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

新能源车企为何不愿选国产电池新时代

不是我们不愿意选择国产电池,而是生产的企业虽多,但真正具备整车匹配能力的并不多。在集成能力、生产一致性和安全性上,国产电池和跨国企业相比确实还有很大差距。 一家自主品牌的负责人坦言。

从2014年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进入快以维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车道,由此引发动力电池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并进一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交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动力电池供不应求,但与动力电池下游产业链相关的上市公司并未因此而大幅原标题:北京不排除H7N9散发可能:患不明原因肺炎须隔离获益。

半数上市公司盈利不及预期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已经发布一季报的1 家动力电池产业链相关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净利润处于同比下降的状态,少有的盈利较好的几家企业如杉杉股份、天齐锂业等,盈利都并非与动力电池相关的业务拉动,而是缘于非经常性损益和上年度营业成本过高等其他原因。

动力电池供不应求,为何相关产业链并未大举获益?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汪家红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虽然2014年新能源汽车开始上量,但全年总需求量不足10万辆,反观动力电池的产业链,包括电解液、负极材料等其实一直是处于产能过剩的情况,10万辆的增量带来的需求只是在消耗过剩的产能,因此对生产企业的盈利拉动并没有那么快显现。另一方面,虽然动力电池的需求爆发期是从2014年开始,但事实上,整个产业的投入从2012年甚至2009年就已经开始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动力电池的生产企业还是材料生产企业,都还处于成本摊销的阶段。不仅如此,由于终端需求的旺盛,从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整个行业对动力电池的投入仍在继续,因此,在他看来,未来两年,相关企业都依然处于成本摊销的状态之下。

在此之前,中国电池总编杨朴宇也曾告诉《第一财经》: 虽然市场需求增加,但相关的材料生产企业增产不增收,行业的价格战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毛利率。 此外,据了解,在此之前,上述上市公司虽然也有部分涉及动力电池的生产和配套,比如骆驼股份等,但彼时,这些企业的业务更多集中在相对低端的铅酸电池或者是利润率相对较低的汽车启停电池上,大规模投入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基本上都在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暂时未能从市场上分食太多的红利。

产业链企业加快前端投资

据了解,包括特斯拉、宝马等外资生产企业都会选择跨国电池供应商作为配套商,而诸如北汽、上汽等自主品牌,也寄希望于通过合资或者是收购的方式,将动力电池这一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核心零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包括尚未有市场化型的长城汽车,也已经同韩国电池生产商LG化学签署协议,后者将为长城自2017年起批量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供应超过20万套电池。


玉林湿毒清胶囊有什么功效
预防心绞痛吃什么药
拉萨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