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林语堂大师中的异类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林语堂曾在巴西的一个集会上演说了一个轰动世界的笑话。他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林先生终于来了,夹了一个皮包,包里装得鼓鼓的。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的。谁知,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操着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语堂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下课铃响,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会赶来旁听。林语堂还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的,便略为谈上几句,便测知端详,然后定分。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服帖。

林语堂平生演讲无数次,总是伴随着喝彩声、鼓掌声,可是,有一次演讲却被人“轰”下台去。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却并不是因为他演讲的失败。世界笔会第 6届年会在法国蒙敦举行,轮到林语堂发言,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生硬地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林语堂也较真说,5分钟我不讲。这可急坏了同去的马星野,马星野去找大会主席商量恳请,主席终于答应10分钟;马星野又去找大会秘书长,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如果林语堂讲满10分钟尚未结束发言,则仍可讲下去。林语堂接受了这个安排。

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觉,已满10分钟,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结束发言。林语堂真正发怒了,他愤而不讲,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对主席的粗暴处置极不满,于是一致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讲下去。主席也显得很尴尬,只得默认了与会者的欢迎。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肯再讲下去了。于是,永远地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

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

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林语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

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

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笛卡尔说,人只是一个有思想的芦苇。芸芸众生,谁都逃不过一个情字。不光是普通人如此,民国的大师们也不例外。

胡适先生在文坛上纵横驰骋,妙笔生花,但是却是圈子里面有名的怕老婆。金岳霖是研究人生哲学的大师,但是一生都败在了林徽因的裙下。鲁迅先生文笔犀利,却也始终和妻子不睦。遇见了爱情,他们也都是普通人罢了。

而林语堂,则是大师中的异类。他一生挚爱的人,没有和他结婚。而和他结婚的人,他也爱了一辈子。

林语堂与陈锦端

他一见钟情的人就是陈锦端,用林语堂的话就是,她生的奇美无比。而林语堂自己又是满腹才华,才子配佳人,两个人也情投意合,在学校里面立刻就开始了一段美好的校园爱情。像是所有小说里面写的一样,学校学习最好的人和校花在一起了。

但现实往往又是残酷的,林语堂学习再好,也是一个穷小子,陈锦端却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千金 。在两个人快要谈婚论嫁的时候,陈家母亲却突然出来棒打鸳鸯,说林语堂家里太穷,不能门当户对,陈家父母怎么都看不上林语堂,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一个名门阔少。

这段恋情还是结束了。

林语堂与廖翠凤

廖翠凤是林语堂的邻居,她早就在学校听说过林语堂的名字,对他也爱慕有加,但是因为知道他喜欢陈锦端而从来都不敢表达出来。有一次林语堂受邀去她家吃饭,席间感到一直有人在偷看自己,然后吃完后以后发现自己刚换下来的脏衣服都已经被人洗了。一问才知道是廖翠风做的。

林家父母很喜欢廖翠凤,就让林语堂去廖家提亲,林语堂虽然还是一心挂念着自己的初恋,但父母之命不可违,更何况是他还是这种听话的好孩子,只好硬着头皮去廖家提亲。

然而谁知廖家父母也看不上林语堂,觉得他太穷了,这时的林语堂才真正地感受到了自卑,因为自己的家境而被别人看不起。但这时候,廖翠凤却一锤定音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我认定的就是这个人!

就是这样一句话,让饱受打击的林语堂抬头看到了希望,也真正注意到了这个女人。于是,两人便很快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而在结婚的那天晚上,林语堂就要当着她的面烧掉结婚证,廖翠凤很惊讶,问他为什么,林语堂说:“把婚书烧掉,是因为婚书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能用得到”。林语堂烧掉婚书,就是想要表明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再和廖翠凤分开。

林语堂语录:幸福无非四件事

01.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

02.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0 . 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会说,“人定胜天”。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林语堂

04. 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林语堂

05.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林语堂《我的愿望》

06.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林语堂

07.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林语堂

08. 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 林语堂《京华烟云》

09.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0.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林语堂

11.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2. 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 . 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4.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5.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林语堂

林语堂散文欣赏:

龚明/摄

诗样的人生

林语堂

我以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它有韵律和拍子,也有生长和腐蚀的内在循环。

它开始是天真朴实的童年时期,嗣后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企图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带着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来达到一个活动较剧烈的成年时期,由经验上获得进步,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上获得更多的经验;到中年的时候,才稍微减轻活动的紧张,性格也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一样,对于人生渐抱一种较宽容、较玩世,同时也较温和的态度;以后到了老年的时期,内分泌腺减少了它们的活动,假如我们对于老年能有一种真正的哲学观念,照这种观念调和我们的生活形式,那么这个时期在我们看来便是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花闪灭,一个人便永远长眠不醒了。

我们应当能够体验出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像欣赏大交响曲那样地欣赏人生的主旨,欣赏它急缓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这些循环的动作,在正常的人体上是大概相同的,不过那音乐必须由个人自己去演奏。在某些人的灵魂中,那个不调和的音键变得日益宏大,结果竟把正式的曲调淹没了,如果那不调和的音键声音太响,使音乐不能继续演奏下去,于是那个人便开枪自戕,或跳河自尽了。这是因为他缺乏良好的自我教育,弄得原来的主旋律遭了掩蔽。反之,正常的人生是会保持着一种严肃的动作和行列,朝着正常的目标前进。在我们许多人之中,有时震音或激越之音太多,因此听来甚觉刺耳;我们也许应该有一些以恒河般伟大的音律和雄壮的音波,慢慢地永远地向着大海流去。

一个人有童年、壮年和老年,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这是不美满。天有上午、中午、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这办法再好没有。人生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在那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的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这种生物学的人生观念,循着季节去生活,那么除自大的呆子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之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确是像一首诗那样地生活过去的。莎士比亚曾在他的人生七阶段的那节文章里,把这个观念极明显地表达出来,许多中国作家也曾说过与此相似的话。莎士比亚没有变成富于宗教观念的人,也不曾对宗教表示很大的关怀,这是很可怪的。我想这便是他所以伟大的地方;他把人生当做人生看,他不打扰世间一切事物的配置和组织,正如他不打扰他的戏剧中的人物一样。莎士比亚和大自然本身相似,这是我们对一位作家或思想家最大的赞颂。他只是活在世界上,观察人生而终于离开了。

龚明/摄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一颗善心

林语堂

一位哲学家有一次曾问他的许多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一颗善心。”“正是。”那哲学家说:“你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尽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着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他是一个良好的侣伴。可亲的朋友。”

一颗良好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一种坦直、诚恳、忠厚、宽恕的精神,可以成为富翁的区区财产,与那种丰富的财产相比较,简直是不足挂齿了;怀着那种好心情,好精神的人,虽则没有一文钱可以施舍给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巨富,行更多的善事。假使一个人能够尽心努力去为国人服务,他的生命一定能有可惊的迅速的发达。

最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莫过于从早年起,就养成善心善意,与爱人的习惯一事了。我们尽管大量地给予他人以我们的亲爱、同情,我们的鼓励、扶助,然而那些东西,在我们本身是不会因“给予”而有所减少的。反而,我们给人愈多,则我们自己所得的也愈多,我们能把我们的亲爱、善意、同情、扶助给人愈多,则我们所能收回的亲爱、善意、同情、扶助也愈多。

人生一世,所能表现和得到的成绩、结果微乎其微,此中有一个原因,就在亲爱、同情的给予上我们不很慷慨。我们不太容易舍得给予他人我们的亲爱、同情与扶助,因之别人也“以我们之道,还治我们之身。”我们不是轻易能获得他人的亲爱、同情与扶助的。

几句温和的慰藉,亲热的同情鼓励的话,曾经使得J·B高夫恢复勇气,而于日后成为大演说家,成为世界上行善势力的中坚。常常向别人说亲热的话,声常注意别人的好处,说别人的好话,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十分有益的,人类的坏处,就在彼此互相误解,彼此指责,彼此猜忌,我们总是依了他人的不好、缺憾、错误的地方而批评他人,假使人类能够取消这种误解、指责、猜忌,能彼此相亲爱,相同情,相扶助,则地上的天国,怕不久会来临吧!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贪得无厌,自私自利的心理,以及习惯于那足以硬化人心的、无情的、冷酪的商业行为之故,以至于目光狭隘,只能看到别人身上的坏处,而看不到他们的好处,假使我们真能改变态度,不注意去指责他人的缺点,而只注意到他们的好处,则于己于人,均有益处。因为由于我们的发现,他人也能自觉到他们的好处,因之而得到兴奋与自尊,更加努力。假使人们彼此相处,都有亲爱互助的精神,这种态度,一定可以使世界文化产生一大革命。

世界上到处为那无私的、肯爱人助人的人建立纪念碑,这种纪念碑不一定是用大理石或铜来做成,而是建立在他人的心灵中!

在进行“善意与善事”上,人人可以得到胜利。宁可在职业上失败,在财产上失败,我们却不在这点上失败——在亲爱同情及助人的态度这一点上失败!

(:王怡婷)

新生儿黄疸会出现哪些症状

小儿便秘饮食注意什么

新生儿黄疸好不好治疗

宝宝健脾吃什么好
治疗红斑狼疮的偏方
小儿积食是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