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插秧是一门艺术

摘要:插秧简直就是一门艺术,以前有的生产队、大队(村民委员会),公(乡、镇政府)还组织过插秧比赛,我有幸亲眼见过选手们的杰作。另外,旱田或涝渍地,塅上或山旮旯,下雨或天晴,犁地耙田时间长短,早中晚时间,保留多少水,施什么基肥,什么土质的田适合哪种谷种的秧,插秧用力大小、深度以及是否卷秧等,都很有讲究。 小学四年级写作文《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一个同学写道:我在一堆牛屎上插了一撮秧……;另一个写道:社员(村民)嫌我一撮秧才两三株太少,我就把整个秧把,一起插下去,社员气得无话可说了……——这是1977年,我们这些初学插秧的小男孩参加生产队(村民小组)劳动挣一点工分(一种计算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的单位)的真实写照。

生长在穷乡僻壤,成天为生存而苦于奔波的人们,百忙中偶尔走一条六七公里长的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去下坝墟赶集,算是见世面;孩子们渐染了孤陋寡闻,知识匮乏,即使搜肠刮肚,“好题材”寥寥无几,所以我对此记忆犹新。

开门见山,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以及青山绿水中劳作的男女老少们的“倩影”。“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的衣服是蓝、黑、白等单调颜色,款式雷同,劳动时穿得很陈旧,甚至缀满补丁的衣服;有的羸弱小孩穿着父母、哥姐穿过的肥大衣服,宛如一个晃动的衣架。以现代的审美观衡量,很土,不时髦。但“劳动最光荣”的观点深入人心,鸡鸣狗盗,男盗女娼,投机倒把之类令人深恶痛绝,所以劳动者永远是倩丽的

童年,徜徉在田间地头,耳闻目睹的,大都与农事有关,其中水稻的一年两季种植与收割,让人刻骨铭心。迫于生存压力,与几乎所有同龄人一样,我十岁左右开始随母亲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去挣工分。其中,学插秧是必修课。

我们队的田地大多距村落几公里,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常是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每次出工,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大雨倾盆,大家必带防晒避雨工具和一满竹茶筒白开水。插秧任务每次很重,一是赶季节,二是不想走冤枉路,所以经常带盒饭中午吃,下午接着干。出门挑一满担秧苗,回家则换成稻草,担子总是沉甸甸的,把年少的我压弯了腰,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扁担使肩膀红肿疼痛,不断在两肩间切换缓解痛苦,偶尔索性放下担子片刻,又马不停蹄追赶队伍,在山路上穿梭,深一脚浅一脚,我时不时想“这日子何时是个头儿?”。

终于到目的地了,男人会抽烟的,抽支烟提神;不抽烟的,还有女人与我们小孩(一般是男孩)就得先分发“秧子”(女性拔秧时,常用浸湿透的干稻草捆绑的一扎秧苗)。“秧子”,有时要把秧苗尾部切掉,有时要在农药或肥料水浸泡里几分钟,通常直接大致均匀地扔在田里就行。田里的水要适中,太多,则要放掉;太少,则要补充。若要施基肥,则常用堆肥、厩肥等,也有用人粪或化肥的,万一,田不够平整,则先用锄头等整理。一切就绪后,我们才开始学徒。我的师傅不固定,碰到哪个会插秧,就跟在其左边,不过,母亲教我的时候最多。

插秧横竖有株距要求,力求笔直耐看,更要利于通风;大的田块,两排(或列)间留较大的空隙,以便喷洒农药、施肥、耕耘、补苗等。练就插秧快而不断秧根的诀窍很必要。譬如,一、拿秧把的左手,眼睛不看,拇指、食指、中指要不间断协调配合均匀分出一撮撮秧苗。右手,则收起无名指和小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并用插秧;与此同步,左手要灵敏能凭感觉分辨出稗草,把稗草弄死或扔到田埂;二、身体弯曲后退着推进时,脚步笔直往后拖动,切忌抬脚乱走。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以便头往前倾向右目测右手插秧时大概的落点,若落点没泥土或凹凸不平,要动手或脚整平,地面太高秧苗易晒死,太低或没泥,秧苗扎根就成问题,会被水浸死或漂移;三、一般从右往左插,熟练之后随意走S形也行。其基准是右边已插下的秧苗纵队,一般由水平高的社员带头,特大块的田,是高人展现才能的舞台,带头是对他极大的褒扬。多个人同时插秧,自觉按速度快慢先后排序,你一列我一列,你追我赶,全神贯注,一下子一大片,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时苦中作乐,讲点笑话,捧腹大笑实在站立不稳就趁机挺直身体伸懒腰,但不能懈怠,否则人家有意见了。后来,人们遇到大块田,用细长绳固定两头,自己或让小孩先插一撮撮秧苗成线状,每一列可各自为政了。根据田块形状、大小、走向,可判定哪里开始,前提是后面能容得下更多人跟来或插的每一列更长,减少在田埂上彳亍的时间;四、在中间位置插一列时,开头横排几撮,原则上整列插到结尾都一样,这样才顺溜。五、上下丘田间水流冲击处,要留一点备用秧苗,以备往后增补。停工后,欣赏亲手插的秧苗,有时自豪,更多时候,则是不断总结和改进。

插秧简直就是一门艺术,以前有的生产队、大队(村民委员会),公(乡、镇政府)还组织过插秧比赛,我有幸亲眼见过选手们的杰作。另外,旱田或涝渍地,塅上或山旮旯,下雨或天晴,犁地耙田时间长短,早中晚时间,保留多少水,施什么基肥,什么土质的田适合哪种谷种的秧,插秧用力大小、深度以及是否卷秧等,都很有讲究。

插秧有时危险,并非危言耸听。有几次,我到过遥远的,名叫“大塘里”的那片沼泽地。那里深不见底一不留神就“不能自拔”,大人们多数会脱长裤劳动,砍几棵树平放到田里支撑身体,那种边插秧边爬行或边惊叫边呼救或一身污泥惹人忍俊不禁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令我终身难忘。

我插秧约十五年,最近十几年才彻底停止。插秧(或抛秧)期间的腰酸背痛,为赶工摸黑回家,挑稻草等,回忆起来就后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有时也焦头烂额,想起农民,我们的苦,无足挂齿。今天,很多后生“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愿我的插秧史,使他们有所顿悟,能直面人生,勇往直前。

共 212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儿时的点滴在记忆中闪光,物质匮乏的年月,跟大人们一起玩插秧也是一种乐趣。插秧过程描写的较细腻,再现了当年人们的淳朴与务实,体验到盘中餐粒粒来的辛苦。篇章来自生活,真情实感地发出对人生的感悟。结尾升华了主题,值得一读的文字!【:阳媚】

1楼文友: 19:40:47 一篇回忆录写出自己对儿时插秧的认识,写出农民的辛苦。问好友友期待更多佳作!

注册小程序收费吗

制作小程序多少钱

小程序开发多少钱

经期延长怎么办吃什么好
糖尿病胃轻瘫腹胀怎么办
小便结束有刺痛感啥原因
友情链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