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专业引领整合资源勇于创新——上海市

专业引领整合资源勇于创新——上海市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工作记事

来源:中国社会报

唐 莹

上海市杨浦区救助管理站成立于2003年8月1日,是中心城区唯一一家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站内同时设立了杨浦区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杨浦区反家庭暴力庇护救助中心以及杨浦区应急救灾临时救助中心。救助站始终秉承整合资源、专业引领的工作理念,推动救助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建立1+1管理体系

2003年8月,杨浦区收容遣送站更名为杨浦区救助管理站,意味着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从政策强制型向救助关爱型的重大转变。按照要求,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建立了1+1管理体系。

一套规范的运行制度。建立起一整套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与岗位制。职责分明,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严格考勤制度,强化学习制度,规范救助管理文明服务用语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明确救助管理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流程,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应急预案,各项制度张贴上墙,工作流程公开透明,使救助管理站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为给受助人员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体现救助管理工作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理念,救助管理站按照分类分区规范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使用的原则进行规划。根据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要求,实行了分类救助,同时设置了医疗室、观察室、警务室、餐厅、多功能室、活动室、教室等,每层楼都有工作人员为受助人员服务。

推进2+2救助模式

杨浦区是中心城区范围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救助任务较为艰巨。为了使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减少滞留量,区救助管理站探索出了全天候救助,人性化管理的救助工作模式。多年来,杨浦区没有发生过一起救助管理事故。

两个机制,推动救助格化。救助管理站依托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等社会各方资源,在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社会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创救助工作新局面。一是深化高校协作机制。发挥区域内学校资源,通过复旦大学学生会招募成立了一支各学院助学志愿者队伍,为区内困难家庭儿童提供扶贫助学服务。二是建立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机制。为切实维护困境儿童的基本权益,区救助管理站积极发挥街道(镇)、居委会和妇女之家的作用,在全区12个街道(镇)设立了救助咨询服务站,在全区各派出所设立了反家暴受理点,在308个居委培养了一批救助管理志愿者,以点带面,在全区范围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助。

太累了~~~ 两支队伍,促使救助专业化。区救助管理站建立了专门的救助队伍以保障受家暴人员和困境儿童的基本权益,建立了一支由区民政、公安、城管共同探索形成的三合一联合救助巡查服务队伍。服务队伍全年全区街面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对受家暴人员和流浪未成年儿童的及时发现、及时救助。同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救助社工队伍

。在救助管理站内成立了社工组,组内1人具有社会工作师资质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4人具有助理社工师资质(含社会工作四级)。主要负责对区内在册困境儿童,部分留站受家暴人员和困境家庭儿童进行前期评估、心理辅导、跟踪回访,权益维护等服务。

打造3+3服务品牌

在认真实施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基础上,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打造了3+3服务品牌。

三个中心,彰显救助温情。困境儿童的温馨驿站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通过 站内救助和站外寄养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在册困境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一方面通过站内社工每月开展个案走访,及时了解辖区在册困境儿童的需求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救助;另一方面根据困境儿童的特点为其寻找合适的寄养家庭,并定时对寄养家庭进行评估,保障困境儿童的基本权益。受暴人员的温情港湾反家庭暴力庇护救助中心,为遭受家庭暴力的人员提供临时庇护场所,社工在受暴人员求助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并建立档案。受灾群众的温情家园应急救灾临时救助中心,为因遭受天灾人祸而无处居住的群众提供临时住所。

三个转变,谋求创新发展。救助方式由被动求助转变为主动发现。走出站门、走上街头开展主动劝导救助,不定期出动宣传车,发放、张贴宣传单、救助卡等,采取劝入站、劝回乡、讲政策、帮困难、对老幼病残行动不便者护送返乡等方式,实行24小时全天候救助。宣传方式由走出去转变为请进来。通过邀请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其他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参与机构及各街道镇、居委会妇联专职工作人员来站内参观交流,积极搭建公众宣传平台。工作理念由单一救助转变为亲情关爱。救助是职责,关爱是本分。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坚持巡查,把受助对象当作家人,热情地为他们服务,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

西安治疗包皮包茎医院
台州治疗妇科习惯性流产哪家好
饮食保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