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村的云亭山和蛎崎陡门(1)
每次出去游玩,我就是一名没有证的,而且总能交上一位相见恨晚的陌生朋友。比如去苍南蒲壮所城,陌生朋友带我走了大半个石头城,聊上好几个小时;去瑞安卧龙峡景区,当地陌生朋友请我吃饭,还拿出家谱让我逐页拍照;前天去龙湾区龙湾村,当地陌生朋友陪我爬山聊天,并送我一册20万字的《龙湾村陈氏史志》精装本。因而,我能获取当地的山川地形、海河水文、政区沿革、农经发展、植被土壤、古迹名胜、姓氏家族、风土习俗、方言特征等全方位的地理信息,远胜翻资料查百度,获益良多。
龙湾村,古称 洛川”后因白楼下至炮台山的瓯江南岸是一个岸线呈弓形的江湾,故洛川改称 洛湾”至今当地人仍常用 洛湾” 这一地名。洛湾枕江亭石碑记载 宋高宗赵构皇帝曾驻跸于此”皇帝是真龙天子,洛湾是皇帝这条龙经过的地方,所以洛湾又改称 龙湾”晚清在此修建的炮台也叫 龙湾炮台”朝代更替,龙湾” 两字始终不变。天朝五十年代叫龙湾高级社,七十年代叫龙湾生产大队,八十年代以来叫龙湾村。而且龙湾村所在的上一级政区名称也套用 龙湾” 两字,六十年代以来叫龙湾公社、龙湾乡和龙湾镇,1984年开始叫龙湾区,甚至港口叫龙湾港区(俗称龙湾万吨码头)机场叫龙湾国际机场。龙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随着人口的繁衍,旧时龙湾村东部的潘姓村民分出增设龙东村。今龙湾村北临瓯江,南靠黄石山和机场大道,东邻龙东村,西接白楼下村,行政上属龙湾区瑶溪街道管辖。龙湾行政村由陡门头、隔岸爿、三栏门外、双退屋、曹草坦、李宅、油车巷、桥头、田梧九个自然村组成,面积0.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7户1964人,常住人口2797人,其中外来人口833人。本地人口中,陈、高、李、曹四姓为大宗,陈姓又有 外陈” 和 底陈” 两宗,外陈” 即陡门头陈氏大宗,元世祖癸巳年(1293年)从福建迁此定居,至今已有724年,宗祠在龙湾浦南岸的陡门头。底陈” 即桥头陈氏,明初洪武丁卯年(1348年)由玉环迁此定居,至今已有669年,宗祠在炮台路桥头。底陈在田梧路96-106号有座清代陈文满古宅。高姓是府城高公桥高氏后裔迁此定居,宗祠在曹草坦西首。李姓是福建延年平剑浦迁此定居,宗祠在油车路北首(曹草坦)曹姓是与瑞安曹村、永强下路二甲曹氏同宗,聚居在云亭山麓,宗祠在云亭山麓的孝佑宫旁。
田岸山与云亭山之间的曹氏宗祠。
田岸山与云亭山之间的孝佑宫。
龙湾村北部错落着三座小山丘,自西向东依次是炮台山、田岸山和云亭山。炮台山与田岸山之间是宽敞的炮台路,田岸山与云亭山之间有孝佑宫和曹氏宗祠隔开。炮台山上的龙湾炮台修葺一新,成为公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前篇图文)炮台山北端凸出江面的岬角称"龙湾岩头"岬角西侧有高耸的"龙湾灯塔"高13米,灯光射程8海里。岬角东侧有瓯江四大潮位站之一的"龙湾长期验潮站"现有潮位自动纪录和遥报遥控装置。三山中面积最小的田岸山,由于北麓是温州燃机电厂的油库重地,今已找不到上山路径,成为树草闭郁的孤山。云亭山北面旧时临江,是一爿岩坦组成的江湾,长约200米,宽约10米,当地人称 跳头岩”地貌学上称 基岩海岸”由于跳头岩江涛拍岸,风景优美,演绎出汉光武帝刘秀逃难时从跳头岩登岸的美丽传说。1978年开始,为了瓯江南口促淤,在云亭山以东200米处的上塘至灵昆双昆山之间填筑锁江潜坝,致使云亭山以北的跳头岩基岩及黄澄澄的沙滩变为淤泥质的江涂,今天成为温州燃机发电厂的油库和码头。
昔日的跳头岩变身为油库和码头。
云亭山上今有明代抗倭兵寨遗址。西北山脚有一眼清冽的地下泉水,名 田螺井造型独特,形似田螺而得名,井径8米,旧时是当地主要饮用水源,水井围墙外立有 龙湾区文物保护点 石碑。绕过田螺井,便是云亭山的石阶山路。拾级而上,不高的山腰处分布着一片坐东朝西的古墓群,七座椅式坟茔一字排开,颇显规模。陌生朋友告诉我,这是他们陡门头陈氏祖墓,因此当地人称云亭山为 老坟山靠近一看,中间一座是元代由福建长溪赤岸迁此定居的始迁祖祖坟,建于元末至正十四年(1354年)至今已有663年历史,左右两边各三座是其六子的墓葬。元代墓葬完整保留至今,在温州实属罕见,但未被列为文保单位。
云亭山脚的田螺井。
云亭山腰的陈氏墓葬群。
距今663年的元代陈氏始迁祖祖坟。
公元4世纪东晋初期永嘉设郡,并营造温州城的时候,今永强平原仍是一片汪洋海域,今黄石山及龙湾村的三座小山都是这片海域中的孤岛。直至明初洪武年间,海岸线推至蓝田—宁村—教新—海滨—蟾钟—永兴—沙城—五甲一带,今永强平原西部成陆。由此推算,龙湾村最早的农耕开始于元代。这就牵涉到龙湾村的蛎崎陡门的始建年代问题。龙湾地情网和《龙湾村陈氏史志》都说蛎崎陡门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这是扯淡。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地区农耕凋敝。清代前期也实行海禁和迁界政策,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回归清廷后才解除海禁,龙湾村民此时才回迁故地发展经济。因此笔者认为龙湾村的蛎崎陡门始建于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绝非宋代。逾316年后,蛎崎陡门损坏不堪,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监生潘士楠等奉命捐资重建,由三孔改为四孔闸门。后又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和民国八年(1919年)两次修建,完整保留至今。清初,陡门东边5米处修建光华庙,供奉保护水利的神祇,现为晚清重修的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的二进合院式庙宇。庙前立三方 奉宪勒碑 石碑,明确记载嘉庆以来蛎崎陡门的修建历史。
著名的四孔蛎崎陡门今貌。
蛎崎陡门位于陡门头自然村龙湾浦拐弯处,距离浦口200多米。古籍中的蛎崎陡门的 崎 字写成虫字旁,今电脑打成 崎 字,实际上当地人都称为 龙湾陡门古陡门为条石构建的五墩梁式四闸桥,长12.5米,宽4.5米,高3.2米,是集水闸、行桥和坐栏为一体的蓄淡挡潮的重要水利工程,是金岙河通向瓯江的出水口,成为永强平原西部重要的泄洪通道。陡门以南称 内河陡门以北称 外港外港又叫 龙湾浦陡门左边建有 龙湾码道如遇初一、十五大潮和台风带来的风暴潮,潮水漫过码道背,倒灌内河。旧时码道边的龙湾浦停满了各种航船、货船和渔船,帆樯林立,一片繁忙景象。龙湾码道是永强各地通往温州、状元、乐清、灵昆的水上客运和货运进出的唯一必经之路,其交通重要性远远超过陆路的皇岙岭古道和茅竹岭山路。
古籍中 蛎崎 两字写法。
蛎崎陡门石条上题刻的保护禁令。
解放后数十年以来,龙湾浦逐渐淤积,导致岸线外移200多米。1994年17号台风的风灾过后,在古陡门西北方向的龙湾浦浦口新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新陡门,取名 龙湾水闸”以区别于 龙湾陡门”今天古陡门退居二线,成为村中的古道古迹,2013年被列为龙湾区第二批文保单位。
要去龙湾欣赏古村古迹的朋友,请即刻动身,因为龙湾村马上要大拆大建了,年内将夷为一片空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蛎崎陡门旁的三方 奉宪勒碑 石碑。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云亭山
云亭山位于泰山南麓,大汶口镇马家大吴村北,距泰安市城区约22公里,海拔141.5米。云亭山原名亭亭山,东临云云山。云亭山历史由来已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
云亭
云亭。乌兰夫夫人,1975年5月11日逝世。
- 下一页:共241字1页转到页编者按情系汶川
- 上一页:br村卫生所大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