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天涯云南之行散文

当一个人进入中老年的时候,就开始喜欢追忆了。丈夫就是一个典型。这些年来,他越来越爱絮絮叨叨地讲他的童年,回首往事。我知道这是每一个游子的共有的思乡情结。2012年1月19日,我们一家三口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丈夫的故乡在云南昆明西郊的一个小山村。当我们从凛冽的大东北降落到这遥远的大西南的时候,迎我们而来的是扑面的春风和满眼的绿色。不愧为春城啊,鲜花绽放在枝头,柳含烟翠拖轻缕,春光旖旎,心空一片灿烂。

从白雪皑皑的严冬一下子跳跃到满眼青翠的温润春天,不仅视觉的反差是强烈的,身心的感觉也是强烈的。天空湛蓝,白云悠然。乡间田野,满目青翠。

挽着夫的手,我们漫步在乡间小径上,一畦一畦的蔬菜,鲜嫩欲滴。那些叫不出名的植物,发出阵阵幽香,情不自禁,掐下一棵放到口中咀嚼,满口生津,清香无比。放眼四望,满山遍野,一片金黄。满地满坡的油菜花灿烂如霞,花香四溢,引逗着蜂飞蝶舞。

老家的山是黄色的。那是一种叫圣诞树的树木覆盖着整个山峦,郁郁葱葱的林木,正是飞花时节,金黄色的花朵绽满枝头,把整个山峦都铺上了一片金黄。2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昆明的时候,这里的山是光秃秃的,除了茅草和低矮的灌木丛,几乎看不到像样的树木。丈夫说那是由于大跃进把山上的树木都砍伐光了。以后的年代里,由于贫瘠,人们把山上的柴草都扫荡一空,大山也就光了身子裸露在阳光风雨下。直到本世纪初,由于政府大力倡导封山育林,又从外地引进了一种叫圣诞树的林木,山才绿了起来。这种树木生长繁殖很快且很霸道,扬籽飞花,几年功夫,就串到漫山遍野。而圣诞树所到之处,绞杀了其他所有的物种,在茂密的圣诞树林中,没有一株杂树,它的树下,也寸草不生。硕大的树冠,花枝招展,遮天蔽日,然而,却见不到一只蜂一个蝶,甚至连一只鸟都没有。在这寂静的山林里,人、牲畜都不敢待得长久(我本人穿过这片树林之后,脸开始红肿)。这种霸道的物种在绿化了荒山野岭的同时,也给其他物种带来了灾难,对于环境来说,不知是福还是难。

寸草不生的圣诞树下

盛开的圣诞树

树木虽然变了,山形不能改变,地势不能改变。丈夫拉着我的手,穿梭于山岭的沟沟岔岔,动情地回忆他的往事。

“那个地方长着一种棕茅草,那种草可以做沙发垫子的原料。小时候,我常常跟母亲背着筐,走很远的山路上山割茅草,然后再背到几十公里外的城里卖掉,忙乎一天往往能买上两三块钱。”

丈夫小时候家庭生活窘迫,父亲早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我能够想象得出,在这样的家境中,供出一个他这样的学生是多么艰辛。他说,他念书的学费都是割草、采蘑菇卖钱换来的。

行至一个山坡,丈夫告诉我这里爱出菌子(云南人称蘑菇为菌子)。那一年的暑假,为了学费,他每天都上山采菌子,跑遍了山岭,每天收获颇少。在一个阴雨霏霏的午后,当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见到许多菌子藏在草棵子里,棕黑色胖乎乎的牛肝菌向他微笑,淡青色的青头菌藏在草里羞涩地偷窥,黄花菌子擎起黄灿灿的小伞……他欣喜若狂,不敢声张、不敢吵嚷,小心翼翼、满怀喜悦穿梭在丛林中间。满满一背篓的菌子,背到城里,他足足卖了十二元钱,第一次,他拿出一角五分钱买了一碗米线犒劳了自己。以后的日子里,因为怕别人抢早,他每天天没亮就上山,常常一个人缩在大树下或者岩石旁等待天明。当晨光微露,地上能见到东西,他就开始漫山遍野找菌子了。那个夏天,丈夫捡菌子换来四十多元,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学期的学杂费。

我知道丈夫是一个苦出身的孩子,他5岁的时候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寄人篱下,在那个贫瘠的山村里,在那段贫瘠的岁月中,我能够想象出丈夫的生活环境是怎么的艰苦,也能够理解他的生活是如何的艰难。天资聪颖的他几次被迫辍学回家带弟弟妹妹,又几次靠个人的勤奋和努力补上功课并跳级成为班里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1980年当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村子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的时候,命运开始彻底转机。

在山沟的深处,还留存一洼水塘。碧绿的池水碧波荡漾,我随手拾起一个石块丢进塘里,发出闷厚深沉的声音,证明此潭的水还很深。丈夫给我讲起当年在这个水塘边发生过一起惊险的事情。那是一个仲夏的午后,他跟三哥一起到水塘边的山坡上放牛,淘气的哥俩爬到一棵树上摘果子,二人玩得兴趣正浓的时候,突然一条胳膊粗的大蛇顺着树干爬下来,紧紧地缠住了三哥,哥俩都吓傻了!三哥被这条巨蛇死死箍紧,动弹不得,呼吸困难,不一会儿功夫脸色就变紫了。三哥从树上掉了下来,与蛇一起滚进了深潭。不知是因为水使蛇感到了舒爽,还是它突然间的回心转意,蛇松开了三哥钻进了深潭。而三哥踉踉跄跄爬上岸,终究捡回一条性命。

如今,故园已经物去人非。由于积劳成疾,婆婆早已离开人世,三哥也离开了人世。而老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原来破旧昏暗的土坯老房子也都不见了。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夫家的时候,这里的发展相当落后。具有民族风情的土楼破烂不堪,黑咕隆咚,人畜生活在一间屋檐下,气味令人窒息。虽然这里是昆明的近郊,但是交通却极不发达。村上的人进城要步行十几里路然后才能坐上公交。而今,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三四层高,宽敞明亮,装潢富丽气派,令人城里的人羡慕不已。昆明的三环路也修到了家门口,高速公路穿过山梁从村口经过。小轿车、面包车几乎走进了每一个家庭。二十年的发展,这里富裕得流油。然而,发展带来的代价就是环境遭到破坏。大大小小的砖厂在山沟沟里开火,黑烟浊水污染了这里湛蓝的天空和青山绿水。小时候四季不断的淙淙溪流早已不见了踪影,大大小小的水塘接近干涸,昆明已经连续三年大旱,不知与这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关?

故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知道丈夫心中的故园依然是小时候那个青山绿水、物质贫瘠、亲情温馨的家园!

*重走滇缅路

因为与中国远征军、驼峰航线、飞虎队这样的词条联系在一起,高黎贡山总是给人的神秘的色彩。

2011年,一部很火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给我带来强烈的震撼。中国远征军的悲壮与骁勇、茂密丛林的诡异与神秘、远征的艰难与困苦,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于是,拜谒英灵、缅怀伟绩,探访高黎贡成为我的心愿。今年的云南之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计划就是要穿越高黎贡山,沿着当年滇缅公路,重走远征路,重温当年远征的惨烈与悲壮。

1月25日,大年初三,我们一家三口就登上西去的列车,开始了我们的寻访之旅。昆明---楚雄----下关(大理)----保山----腾冲-----瑞丽-----芒市----龙陵----保山-----下关----昆明,是我们定下的路线。相对而言,这不是一条最好的旅游线路,然而,这确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之路。且不说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单是一条滇缅公路,一个远征军,一段悲壮的抗战史,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了。

我们第一站是大理。当火车到达大理的时候,已经是晚上6点多了,在上关的大理古城住下,便去游览大理古城。金庸小说中大理段氏占有夺目的风采,而段氏家族曾经就是这个古城的主人。背依点苍山,濒临洱海畔,大理古城内小桥流水,灯火流光溢彩。这是一个与丽江古城有着极其相似的古城,夜幕下,游客云集,店铺兴隆,酒吧歌肆,丝竹和鸣,将喧嚣与悠闲的气氛推向了极致。

六年前我曾来过大理,领略了上关花、下关风、洱海月的曼妙,只是因为没有为赏到苍山雪而遗憾。第二天在饱尝了苍山雪的眼福后,开始向保山进发。

大巴车沿着昆瑞高速在云岭山脉中穿行。一路上,高山峡谷,飞瀑流泉,让我目不暇接。进入保山后,眼前豁然开朗起来。保山位于云南的西部,地处横断山脉的深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大山纵横,澜沧江、怒江、大盈江等河流贯穿境内。两山夹峙中是一个宽敞的坝子,一座座白色的脚楼地拥挤在坝子上,密密麻麻。西山脚下,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保山市了。

这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灿烂的晚霞照耀着大地,照在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上,金色辉煌。空气中弥漫着花的香气,汽车穿行在花海里。瑰丽的夕阳、金灿灿的花海、巍巍的青山、碧绿的江水,这样的景色谁能不被陶醉?

夜宿保山。街头漫步。灯火阑珊。魅力无限。

保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公元前21世纪,保山的先民就在这里建立了哀牢国,是古代著名的 南方丝绸之路 的要冲,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陆路大通道的重要连接点和历代中缅贸易的集散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滇缅公路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海外大量的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到这里,再从这里运到内地抗日的最前线。这里还是陈纳德飞虎队的基地,也是日军轰炸最猛烈的地方。站在保山的街头,远望暮色中的松山,我的耳边回荡着是飞机的轰鸣声、刺耳的警报声和震耳欲聋的炸弹声。这是日军用飞机、用炸弹都无法征服的土地,也是抗战中军歌最嘹亮的地方!保山--宝山,你是抗日战争中最宝贝的地方啊!

27日早晨,我们踏上了去往腾冲的路。太阳从东山跃出,灼灼的光被薄雾滤去,清新而温润。雾霭氤氲着油菜地,满地的金黄也隐去了张扬了色彩,若含蓄的少女,羞怯地笑着。汽车离开昆瑞高速,沿着滇缅山路在丛山大岭中间前行。

从保山到腾冲,要穿越松山、怒山、高黎贡山,要跨过怒江、澜沧江等一些大江河流。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山山水水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山路弯弯,心事弯弯。

在抗战时期,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这条公路就是一条坚持抗战的生命线。从19 5年7月7日日寇向卢沟桥驻防军队进攻,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抵御了武装到牙齿的百万日军。而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华物资基本都是通过滇缅公路运往云南境内,分散到内地的各个抗日战场。滇缅公路成为支撑中国抗日战场的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经济供应的运输大通道,给中华民族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而这条公路的修建,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是云南20万热血百姓在短短的九个月的时间里修建成的。19 7年,日军大规模地向中国内地进攻。以上海为首的工业基地大多沦陷,日军封锁几乎全部的物资供应线,国内抗战举步维艰。云南省长龙云提议修建滇缅公路,打开中缅通道,得到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首肯。19 8年初,滇缅公路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公路上。由于严重缺乏施工机械,他们只能用自己的双手来修筑一条世界最崎岖的公路。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他们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9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19 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日本人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埋葬日本占领梦想的交通大道。人们无法想象,没有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

而如今,这条老路已经被柏油路、高速路所代替,滇缅公路的原始面目早已失去,即使仅存的路段,也重新拓宽,变成了柏油路。

大巴跨过怒山,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江映入我眼帘。江水从北至南,沿着峡谷顺流而下,这就是怒江了!而此刻,怒江没有狂涛,没有喧嚣,它波澜不惊,平缓而宁静,温婉而澄碧,让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它咆哮怒吼的气势。然而,这确确实实就是怒江!据说在雨季,在洪水滔天的时候,它的暴躁本性才会暴露无遗!

跨过气势恢宏的怒江大桥,大巴顺着怒江(此段人们称之为潞江)江岸而行。这是一段风景怡人的路程。蜿蜒的江水倒影着巍巍青山,郁郁葱葱的竹林中,傣家的竹楼若隐若现。傣家人是爱水的民族,也是一个爱美的民族,每座竹楼都鲜花缭绕。盛开的三角梅把每座竹楼都装饰得绚丽夺目。偶尔道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木瓜、香蕉、青枣,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瓜果让人垂涎欲滴。

大巴疾驰,因为无法驻足,我无法知道这些村寨的名称,这些美妙的风景也只能是过眼烟云,无法流连,无法捕捉。然而那座大桥却留给了太深的印象。大巴沿江行驶,不知什么原因在一个村头停了下来。我看到一座钢索斜拉铁索桥横跨在江面上。那显然是一座废弃的旧桥,几乎没有人行走,桥很窄,也很破旧,两岸的桥头都有碉堡。同行的人告诉我,这就是当年滇缅公路上的怒江大桥了。当年日军从缅甸攻进云南,占领了芒市、龙陵、腾冲后,翻越高黎贡,向保山进军。怒江愤怒了!以它汹涌的惊涛和磅礴的气势把鬼子拦在了大江的西岸!守桥的中国军队炸断大桥,在桥头堡部署密集的火力,使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回腾冲,于是两军在桥头对峙了三年!

共 88 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点评:这篇《云南之行》,作者是从丈夫的故园寻梦开始,故园的风光秀丽如春,让人感怀一份离人的故土情怀。那山、那水、那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通过对比,横向与纵向将自然风光写的那么的自然优美,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和二十年前相比,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贫瘠,可是让人叹息的是作者在这篇文章结束时候谈到的那样:丈夫心中的故园依然是小时候那个青山绿水、物质贫瘠、亲情温馨的家园;从故园出发,作者写了滇缅路之行的感受,山路弯弯,心事玩玩,如一曲滇南的赞歌给予人们无限的仰望,文字记述有详有略,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而这云南之行是第三则的“腾冲”,在这篇文字里描述更加的细腻,情感激扬,让读者在滇南革命者的情怀里高举着现代人的梦想而开始在这个时节腾冲,一语双关,情真意切! 【,行人】【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52004】

红河灯盏花具有的作用

红河灯盏花作用

生物谷灯盏花药用价值

小儿肠痉挛腹痛有哪些症状
骨关节炎能否练瑜伽
孩子经常流鼻血
友情链接