是律诗,杜甫师范了绝句和律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他写得最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 恣肆,飘逸洒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平平实实,规规矩矩。他的《登高》被誉为古今第一七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句不对仗,无句不在韵,其诗歌气象及诗体格律,俱臻巅峰。

所以,我们说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当然,我这里是玩笑话,杜甫的现实主义是他写《三吏》《三别》,反映了唐的社会现实,而不是指他的诗严格规范)李白太个人了,无法复制,李白的浪漫不可学,学不来。杜甫,乃领律诗之首,垂范于后世,师其而习之者甚众,绵延不绝,乌泱乌泱的……至今。

律诗讲究很多。五句七言,平仄拗救,协韵叶韵,对仗骈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律诗的韵就是个问题。

你知道不,律,也就是规矩,却是后来人规定的。我们所说的平水韵,虽然是依据唐人用韵总结而来的,但并非产生在唐朝,而是宋朝。词林正韵,也并非产生在宋朝,而是清朝。可见,在唐朝,并不存在什么平水韵,同理,在宋朝也不存在什么词林正韵。古体(在此指古风)是可以有规律换韵的,用韵比较宽,因此不存在什么格不格的。词,邻韵、近韵是可以通压的。

自古以来,语音的变化极大,声调的平上去入,平分为阴阳,入派了三声。如果,泥古,严格按唐的雅音去“律”,试试,必为鸟语。两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了。

唐的当年,安禄山亦好作诗,作《樱桃诗》云:“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寄怀王,一半寄周贽。”后来,到了宋,《平水韵》出来了,就有人说,“或请以‘一半寄周贽’句在上,则协韵。”(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

清•俞樾《茶香室三钞•蜀音押韵》:“然则顾亭林谓《毛诗》有以方音协韵者。如《小戎》之‘参’与‘中’。”鲁迅说:“译诗就更其难,因为要顾全音调和协韵。”

况且,还有个已消失的入声字呢。

若依律,“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个“儿”字你怎么读?“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日西斜。”“斜”字怎么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虎”字你又怎样去读?

其实,拘泥古韵者未必读得出。

宋人量唐人的履而做鞋,清人又量宋人的履而做鞋。一帮子文人们弄得,非得让后人奉为圭臬,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一句呵斥:“你也配姓赵?!”

我怎觉得这是现代版的“削足适履”呢?

比如,宁裹了小脚,也要步出雅韵来。

4

“要知道,我们是新时期的现代人,任何艺术,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拘泥于平水,死死咬住平水韵不放,是历史的倒退,也是诗词学的倒退。”(《说说飞雁格》文/狂野孤狼)

我们不是古人。

所以说,诗,能唱,能乐,能记就行。诗言志,志者,记也。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人人都是自己的诗人。你愿意,你就写。非要论“律”,也很,似乎,雅人们的文字游戏。

诗,美在意境,胜于意境。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我有时也作五七言四八句的,却不敢说“拟唐”。野狐禅耳,所以,在此,扫文人们的兴。

2019。01。14

共 218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学习了作者这一篇杂记随笔,心中再次涌出许多感触。因为对于作者提出的问题,我在许多公众场合与一些诗人讨论过或者还争论过。就是关于如今写作格律诗的声韵问题。我是赞成作者观点的,首先诗歌就是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就没有诗歌,因此我对于那些搞文字游戏的诗和无韵的乱排列的新诗一般都不大欣赏。主要是不接触实际,无病呻吟,空乏感慨,没得真情实感,更不接地气,这样的诗人民不喜欢,也不会久久流传。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人需要哀叹,也需要歌唱。 那些劳动号子其实就是人民喜欢的好诗。我写诗就是写自己的体验,写社会劳动者的情感,我乐意做个‘杭育杭育派’和‘山药蛋派’。坚持写我自己喜欢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诗词,即使有人说我不很高雅,我也无所谓,我就是喜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真实情景的朴实诗句。我就是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的,为时代而歌,为劳动者而歌。 我也很赞成作者:“ 歌是唱的,诗歌是要压韵的”的观点,因为诗歌的初衷就是要读来顺口,有利于记忆,有利于传诵和歌唱。没有韵律,那就不是诗歌,如眼下许多新诗,就是散文的分开排列,没有韵味。其实好的散文也是有韵味的。因此有的新诗很是不逗人喜欢。但是写律诗就要讲究韵律,要依照前人的“律”来写才合格,才能检验通过,不然你的意境,文辞再好也不能过关。写格律诗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当然这就很是死板,我多次企图跳出这个束缚,可是就是屡遭攻击,因此我至今还是尽量按“律”律作诗,因为我一个人对抗不了陈规,也无力创造新的音律,只好走着我国古代的格律老路。2018年11月我参加中国高峰诗词清江论坛,那些大诗人专家很推崇杜甫,要写诗词的人向杜甫学习,因为杜甫是现实的,反映社会和民生的。这篇杂文里,作者的论点很有前瞻性,因为那些陈旧的为审定音高低的标准,而“律”,那些作诗的规矩,终究是要被时代发展打破的,那些格律镣铐是一定回甩掉的,但是那是后来的事,还要经多年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我们目前还得按“律”的规矩来写格律诗,按平仄拗救,协韵叶韵,对仗骈偶来写,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我们要为打破律而奋斗。李白和李白前是古风,杜甫规范了绝句和律诗……这些都是证明了律诗再发展,有美好的强劲希望。“雷池”可以得越。 新时期的现代人,任何艺术,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预料诗人们不会久久拘泥于平水韵,不会死死咬住平水韵不放,因为那是历史的倒退,也是诗词学的倒退。一篇杂论,见底深刻,作者旁征博引,知识深厚,赞一个!我赞成作者观点:诗词要有韵律,但是可以打破平水!问好作者!(:黄金山)

1楼文友: 10:58: 一篇关于诗词格律的杂论,值得学习,特别推荐!

回复1楼文友: 11:22:21 谢谢黄金山,回复,看我的留言!

2楼文友: 11:1 :22 猴哥的这篇杂文只能交给古韵来审核,我不懂古韵看起来有些不明白,看了黄老师的按语,略懂了些,学习中。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2楼文友: 11:2 :09 谢谢叶社,我有一大段说明,在留言,你看看

回复2楼文友: 11: 1:48 谢谢叶社,我有一大段说明,在留言,你看看

楼文友: 11:20:24 黄金山好,谢谢编评。我的这篇文字和前篇关于文化思考的文字都是我最近参加的一次文创座谈会的交流,一家之言,很有些反潮流的味道。关于律诗问题,历来两派,争论很久了。我是新党,试图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一是,是必须韵,无韵不成诗。二是,怎么去韵,依古或拟唐,似乎削足适履的痛苦。三是,时代在发展,诗,特别是律诗的出路何在?我们应该创我们新的律诗。

此文昨日在菊韵投稿后,迟迟不见编发,挂着,我早上给叶雨说,我的这篇文字个别,怕也是棘手,难编,如果没有人,不如退稿。叶雨说她找古韵,说他们懂。呵呵,却是老弟你额。谢谢!

4楼文友: 11:42:46 猴哥,黄老师是老兄,比你大两岁。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4楼文友: 11:44:46 噢,对不起,我不知道,我一直以为我是菊韵的老大呢,哈哈。对黄老兄表示歉意

5楼文友: 14:0 :0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韵律又重弹。我也很同意大圣的观点,就是一时无法去替代那些平水,近日问说有中华通韵问世了,看来我们的观点可以打破古人!看来大圣是先知先觉了。我一个乡巴佬,没得老师教,全是自己学习一点。按语写不来,只是感觉而已。不当处请圣指正!谢谢!

回复5楼文友: 15:04: 4 老兄好!老兄客气了!

6楼文友: 15:21:47 很赞同老师观点,有韵有律才为诗词。挣脱束缚才有新意。 馨蕊英华步冷穹, 清魂洁魄傲芳丛。 宁由朔雪侵三世, 不向东君乞柳风!

回复6楼文友: 15:29:48 谢谢朋友素心若雪的欣赏!新年好!

7楼文友: 19: 4:26 哈哈哈哈,说得实在是太好啦!强烈支持!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的想法!那些作诗必讲古韵的人就知道一味的迷信古韵,需知时代在变,语音及文字也在变,文学也要顺应时代创新,老是守着不合时代潮流的迂腐的古韵,对诗词发展纯粹就是阻碍。

回复7楼文友: 19:46:52 谢谢朋友欣赏,问好,祝新年快乐!

8楼文友: 16:27:17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 律诗是以 联 、绝句和词是以 句 、古体诗是以 偶句 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 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长篇须曲折三致意 、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 即 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 ,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 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 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今天细读老师这篇文字,透过这一层的领悟。又进一步懂得古韵里的玄妙计巧。受益匪浅! 馨蕊英华步冷穹, 清魂洁魄傲芳丛。 宁由朔雪侵三世, 不向东君乞柳风!

宝宝腹泻如何调理

宝宝腹泻如何治疗

宝宝腹泻消化不良怎么办

轻微心肌缺血症状吃什么药
便秘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便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